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事迹材料

名人爱劳动感人事迹

名人爱劳动感人事迹



名人爱劳动感人事迹

  爱劳动的名人故事,生活中,劳动必将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资源和财富,而爱劳动的人总是值得我们去赞美的,他们有着高尚的品格。每天每个人都在劳动,那么大家想知道知名的劳动人民有哪些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有关劳动的名人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名人爱劳动感人事迹 篇1

  1、毛泽东学打草鞋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由于国民(min)党反动派的封锁,井冈山生活十分困难。面对困难,毛泽东向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种;没有菜,我们栽;没有布,我们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动手编!

  一天,毛泽东看见半山坡的一间小茅屋前坐着一位白发老汉。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毛泽东高兴地走上前去,笑着说:“老人家,我拜你为师来啦!”毛泽东坐在一旁仔细地向老人学习打草鞋,每个步骤、每个动作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一会儿,一只草鞋打好了。毛泽东学会了打草鞋,又一招一式地教给战士们,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勤劳俭朴的好榜样。

  少不勤劳,老必艰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2、朱德的扁担

  1928年秋天,国民(min)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党中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的号召。朱德积极响应,他和战士们一样,脚穿草鞋,身背斗笠,翻山越岭去挑粮。

  当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白天挑粮上山,夜里还要批阅文件。战士们生怕他累坏了,怎么办呢?有一回,一位小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对大伙说:“我们把朱军长的扁担藏起来。“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好。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新削好的扁担出现在挑粮队伍中。战士们又藏了朱德的扁担,朱德马上找了一根上好的毛竹,又削了一根扁担,还在扁担上刻了“朱德记”三个字。战士们见朱德态度这样坚决,也就不好意思在藏了。

  从此,“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首歌谣和“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就在井冈山传开了。只有经过劳作、经过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白求恩制造“卢沟桥”

  1938年1月,白求恩来到中国,就马上赶往抗日前线的战地医院。当时,战斗激烈,条件艰苦,前线医院缺乏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动手干!”,白求恩斩钉截铁地回答。当地的军民都被动员起来。大家忙着粉刷病房,制作简易床和工作服。

  夜深人静,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张简陋的工作台上反复思考着:医疗队大量的药物和手术器械要由牲口驮运。怎样才能使药瓶子不会撞碎或者打翻呢?他为此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画出了草图,何工人民一起制作。

  白求恩笑着说:“一个战地医生,应该学会木工和铁匠的收益,才能根据伤员的需要改进医疗设备。”很快,一种特制的简易药架子制成了,因为形状像一座桥,白求恩诙谐地称它为“卢沟桥”。

  只有嗅到劳动药味的满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乐趣。

  4、巴甫洛夫植树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的创始人,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小就非常热爱劳动。

  在他小时候,有一天,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约好去园子里种树,费了很大的劲才挖了一个坑,正要把苹果树栽下去的时候,爸爸从屋里跑出来了,指着园子里一块突出的高地对兄弟俩说,“你们看,那儿地势高,一下雨,这里就会积水,苹果树不就要淹死吗?”

  弟弟听了爸爸的话,小嘴一噘,不高兴的走了。而巴甫洛夫并不灰心,跟着爸爸在高地挑选了一块空地,重新挖起来……

  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国内战争年代,他在实验室周围的空地上种菜,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吃菜的困难。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接起来。”——巴普洛夫

  5、克洛克创立麦当劳

  克洛克的家境并不富裕,下课的时候在一家快餐店打工。起初老板安排他专门擦桌子,他毫无干劲儿,当天就溜回啦家。

  克洛克向父亲诉苦:“我的理想是做老板,不是擦桌子。”父亲没有反驳他,而是叫他先把自家的餐桌擦干净。克洛克拿来毛巾,在桌子上随意擦啦一遍,然后看着父亲,等他验收。父亲拿来一块崭新的白毛巾,在桌面上轻轻擦拭啦一下,洁白的毛巾立即脏啦,分外刺眼。父亲指着桌子说:“孩子,擦桌子是很简单的活儿。可是你连桌子都擦不干净,还能做好什么,凭什么做老板?”克洛克羞愧难当。

  克洛克回到啦快餐店,他谨记父亲的教诲,每次擦桌子都要准备5条毛巾,依次擦s遍,而且每次都顺着同一个方向擦,为的是不让毛巾重复污染桌面。

  最终,克洛克得到老板赏识留啦下来,并接管啦那家快餐店,做啦老板。10年后,他创立啦自己的——麦当劳。

  6、阿凡提的儿子

  阿凡提有四个儿子。他们都不太孝敬年迈的父亲,而且很懒。他决定好好惩治他们一下,分别给每个儿子说:“亲爱的孩子,我是最疼爱你的。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不过你千万另外几个知道。我在我们家果园的一棵树下埋了一罐金币。等我死后,你悄悄把罐子挖出来,那是我给你一个人留下的遗产。但是,请你千万注意,别把树根刨坏了,先在树根下浇一点水,再轻轻一挖就能挖出来。”

  于是,四个儿子开始偷偷地孝敬起父亲来,而且变得一个比一个勤快。

  没过多少日子,阿凡提终于瞑目了。一天夜里,四个儿子全拿上坎土曼来到了果园,准备掘出埋藏的金罐。大家一见,知道了怎么回事,于是,决定四个人平分遗产。他们按照父亲说的,每棵树都浇上水,开始挖起来,把所有的树根都挖开看了,却没有找到金罐,在最后一棵树下,找到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刻上了这么几个字:“要用自己的劳动换来果实。”

  他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到了秋天所有的果树都结满了累累果实。

  名人爱劳动感人事迹 篇2

  卢梭说:“劳动就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因而人来的生活离不开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正常人的生活。而劳动群众又要有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及全体的团结一致,才可取得最后的劳动成果。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就是亮闪闪的。学校为了让我们成为一把亮晶晶的“钥匙”,开开了许多关于劳动的活动,有锄草,擦窗子,打扫操场……多种多样。

  而让我最难忘的一次劳动则就是每个星期五下午的全级大扫除。那就是一个秋风徐徐的下午,第四节课上课铃一响,班主任大人就给我们布置任务了:“第一组打扫课室,第二组打扫操场,第三组打理花圃,第四组打扫草圃。立刻行动!”一身令下后,我们便井然有序地进杂物房拿清洁用具。我们第四组拍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来到目的地后,然后看见草圃里垃圾满地,野草丛生,便拉起衣袖,蹲下身子,干了起来。

  拔草的拔草,捡垃圾的捡垃圾,遵从组长的安排,埋头各干各的事。捡垃圾的同学,不怕脏累,纷纷把牛奶盒,塑料袋和纸团捡进了垃圾桶,不一会儿,就捡了满满一桶;除草的的也不甘示弱,眼疾手快,使出自己的火眼金睛,把野草“揪”了出来,不让它在青青绿草里“滥竽充数”。

  我们组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得心应手。虽有秋风送爽,但就是我们也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了,但谁也没有一句怨言。半节课后,我们组就完成任务了,又去帮其他的同学。我们班的同学同心协力,团结互助,把工区和教室把扫得干干净净,得到了机组的一致好评。这但就是我们班付出汗水和艰辛的回报哦!

  这些劳动,即磨练了我们这些“小公主”,“小皇帝”,又让我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团结,学会了纪律,还培养了勤奋,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品格,让我们终身受益匪浅。

  劳动最伟大,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完美的生活,开辟自己的一条辉煌人生路吧!

  名人爱劳动感人事迹 篇3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和第一颗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

  名人爱劳动感人事迹 篇4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这就是30多年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在挡车时,别人巡回一次需要3—5分钟,可她只用2分50秒。她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赵梦桃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让一个伙伴儿掉队!”在她的影响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从1952年到1959年7年中,她创造了月月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纪录,还帮助12名同志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1959年,她和她的“赵梦桃小组”双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成为纺织战线一面旗帜。1963年,赵梦桃又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这一操作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同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

  “赵梦桃小组”这面旗帜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辉。1980年,这个小组被国家经委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名人爱劳动感人事迹 篇5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

  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在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