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硬笔行草字名言

硬笔行草字名言



硬笔行草字名言

毛笔书法中如何临摹

(*^__^*) 嘻嘻……这是我强项。

我教你吧先不要用很重的笔写。

要轻的。

然后不要模仿。

那就没个性哦

我想你是学生就常常写哪些老师说的重点语句或课文。

成人就找些名言或为人做事的xx连吧。

做什么事都要有毅力。

加油

你会成功的别忘了给分哦 小弟第一次回答问题呵呵

骆姓的最原始起源

骆俊:(生卒年待考),字孝远,乌伤人。

著名汉末将领。

有文武才干,少为郡吏,擢拜陈留相。

时值袁术借号,群贼并起,骆俊动员军民组织起来,加强防御,贼不敢犯。

后袁术军众饥困,就向骆俊求粮,骆俊不应,袁术大怒,就秘密使人将骆俊刺杀了。

骆牙:(生卒年待考),临安人(今浙江杭州)。

著名南朝陈国将领。

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

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

骆统:(生卒年待考),骆俊之子,字公绪。

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

年二十岁,试为乌程首相,有惠政,孙权召为功曹,出为建忠郎将。

后随陆逊破蜀有功,升为偏将军。

曹仁攻打儒须,骆统与严圭共同击退曹军。

后封为新阳亭侯,后为孺须督。

孙吴黄武中期逝世于官任。

骆峻:(生卒年待考),华州华阴人(今陕西华阴),著名唐朝文士。

曾官扬州士曹,后弃官隐居三十六年。

善画山水,喜论当代利病,尤不信佛。

骆宾王:(公元619~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

著名唐朝文学家。

骆宾王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

七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

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朝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

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也就是唐朝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

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

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

他们望子成龙,根据典籍《周易·观·六四》的记载:“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

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

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把儿子的抚育教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

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

到了五、六岁时,不仅熟记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下,还能吟句联文。

转眼到了七岁,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

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就把骆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

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

饭罢,祖父带骆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

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

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

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

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小骆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

”骆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短短十八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

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

“白毛”、“红掌”,“绿水”、“清波”,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

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他一把把骆宾王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

”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

大约在十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

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骆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

另一方面,他又把骆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

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

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严格教育,加上骆宾王资质颖悟,学习刻苦,态度虚心,所以学业进步很快。

在日后写的《上兖州崔长史启》中,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非常专心,态度极为刻苦。

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而且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

最终使自己成为“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学者。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2711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