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柯特科本名言

柯特科本名言



柯特科本名言

关于柯特·科本的死

摇滚之于柯特·科本 如果说西方摇滚乐是由猫王意外奇迹般地缔造的话,那么,给摇滚乐这一神话画上一个悲壮句号的,则是柯特·科本。

在此之后,西方摇滚乐——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作为一种精神可能,无可挽回地走向了麻木与贫瘠。

在1994年4月的一天,柯特·科本令人难以接受地、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这个世界的一刀两断。

就这样,又一个才华横溢者倒在了后现代荒芜的地平线上。

虽然在通常意义上和世俗情形上,柯特·科本看上去貌似自杀,而实则正是那只无形的黑手残酷而急骤地剥夺了柯特·科本这个超敏脆弱而极易受伤的生命。

与摇滚“疯子”吉姆·莫里森一样,摇滚赤子柯特·科本也恰好死于27岁。

不死的凤凰—“涅磐”主唱柯特·科本 大 | 中 | 小 [ 2006\\\/04\\\/05 21:06 | by bbboy ] 如果说整个摇滚史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传奇故事,那么这当中最精彩的部分往往是由那些英年早逝的悲剧人物创造的。

他们的乐坛生涯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服药过量而身亡的“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心脏病突发猝死在浴缸内的“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上吊自尽的后朋克乐队“快乐分裂”的灵魂人物伊安·柯蒂斯,以及饮弹身亡的“涅磐”乐队主唱柯特·科本,他们的离去在他们各自的音乐成就上又增添了一份感人的悲剧色彩,甚至是一道神化的光环,而其中的柯特·科本,更被认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摇滚乐唯一的神话式人物。

1967年2月20日,柯特·科本出生于美国西北部小城阿伯丁,父母的离异给他的童年蒙上了阴影,悲惨的生活埋下了他性格中反叛的根芽。

1985年,柯特和好友奎斯组建了自己的乐队,鼓手几经更换选定了戴夫·格罗尔,两年后乐队正式命名为“涅磐”,开始在公共剧场和大学校园里举行演出,签约“地下流行”公司之后,“涅磐”先后发行了第一张单曲唱片《情话\\\/大人物》和首张专辑《漂白》,他们的音乐吸引了一大批主流硬摇滚歌迷,以至于许多评论将“涅磐”误认为金属乐队,但主唱柯特·科本并没有改变初衷,他仍然试图走出一条非主流的道路。

1990年以前,“涅磐”分别在全美、全欧及北美西海岸成功的做了数次巡演,亿万的摇滚乐迷又多了一个为之疯狂的偶像。

1991年4月30日,“涅磐”乐队与大唱片公司“格芬”签约,(小标题:跻身主流)同年录制了革命性的专辑《别介意》,《少年心气》等旋律经典、情绪激昂疯狂的佳作,在美国甚至把迈克尔·杰克逊挤下了台,坐上了公告牌排行榜的第一把交椅。

巨大的商业成功改变了另类音乐不能带来利润的现象,带动了大批非主流乐队纷纷转入地上。

在成为超级偶像的同时,柯特·科本遇上了一生中的挚爱——朋克乐队“洞穴”的女主唱科特妮·洛芙,1992年秋天他们的女儿弗朗西丝降生,夫妇二人因为吸毒一度失去了对女儿的监护权,本来就处于成功的巨大压力之下的柯特·科本,受到丑闻和严重胃病的困扰,已经很难在音乐创作中享受到乐趣,甚至尝试过自杀。

专辑《在母体中》和《乱伦》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诞生的。

1993年12月16日,“涅磐”和MTV频道录制了一场经典的“不插电”演唱会,原汁原味的木吉他和轻松温柔的演唱,展现出柯特·科本的另一种魅力,也改变了许多人对摇滚乐的偏见。

尽管事业还在蒸蒸日上,柯特·科本还是变的越来越极端,越来越愤世嫉俗,台下疯狂叫喊的歌迷,甚至他深爱的妻子和女儿,都无法挽回他内心的绝望,1994年4月5日,柯特用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

4月8日,他的尸体被人发现,他自杀的死讯传向全世界。

柯特·科本在遗书中写道,我已经没有任何激情了,所以要记住“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他终于像乐队名字“涅磐”一样,超越了生死的境界,十年后的今天,他27岁的生命,依然是摇滚乐神坛上英雄的化身。

1994年4月5日,美国著名乐队Nirvana的灵魂人物Kurt Cobain用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几秒钟后扣下了扳机,离开了这个曾使他快乐、痛苦、愤怒、迷惘的世界。

三天后当他的尸体被发现时,世界上所有热爱Kurt的人都不禁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柯特·科本的骨灰有什么用

我很喜欢这两个人。

前段时间科本的骨灰被盗了,我就想说说这事。

实际上,粉丝把它当神灵来供奉,还是小偷把它当宝物来典当,都越来越不靠摇滚乐的谱。

一颗子弹射出来后,粉丝们也搞不清是在崇拜他,是在重塑他,还是在消费他

这个问题挺其实较真的。

\ 其实如果不是小偷,我也不知道科本的骨灰原来还有用。

小偷大概以为,死后的科本更值钱,所以他觉得把科本老婆的珠宝首饰偷走还不够过瘾,还得把科本的骨灰一起带走才不枉此行。

科本的遗孀柯妮·拉芙为此很是自责,这也很合乎常情,即使她对科本并非从一而终,在科本生前她甚至偶尔出轨,但恰恰是凭丈夫死后的唱片版权费,她才成了贵妇人。

要知道,去年年底柯特·科本已经取代了猫王普雷斯利成为“最赚钱的已故名人”,每年五千万美元的利润,拉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收益者。

\ 有意思的是,拉芙家中的骨灰其实并非全部,科本的骨灰被分成了三份,还有两份分别存放在他生前位于华盛顿的家中以及纽约的一座佛教寺庙里。

有人称科本生前最大的特点是情绪分裂,比如他既要开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又会对自己的脑袋开枪,看来这种分裂被人延续到了死后,而三份骨灰成了一个注解。

也有传言说科本的骨灰不只被分成三份,有些被撒在威西卡湖里,他曾在湖旁的桥洞下艰难度日,有些甚至在某些街头雕塑里跟水泥混合在了一起。

没人说过这是他自己的遗愿,所以它仿佛成了一块被切分的蛋糕,事实也证明,它的骨灰确实有市场。

\ 不过是天才从台上的鲜活的肉体到死后分散的骨灰,科本的含义一直在变。

比起科本在音乐上的天赋和生活中的诚恳态度,那些死后的吹捧其实不那么重要。

20世纪末的青年亚文化里,似乎科本的地位比列侬还要高。

列侬更多地代表音乐,姿态稍显温柔,他是披头士的乖乖仔,死于粉丝之手。

相比之下,科本是纯粹的摇滚青年,应了那句尼尔·杨的“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剧烈燃烧”,突然安静地演了一出纽约不插电,一年之后便自己结束了自己。

在那份被后人费劲心思解读的遗言里,科本把自己的死当成了摇滚的要义之一。

\ 最重要的当然是他留下来的音乐。

到底,科本也是时代下的蛋,但音乐本身让他更特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遭受失业危机的西雅图崛起的朋克新分支车库摇滚,开始挖金属乐的墙角。

这种夹杂在金属和朋克中间的曲风开始大行其道,科本和他的涅磐,在第一张《漂白》后开始展露头脚,成为车库风潮的领军人物。

尽管这张唱片后来被酷玩的主唱马丁视为粪土,但也正如马丁所说,《漂白》之后,涅磐开始变得无比伟大起来。

一九九一年《别介意》的成功,是科本死前的顶峰。

当然有乐评人说它很商业,但这次和主流摇滚的成功换位所引起的共鸣,受众猛增,恰好成了他死后得以被神化的基石。

\ 实际上,涅磐从未开过观众几万的个人音乐会,说涅磐跟枪花一样算是王朝,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但就摇滚的姿态而言,枪花偶露的妩媚远不及涅磐由始至终的沙哑主音歇斯底里,当大家以为涅磐不过是朋克族里又一个向主流靠拢的明星乐队时,科本不按套路出牌,而是拿出《在母体》颠覆了这种趋势,并且在更加肆无忌惮的编曲上巩固了涅磐特有的印记。

更多的人认为这才是涅磐最好的状态,而非在一直在排行榜上招摇的《别介意》。

音乐本身已经证明,科本不过是个一直爱着摇滚乐的孩子,绝对终忠于自己的内心。

而他生前的歌迷,哪怕是迷恋于《别介意》的流行,成分也是简单的。

\ 他的骨灰反而光芒万丈 科本最让人欣赏的并非是声嘶力竭或者砸吉他的时候,反而是在纽约安静的不插电现场,科本轻声唱,只是在最后才喊上那么一声。

这次演出是多么地笼络人心,以致后来成为音乐演出历史上的经典之一。

从艺术性而言,这不过分。

可惜的是,在子弹之前,他并没有在Mtv台里反复播放,涅盘如果更主流些,科本会不会是另一种命运

\ 实际上,其后的种种被传诵的永恒,不再是朋克的节奏那么纯粹,毫无疑问他还包括更多的非理性膜拜和无知的传诵。

之前对涅磐唱片并不感冒的人,回过头来听《别介意》,听《在母体》,把纽约不插电捧为后无来者的绝唱,他们越听越觉得好听。

为什么人死了人们才懂得珍惜

因为人们需要英雄,盖棺才可论定,而这一切是活着的科本没办法完成的任务。

实际上,他一直既欣喜自己的成功,又讨厌自己明星的身份,因为音乐上的成功属于自己,而明星的身份只属于别人。

\ 基于这一点,死后的科本已经完完整整地属于了别人。

无数文艺青年在科本的忌日为他写诗,乐队的Mtv在电视上不停的播放,神话般的英雄主义传说一直流传,纪录片层出不穷,根据科本故事改编的电影也即将开拍,现在连骨灰都被偷走了……在大洋彼岸,死后的科本同时成为中国摇滚的一个外来坐标。

现任《滚石》中文版主编的郝舫在一九九六年写了一本《灿烂涅磐》的书,把科本成长的故事还原给了中国乐迷。

本来就处于萌芽阶段啃着翻录磁带和打口碟的摇滚青年们立马找到了方向,开始自觉地把科本推上神坛,捣鼓出一群科本“门下走狗”的模样。

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从科本的死中解读出不一样的东西,除了照本宣科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而像许巍那种在科本死前就从涅磐音乐里吸取营养,在其死后反而从那种死磕型氛围中摆脱出来的人,也许才是真正理解科本的人。

大多数人在科本自杀的光芒下,不明不白地跟紧大流,开始拿起吉他走上了英雄主义的穷途末路。

他们很可能只是把科本当成了耍酷的模仿对象。

所以关于科本头顶的本该干净的光环,反而被潮流弄浑浊了。

\ 又一个耍酷消费符号 其实子弹之后,事情就变了,死因压根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自杀的。

和切格瓦纳一样,科本同样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在衣服的后背前胸,在演出的宣传文案里,在酒吧墙壁的装饰海报上。

人们把这种消费,默认为廉价又有点品位。

\ 对摇滚青年们来说,科本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每年的四月八日,是科本的忌日,也是所有乐队的节日。

他们以纪念科本的名义在每个城市酒吧里进行演出,实质则是以特例独行的姿态来体验自己的存在感,其实没有科本也行。

当然,虔诚的人也有,但随着时间过去,科本最初的生动案例逐渐转化成僵硬的图腾。

纪念柯特·科本的唯一意义就是证明自己还在摇滚着。

在这里还是得提许巍,九十年代末他还会出现在科本的纪念专场上翻唱着改编后的民俗歌曲,后来他就消失了。

可能这种姿态更真诚一点,热情总是会曲终人散,何况纪念也不是非得用一种方式才行。

当画布上的科本看着台上的小伙子们,会不会连他自己也觉得愕然。

本来是想逃离这个世界的,这个名字却适得其反地置身于更多喧闹之中,以致他本身的爱,被披上了愤怒的外衣。

这实在不好,但又没办法。

愤怒比爱便宜得多,更多的人消费得起。

\ 在消费主义时代,其实摇滚也就那么回事,但科本本身是反物欲消费的先锋。

比如《别介意》的封面是一个水里的婴儿在盯着美元钞票看,这是他的表达。

柯特·科本是怎么死的?求大神帮助

成就这东西真的没法估算。

只能说 科特科本如果不自杀,会开启摇滚界的一个新潮流吧,这个不同人理解的不同。

柯特科本有什么经典歌曲

smells like teen spiritcome as you areabout a girlrape mebeen a son sliverpollylithium

请问什么叫做科特科本情节

他就是一个摇滚歌手十年前的4月8日,大洋彼岸传来(Kurt Cobain)的死讯。

在此之前,中国摇滚乐听众的青春期已经开始。

nirvana科特科本是怎么唱的,会的人教一下详细一点

我觉得课本的唱法是没人能模仿的,那是发自他内心感情唱出来的歌

科特科本喜爱的诗人是谁

Jim Morrison和Jimi Hendrix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3025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