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描写江南那种平淡的气氛的句子

描写江南那种平淡的气氛的句子



描写江南那种平淡的气氛的句子

$100《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诗句加意思,必采纳

一般来说,有环境描写的内涵诗,都会有心情的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别董大------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

、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

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

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

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

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

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

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

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

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2、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13、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朴素秀美。

前二句点明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

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

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诗人此时的空虚寂寞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心随友人远去,直到目的地。

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无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首句写氛围,声音、情状、时间、地点,显得黯然销魂。

二句用两个自,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怜来写依依惜别,通篇基本上直陈其事的赋体,紧扣江边使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4、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

开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气概,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写友人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五六句化惆怅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

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语言口语化,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季节和所向,写行程之难,次句写李判官的过人之勇。

马之快,原之阔,身手矫健。

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使诗脱却一般私谊的范畴,升华到更高境界。

此诗只就此地与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张和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可说独具一格。

15、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诗人先从自己离别洛阳时写起,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

深得采薇遗韵。

开首两句洒脱飞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

三句的世情含意极丰,世事如浮云,更觉离情难遣如流水之悠长。

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

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多,且各尽其妙,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写得沉郁苍凉,一结有余不尽。

16、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此诗开始从上次的分别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上次别后相见不易,此间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见如梦,加深了惜别和伤感的心情,前两联构成因果关系,翻疑梦,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神态尽在其中,各问年,不仅在叹息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后两联写深夜长谈,但太多的话说不完,故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来渲染映衬,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多么凄凉,不仅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飘浮不定。

既描写了实景又虚写了人的心情。

结句表面上写劝酒,实际上总写伤别。

综观全诗,中四句极工,写尽悲喜伤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可见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17、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

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8、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

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

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19、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

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

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1、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在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一别一逢十年岁月,引发人事沧桑之感,平淡的叙述而别有情致。

此诗不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再一次分别的情味。

三四句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寂静而略带荒凉,有黯然神伤的意味。

前路漫漫四顾苍芒,忽逢又别,使人想到人生离合,别逢总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预料。

22、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

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

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25、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

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

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

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

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

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

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

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

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韩琮 《暮春泣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历来送别多言离愁别恨,而此诗匠心独运,重写古今情,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首句选用暗稀二字以暗渡的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次句化用,想到李杜深情,以都城的繁华衬离别的惆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从中透出,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

三四句抒情,行人指远行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才之人、有志之人、有为之人跨过这道水,这水流走了他们的大好年华,也流走了大唐五朝的国运。

此诗写得含蓄蕴藉,凝重深沉诗意深广、韵味悠长。

28、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首句写友人乘舟运去,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二句写友人走后的江上景色,以乐景写哀情,急字透出诗人水流何太急的心理状态。

三四句写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心情也怅惘空虚,凄暗孤寂。

四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2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

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

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

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30、温庭筠 《送人东归》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首句以哀景写离情,次句却出人意料,有浩然远志气象格调不凡。

颔联两句是互文,展示辽阔雄浑的境界,为友人壮行色。

颈联有两层诗意,一与目送友人消失开际,一想亲友望眼欲穿,既写了对友人今后的关切,也写了自己的怀念。

此诗逢秋而不悲,送别而不伤,无论送与行都不引起更深的愁苦 31、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

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首词抒写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愁”。

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

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

下片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有哪些?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①借写景抒发隐逸之情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②以动衬静,隐村山寺的宁静气氛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表达朋友之间惜别之情的诗句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

、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

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

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

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

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

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

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

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

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2、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13、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朴素秀美。

前二句点明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

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

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诗人此时的空虚寂寞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心随友人远去,直到目的地。

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无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首句写氛围,声音、情状、时间、地点,显得黯然销魂。

二句用两个自,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怜来写依依惜别,通篇基本上直陈其事的赋体,紧扣江边使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4、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

开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气概,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写友人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五六句化惆怅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

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语言口语化,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季节和所向,写行程之难,次句写李判官的过人之勇。

马之快,原之阔,身手矫健。

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使诗脱却一般私谊的范畴,升华到更高境界。

此诗只就此地与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张和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可说独具一格。

15、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诗人先从自己离别洛阳时写起,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

深得采薇遗韵。

开首两句洒脱飞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

三句的世情含意极丰,世事如浮云,更觉离情难遣如流水之悠长。

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

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多,且各尽其妙,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写得沉郁苍凉,一结有余不尽。

16、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此诗开始从上次的分别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上次别后相见不易,此间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见如梦,加深了惜别和伤感的心情,前两联构成因果关系,翻疑梦,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神态尽在其中,各问年,不仅在叹息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后两联写深夜长谈,但太多的话说不完,故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来渲染映衬,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多么凄凉,不仅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飘浮不定。

既描写了实景又虚写了人的心情。

结句表面上写劝酒,实际上总写伤别。

综观全诗,中四句极工,写尽悲喜伤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可见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17、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

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学习札记怎么写

读书时摘记点和心得体会及见闻篇文章。

汇集多篇成书,乃称记”。

学习札记写作方式学习札记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常用的形式有:(一)提纲式。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

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二)摘录式。

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

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三)仿写式。

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四)评论式。

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

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五)心得式。

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

即随感。

(六)存疑式。

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七)简缩式。

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不管写怎样的笔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

写读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然后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编辑本段札记的写作步骤第一步: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二步:梳理论文的写作提纲。

(还原作者本意)第三步:写出你对论文的评价意见。

(写出好与不好的方面)第四步:所读论文的学术价值在哪

(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国画的精髓是什么

画”这个词是一个概念,一是意识的抽象理解,一是具体形象的理解,某种具体艺术可以创作、改造、或毁掉,如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作为艺术这个抽象概念则不能改造、毁掉。

艺术存在是永久的,它属文化层。

老子说:“颓然吴名,充遍万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还说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三者不可致诘,实又存在。

具体的画是一种心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

画家落笔则有,放笔则无,瞬间即成,瞬间即逝。

从“画”这个角度看,成又非真成,逝又非真逝。

它无完形,永远逝胎儿;它无定数,永远是一。

又出于无,无存在有,画无画,于画者其所欲也,由画家自觉产生,自由把握。

\ 画者其所欲也,心师造化二演万物,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万境由心造”。

由心造,有一个物质的转化过程,还受理事的、时代环境的、文化层次的、人的个性的约束,物质与精神两者的促进。

自古以来,中国画重临池、重游历、重学养、重继承。

所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种画外功的重要可以说成于斯,败于斯。

\ 历史在变化,事物在变化,知识要变化,人的思想要变化,形式和内容都在变化重,今人与古人对照显然有区别。

画没有固定不变的形象,画风无论时代、或一个具体的画家都有区别。

这种变化结果,虽然可以设想,单不可以断言。

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画有始有终,生生不息。

构成中国画的道,只要宇宙还存在它就同在,是不会消失的。

\ 纵观美术史,远在张僧所画凹凸画、曹不兴画佛像到郎世宁时代,那时代不但情况产生了交流,而且有了一批知名的画家。

艾启蒙以中西画法融合,受影响的有冷枚、唐岱、陈枚、罗福昱等。

吴历晚年信奉耶稣教,有人说他的画参用西法,他反对如此说,他还有鄙视西画的意思。

他说:“我之画不求形似,不落窠臼,谓之神逸;彼全以阴阳向背窠臼上用功夫——用笔亦不相同”。

郎世宁虽然尽量吸收中国画写意,中国人不成人,外国人说背弃本源,使之进退维谷。

那时中西画没有合二为一,那种画法现在也没有确立传统继承,这是一个历史记载的事实。

\ 反思中国画历史,中国画事实存在确实又在不断变化,只不过千变万化都围绕着一根中轴线就是民族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不统一,各种学术思想相应显得活跃,绘画艺术由于佛教的促进,却成了一支生机勃勃的鲜花,产生了一批很有成就一直在历史、过程中大放光彩并受称道的画家,顾恺之就是其中最伟大、最具有代表形的划时代人物。

他不但有不少山水画题材的作品,《画云台山记》这部构思文稿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启示。

还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包括敦煌壁画在内,正因为有很多山水创作,产生宗炳《画山水序》和《画叙》这类理论著作流传,提出了透视比例“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万里之回”。

“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同时提出了“畅神”及“画之情”这类美学思想。

这些对山水画独立成科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

\ 隋是山水画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阶段。

唐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昌盛的时代,绘画艺术空前繁荣兴旺。

山水画的皱法有了发展,大小李父子的金碧山水为集大成者。

吴道子、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法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后期又有王洽的泼墨更发挥了水的性能。

张操善用秃笔,创造新的渲染法,并提出影响深远的“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说,对中国画创作主客观关系作了辨证的依据。

山水画标致成熟,独立成科。

王维《山水诀》中的透视比例理论,体现中国画理论的完善。

王维创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给后来文人画开了先河。

唐代在用笔、用墨、用色、用水、构成中国画精髓的这类技法齐全而成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同,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这类既科学又实用的思想理论和技法理论对中国画发展道高峰的地位作了贡献。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为我国绘画确立了东方艺术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地位,唐以后千百年来,一直享受使用着丰富的宝贵遗产,凭借这些遗产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使花鸟画在宋代兴起并成熟起来。

\ 五代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影响中国画的部同风格,北方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一书。

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

是荆浩的继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衣钵。

他们一直影响到后来各各时代,以至发展成南北宗说。

\ 郑振铎先生说,谈中国绘画史应以宋为中心,宋代中国画科目齐全,百花争妍,辉煌盛隆,空前绝后。

宋徽宗开办画院,设立“画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国家美术院校,院派思想,院派画风起了开端。

\ 宋初的李成、关仝、范宽他们的画派统治画坛,中国画史评“三足鼎立,百代标程”。

北宋中期,文人画家异军突起,提倡水墨写意画,与院体画对立。

代表任务为苏轼、米芾。

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成为写神趣的意象画铭言影响到现在,这个观点和画法还对中国画的革新提供了革命的口号。

苏、米两人的艺术思想又成为文人画的典范和指南。

由于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对立和忽布,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画风形成,出现了梁楷的水墨大写意画。

但苏、米没有研究和总结,只是提出了问题。

《林泉高致集》、《山水纯全集》、这两部理论著作是由画院画家完成的。

\ 元代文人画最重要人物是赵孟頫。

他提出“书画同源”,并加以发挥,把书法的功力运用到绘画笔墨中,由此画家必能书,书家也能画的遗风流传书画界。

有人还说,书从画中来,画理在书中。

元代又是一个转折点,画风骤变,文人水墨画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

青绿重彩、工笔画界那时虽有绚丽机构之作,如精湛的永乐宫壁画,但以接近晚年。

明代初,“浙派”曾在画坛一时活跃,后被吴门画家取代。

董其昌因南北宗说引起画坛密锣紧鼓热闹了两百多年,虽有是非之争,也有一派认为他的成绩是主要的。

陈淳、徐渭是划时代的人物,特别是徐渭影响既大又久远。

郑板桥、齐白石也都钦佩他。

从明到清,能书能画,宜书宜画,诗书画合壁;金石学大盛,诗、书、画、印章融为一体,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辉煌的艺术以其完备、宏大、精湛、文采、玄妙使世界其他画种莫及。

\ 从历史看,发展到清乃是按文人画的道路继续往前走。

虽说此时是按文人画的道路发展,但它是集大成的时代。

那时社会内外关系发生变化,画家的生活、世界观、艺术观、技法、学术,给我们留下了既珍贵又现实是艺术瑰宝和经验的全面及丰富,流派分呈、艺术争妍。

有数不清的大师如:“明四家”、“四王”、“四僧”、“八怪”、“金陵画派”、“黄山画派”、“扬州画派”,首创指墨画的高其佩等等大家,他们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奉献者、创造者、也有个人牺牲者,殉难者。

\ 从历史看,中国画什么时候不再变化和发展

事物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运动,继往开来,然而新生事物中,又包含旧事物的许多因素。

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中国画的发展,传统总是起积极的作用。

没有传统的东西,就没研究的根据,没有根据怎么说发展。

在发展中优秀的、精华得到继承,另一部分被淘汰掉。

“其成也, 毁也”。

变有自然规律,规律在变化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和运用。

但是,中国画变成今天的大泼墨、大泼彩,王维、李氏父子、梁楷、徐渭他们提供了依据。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具体的。

——“其分也,成也”。

画作为实践,有形有象;作为概念,无形无象。

有形无形,无形有形,在运动过程中转化,画家可以自由把握,“妙造自然”。

运动结果,不期然而然,产生于无形,不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心中之竹不是手上之竹,手上之竹不是纸上之竹,纸上之竹不是心中原有之竹”。

\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有如此抽象的形象,毫无拘束的泼墨、泼彩画法,纵情疏狂的意趣等。

再说精神和物质自古就属个人所有,今天才真正成为社会的文化,人类的文明。

古人或者前人,有哪一个预料到了呢

现在人有的在摹汉砖图纹,有的在摹敦煌壁画,有的在摹民间艺术,有的在摹儿童画,都在不同的作历史的反思。

也有人大叫“反传统”,“穷途末路”,“合二为一”,中国画向西画靠拢才有前途。

也有大叫“反传统”的人在偷偷地偷袭传统。

中国画有如其他传统文化那样,在一定时间遭到否定,一定时间又得到重新估价;在一定时间被埋没、毁掉,另一时间又重新得到复兴。

西画也如此,印象派曾受到学院派强烈的攻击,印象派曾激进地打着反传统的旗帜,它后来又成为传统。

印象派画家之一德加说:“对自然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绘画是一种传统艺术,去学会跟着荷尔拜因那样来画就更有意义得多”。

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超现实派曾受到塞尚、高更、凡高、修拉的影响,吸收他们的经验。

中国文人大写意画,对宋代院体画来说是个反动,传统文人画现在又成为某一部分人革命的对象,这都是自然而然的。

老子说:“道,可道也,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事物总是对立,互补,统一,矛盾向前发展。

高更说:“画家在他的画架前面,既不是过去时代的奴隶,也不是现在的奴隶;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他的邻居的奴隶。

他是他自己,始终是他自己,永远是他自己。

”(《印象派画史》)\ 宗白华说:“中国画法不全是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行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

其要素不在机械地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

”中国画不是西画先找好了题材,再找模特儿照着画,总有一个对象的束缚,天地的限制,虽然也有形神兼备,但“意”就不够了。

中国画是画家在生活体验中体味万物的形象,“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画家最深的意趣。

石涛认为他的画不象古人也不象今人。

“我思我画,自有我在。

”说中国画千人一面,没有变化,须要横向联系,学习西画,也许是学而不深,言而不精吧。

中国画家是用“澄怀观道”的宇宙观来认识世界,体察万物,写胸中逸气,求得一种心灵的解放。

西画的境界与中国画的抽象笔墨具象结构是不同的。

就是印象派也是非常准确地目睹描摹对象。

凡高、马蒂斯在他们的画里重视线的作用,他们说:“我的灵感常来自东方的艺术”,他们还说:“我的风格是手塞尚和东方影响而形成的”。

“东方的线画,显示出一种广阔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它帮助我走出写生画范围之外”。

(《印象派画史》)。

马蒂斯、毕加索自己说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

“纵观环宇,第一,唯中国人有艺术;次为日本,而其艺术亦源于中国;再为非洲黑人。

”(毕加索晚期创作展览序言)他们对线的运用始终不及中国画的线流动变化,多姿多态,藏有意蕴,意义丰富,中国画的线不仅是表现形体,更表现精神,表现生命的运动,它的内容有广阔的时空哲理,中西画家各有宇宙观,确立了两个独立的系统。

对这两个系统无论近代的和现代的前辈都曾经提出“合二为一”的设想,也算革命的口号吧。

他们不仅高喊口号,还从事革命实践苦心经营,又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至今都没有成功地确立一个传统作为可供学习的典范而未见生机勃勃的遗传开来。

\ 任伯年开始是学西画的。

法国著名画家达仰称赞任伯年的作品“多么活的天机,在这些水彩画里,多没微妙的和谐,在这些如此密致的色彩中”。

老一辈月份派画家杭稚英、金梅生等人曾学水彩画,张聿光是推广水彩画最积极最活跃的人。

吕凤子、陈秋草、潘思同、方云鸪、李叔同、张大千都是由西画开始,终年以中国画获得声誉受到人们的怀念的。

\ 特点篇: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

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

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

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

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呢

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

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

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

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

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

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

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

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

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

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

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

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

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

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

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

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

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

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2377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