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关于人生感慨的诗句

关于人生感慨的诗句



关于人生感慨的诗句

感慨人生的诗句

夫者,万物之逆旅;光,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欢几何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丝暮成雪。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三春花事早,为花须及早。

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化扇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逆天反道世难休,轮回万载心依旧。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古今。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纸上悲欢难堪月,轴尽待收浮生卷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内容有什么异同的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

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

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

《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

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

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

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

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

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

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

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

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

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

”(《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庭》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这首词被后世认为在中秋诗词中仅次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欣赏了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觉得苏轼<<水调歌头>>尤有尘心。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的经典,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也深具东坡神韵,很值得品味。

八百里洞庭可以容贮多少诗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犹在耳,那是一个烟波浩渺、声势盛大的洞庭,而在无风的月夜乘一叶扁舟划过湖面,那静寂的水光如同三万顷的玉鉴琼田,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慨也伴随着“水随天去云无际”的空灵境界油然而生。

渺小的扁舟和广大的洞庭在冥冥中对应着有限的人生和无垠的宇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虽然心生无常之感,但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月光如水水如天呵,这种境界不正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吗

所以,无常的哀感就在这月华水光中化为理性的通观——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在偏地为官的岁月里,惟有孤光自照,这孤光,既是天空中亘古不变的月光,也是心中百折不挠的信仰。

即使遭际不幸,心中的光芒也能支持自己在黑暗中踽踽独行,于是肝胆皆冰雪,光明如斯,澄澈如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啊。

短发稀疏,衣衫寥落,却能稳泛于沧浪之间,因为内心有一种高洁的操守。

这种精神,像极了苏轼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巧合的是,这句诗正是苏轼从岭南归来所写,也许子瞻的心境在此时悄然拨动了另一位诗人的心弦,留下了同样高洁旷达的词句。

那么,就以西江水为酒,以北斗星为盅,邀万物为宾客,畅饮胸中的情怀吧。

轻扣船舷,仰天长啸,早已忘记了今夕何夕。

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新婚的喜悦缠绵跃然纸上。

而张孝祥这首词中全然没有娇羞婉曲的情态,而是激荡着超越时空、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生的豪情逸气

就让满怀襟抱散入虚无的幻境之中吧,它们可以在这浩然之气中得到永生

这首词作,充盈着天人合一、宠辱偕忘的精神, 王闿运极力推崇此洞庭词说: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湘绮楼词选》)。

有着这样一种胸襟的人,必定有着不凡的人生经历,历史果然认可了我的判断:张孝祥出生于靖康之变后,是宋高宗绍兴年间的状元,由于名次居于秦桧之孙秦埙之上,遭到秦氏一党的忌恨,他怀着抗金复国的志意,为岳飞叫屈,被诬告入狱,后因秦桧的死亡而获释,他满怀抗金理想的词作《六州歌头》曾经令主战派大臣张浚为之感动罢席。

他短暂的三十八年的生命激荡着正直与良知,是一位可敬的仁人志士。

张孝祥所存词作不多,我们却不能因此抹煞他在中国词学史上的地位,如果要为他寻求一个准确的定位,我觉得可以用“上翼东坡,下启稼轩”来概括,豪放派的精神以此为契机走向了新的高峰。

【本词赏析】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

也许可以说没有。

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

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

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

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

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

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

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

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

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

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

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

“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

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

“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孤光,指月光。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

“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

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

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

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

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

“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

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

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

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西江,西来的长江。

挹,汲取。

“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万象”,天地间的万物。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

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舷,船边。

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

“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

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

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

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2393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