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模板

哲学生活教案(优秀17篇)

哲学生活教案(优秀17篇)



优秀学生是学校的骄傲,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成绩,还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品质。在此,小编精选了几篇关于优秀学生的写作范文,供大家借鉴。

生活与哲学教案

识记哲学的起源和任务。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增强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从而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重点】

哲学的功能。

【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则故事。

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年轻人准备去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 :“你到底想学点儿什么”这个年轻人一下子被问糊涂了。他想:“是啊,要是学法律,就能学到诉讼的技巧;如果学木工,就能学会做家具;可是说到学哲学,到底能学到什么呢。真是很难说。”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引出课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些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这种追问和思考,使人类的思维水平跳出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概括出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哲学的每一步发展和前进,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的结果。所以说哲学并不神秘,也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就连大家孩童时期思考的一些问题也包含着某些具有哲学性质的内容。只要我们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教师用ppt展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其他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到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教师提问: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说明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哲学对于人们思想方法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

(2)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生思考课本p6页伊壁鸠鲁的话:

“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一些实例证明伊壁鸠鲁的话。比如人类无视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哲学是解决世界观问题的,因此伊壁鸠鲁把学习哲学和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哲学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环节三:巩固提高

ppt展示故事: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做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甚少,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很熟悉,根据他们的思想状况,根据我们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这就充分体现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哲学思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本节课《生活处处有哲学》主要讲述了哲学的产生和哲学的功能。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为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业:请同学们以“生活处处有哲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生活与哲学教案

举例:学生用水擦黑板,是从上往下擦,还是从下往上擦,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水是往低处流的,如果先擦了下面的黑板,当再擦上面的时候,擦黑板时的脏水可能就会流到下面已经擦干净的黑板上,结果就造成了重复劳动,所以从上往下擦更具有科学性。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复习旧课)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

哲学中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和意识。(同时可以帮学生进行归类:这三者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客观)世界;思维和意识――精神(主观世界),两者是相互对立存在的。)

(过渡)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人们就会进行思考,便产生了哲学。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插播“疯牛病视频”

所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即: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得出结论: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并不是很高深,也没有远离现实生活)

(过渡)哲学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么哲学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过渡)要了解哲学如何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首先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展示相关资料)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学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提问学生)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智慧?

两者有重大的区别: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

知识的总和不是智慧,知识是“既成的”,智慧是“灵活的”因而博学虽有利于提高智慧,但博学不是智慧。智慧偏重于对未来的想像和创造。哲学更是对智慧的“爱”和“追求”。

哲学智慧不是现成可得的,要获得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爱的丧失,就意味着智慧的泯灭。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p5即: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功能有哪些

哲学的功能:

第一: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第二: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三: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念。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3、哲学的功能有哪些。

哲学与生活教案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过渡)既是哲学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举例:学生用水擦黑板,是从上往下擦,还是从下往上擦,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水是往低处流的,如果先擦了下面的黑板,当再擦上面的时候,擦黑板时的脏水可能就会流到下面已经擦干净的黑板上,结果就造成了重复劳动,所以从上往下擦更具有科学性。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复习旧课)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同时展示相关的图片)。

哲学中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和意识。(同时可以帮学生进行归类:这三者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客观)世界;思维和意识——精神(主观世界),两者是相互对立存在的。)。

(过渡)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人们就会进行思考,便产生了哲学。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插播“疯牛病视频”

所以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即: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得出结论: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不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并不是很高深,也没有远离现实生活)。

(过渡)哲学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么哲学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过渡)要了解哲学如何来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首先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哲学?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展示相关资料)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学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提问学生)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智慧?

两者有重大的区别:我们承认“哲学是智慧”但更强调“哲学是爱智慧”。

知识的总和不是智慧,知识是“既成的”,智慧是“灵活的”因而博学虽有利于提高智慧,但博学不是智慧。智慧偏重于对未来的想像和创造。哲学更是对智慧的“爱”和“追求”。

哲学智慧不是现成可得的,要获得它,首先必须对它有执着追求之心,无限热爱之情。爱的丧失,就意味着智慧的泯灭。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p5即: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功能有哪些。

哲学的功能:

第一: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

第二: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三: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观念。

板书设计。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2)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1、哲学的本义是什么;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3、哲学的功能有哪些。

课后小结。

高二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大家还没有学习,不大了解,那什么是生活同学们清楚吗?(教师提问若干学生随意谈谈“什么是生活”)翻开课本的“致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概念,原来生活就是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那我们现在坐在课室里学习算什么生活呢?(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两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学”)。

我们班是政治班(历史班、地理班……),下面我们请若干同学来谈谈,当时高一为什么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作为自己的专业科呢?(若干学生回答,答案无非就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从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另外,虽然很多同学都说,是因为兴趣所以才选择这个专业,不过在高一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问我:老师,报政治(历史、地理……)的人多吗?学政治(历史、地理……)有什么前途呀?找工作好找吗?高考的时候有什么专业的报呢?大家会发现,其实你选择政治(历史、地理……)是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就是我们哲学的观点,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高二选科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

我们已经发现,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哲学,不过在我们解决“选科”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有意无意(无形)中用到了哲学的观点、方法,体现了哲学的智慧。人们的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哲学是与智慧息息相关的,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惊讶和困惑被先哲们看成是哲学的开端。

2、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同学们都十六七岁了,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都忘却了,不过我们观察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能说话;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

p3探究——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人们在童年时代大多曾痴迷过“是鸡生蛋,还是蛋孵鸡”这种让人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答案的“无聊”问题,为什么太阳会从山那边落下去呢?为什么会天黑呢?为什么人会死亡啊?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不过这些问题却触及了哲学方面的东西。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我们的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总之,哲学并不神秘,也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一句话,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p4探究——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一位学生是一种常规、形象思维,另一位学生是一种创新、抽象思维。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哲学对于人们思维方法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哲学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在船划动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摇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又摇摇头,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与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巨风将小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都被抛进河里。

这时,船夫喊:“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在水中挣扎地回答道:“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听了上面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它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密切相关。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虚荣心,或束之高阁、夸夸其谈,而是照亮我们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明灯,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而这位哲学家不善于用哲学的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实践,再好的哲学也会失去意义。)。

p4探究——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意味着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不正确,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烈的地震,遇难者超过23万人,还有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近几年来,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砍倒了海边的红树林以换取外汇,并建起大量观景房,发展旅游业。这导致了海啸直接扑向陆地。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发生的地震、海啸只是天灾吗?(东南亚和南亚一些国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砍伐红树林,建观景房,违背了客观规律,受到了自然规律的惩罚。)。

哲学的智慧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看待我们的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换言之,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可见,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高中《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本框题的题目是《生活处处有哲学》,本节课是本书的开头,引导学生对哲学产生兴趣和认识到学习哲学是有用的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一要注意克服学理化,教条化的倾向,二要克服庸俗化的倾向。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把握住生活中的哲学之一主线,首先从比尔盖茨的财富观入手,引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接着运用生活中的故事、典故、事例等,采用探究和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争鸣和探讨,既让学生明白了生活离不开哲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学生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从而较好实现了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哦能够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情景激疑

生1:旅游,尽情享受生活。

生2:留给子女。

生3:捐给社会一部分,自己消费一部分,再留给子女一部分。

……

师:同学们敢于谈出自己的想法,都体现了消费的计划性,很好!确实,个人消费是个人的私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消费观和财富观。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比尔盖茨的选择:2008年6月27日,微软创办人盖茨退休,不再做微软执行主席,只出任非执行主席。在接受采访时盖茨表示,他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子女。他说:“我和妻子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生:(感叹)

师:同学们,你如何看待盖茨的`行为呢?

生:(略)

活动一:你说,我说,大家说——生活中的哲理

(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理解这一点。老师点拨补充。)

(师生共同完成)

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物质决定意识

选择文理科的哲理—从实际出发;

韩国的牛肉风波导致了内阁集体辞职—联系的观点

……

(过渡)师:大家说得很好,刚才我们也看到人们对金钱的看法也不同,这说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立场和角度不同,所以看法不同。这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好了,我们已经发现,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哲学,不过在我们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却有意无意(无形)中用到了哲学的观点、方法,体现了哲学的智慧。可见,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板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板书)

活动二:追忆往昔,畅想未来

生1:“我是谁?”

生2:“世界从何而来?”

生3:“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

生4:“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

师:其实,这些疑问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哲学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板书)

(过渡)哲学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那么哲学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哲学有用吗?有什么用?(即我们为什么要学哲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烛光照亮小屋”并回答问题。

生:(略)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分析)

师: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板书)

(1)从哲学的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就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板书)

师: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和“慧”两个字组成,其意为“爱智慧”。后来,它在世界各国语言文字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古汉语中,“哲”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含有通晓事理之意。“哲”之为“学”,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或学说。

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被传为佳话,那位同学愿意讲一下?

生(略)

生(略)

师:司马光想到这种方法,主要是其有正确、创造性的思维,智慧的头脑;

其实,对待损失应该有一个标准,司马光能够正确对待“得与失”,舍小利(破缸)而获大利(救人)。这使我们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了前行的明灯。

(2)从功能上看,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板书)

哲学作为世界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哲学的产生和作用,我们懂得了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总之,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效果体验

1.(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24) “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解析:本题以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李振声的感悟为背景,考查哲学的功能。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哲学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体现了哲学的指导意义。a选项混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因此错误;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b本身错误。c选项,哲学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之分,因此本身错误。d正确阐明了哲学的功能,因而为正确选项。

答案:d

2.(2008年海南一测,9)有人认为,神秘而深奥的哲学智慧产生于哲学家聪明的大脑,这种观点 ( )

a.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的产生必须以聪明的大脑为基础

b.是正确的,肯定了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c.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关系

d.是错误的,否认了哲学的智慧产生与人类的实践活动

解析:本题属于立场型的选择题,考查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因此首先排除a和b。c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d

质疑解惑

教师答疑:不矛盾。哲学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形成哲学。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思考和追问世界时,哲学才会产生和出现。“世界从何而来?”“世界以怎样的状态而存在?”等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这种追问和思考是人类的思维水平跳出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概括出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使人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追问,他与哲学来源于实践并不矛盾。

自主探究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以现实生活为突破口,从学生的实践、认知水平着眼,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的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重视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

在教法上,注意多样化。综合运用情景导入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产婆术”与教师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从生活入手,紧扣生活处处有哲学的主题,从素材筛选、教法选择、题目讲解方面,让学生明白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不能没有哲学,较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新课程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理念。

在讲解中,如能认真探究,如何把学生为接触的哲学观点变成浅显的说法,教过会更好。

高二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理解:(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运用: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的哲学思想,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难点: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哲学还没有树立用哲学的思维认识问题,所以教师要对课堂上的举的生活中的现象及时从哲学的角度概括。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生活处处有哲学》的具体内容,初步概括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按座位分为五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哲学的初步概念,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探究问题:如何看待排名。

一名高中生在谈到“排名的二重性”时说:“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张扬排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排名。作为学生,如果用片面的观点对待排名,排在前面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排在后面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如果通过排名了解自己的学习实力以及同别人的差距,做到知彼知己,扬长避短,就会出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

问题:(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以上的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教师点评:(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分析包含的哲学道理,体会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思考追问1:同学们还知道那些包含哲理的例子?(播放多媒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并及时总结事例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评:通过大家举的生活中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意图:深化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认识。

思考追问2:人们的这些哲学思想、哲学智慧是生来就有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播放多媒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目。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总结回答问题。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设计意图:探究哲学的来源。

教师讲授:哲学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中,也就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结论:(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板书)。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如“我是谁?”“世界是怎么来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是因为有我才有了世界,还是因为有了世界才有了我?”“世界和我相比哪个更‘厉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结论:(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板书)。

思考追问3:哲学产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播放多媒体)。

哲学与生活教案

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难点。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理解哲学智慧生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

3.联系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周围的生活和实践中;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3.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2.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两名鞋商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市场,结果发现那里的人都不穿鞋。鞋商甲认为,都不穿鞋,哪会有市场,另寻别处吧。而鞋商乙认为,没人穿鞋,正说明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我会立刻投资设厂,并广做宣传,让那里的人都穿鞋。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鞋商乙获得了成功。

问题探究:

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哲理?(由于才开始接触哲学,还没涉及哲学原理,所以只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即可。)。

哲学与生活教案

识记哲学的起源和任务。理解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增强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从而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哲学的功能。

难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则故事。

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年轻人准备去学哲学,苏格拉底问他:“你到底想学点儿什么”这个年轻人一下子被问糊涂了。他想:“是啊,要是学法律,就能学到诉讼的技巧;如果学木工,就能学会做家具;可是说到学哲学,到底能学到什么呢。真是很难说。”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思考,引出课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让学生回忆孩童时期,他们所提出来的奇怪的问题,如“天会塌下来吗?地会陷下去吗?天塌地陷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动物会说话吗?动物也在思考吗?”

学生回答。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些问题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这种追问和思考,使人类的思维水平跳出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概括出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认识,诞生了关于宇宙根本观点的学问。从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哲学的每一步发展和前进,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问思考的结果。所以说哲学并不神秘,也不是高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就连大家孩童时期思考的一些问题也包含着某些具有哲学性质的内容。只要我们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师用ppt展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其他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到思维方法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有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教师提问: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说明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人们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哲学对于人们思想方法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给人智慧、使人聪明。

学生思考课本p6页伊壁鸠鲁的话:

“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一些实例证明伊壁鸠鲁的话。比如人类无视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事与愿违”甚至“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哲学是解决世界观问题的,因此伊壁鸠鲁把学习哲学和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哲学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环节三:巩固提高。

ppt展示故事: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做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痴如醉,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戏剧片。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甚少,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很熟悉,根据他们的思想状况,根据我们工作面对的实际情况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这就充分体现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哲学思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本节课《生活处处有哲学》主要讲述了哲学的产生和哲学的功能。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为生活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业:请同学们以“生活处处有哲学”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五、板书设计。

(编辑:华图媛媛)。

哲学生活教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我们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4、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哲学与人生》教案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

2学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幻灯片:矛盾的许三多。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故事:胆小。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三、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下雨好不好?好不好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四、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幻灯片:寓言故事。

这个寓言说明什么呢?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课堂小结〉。

1.幻灯片,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哲学课教案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思考问题:

2、对你身边熟悉的东西进行反思和追问,比如一朵花。

3、老师去参加调教比赛,结果课上的不成功,老师心情很沮丧?你能开导一下老师吗?

4、刘翔受伤严重,他应该退役还是继续运动生涯?

《哲学与人生》教案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这些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讲述重点:矛盾。

〈新课讲授〉。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才我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各种事物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或者同一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斗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如阶级斗争、生存斗争、意见分歧等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统一性。就如我们经常说的“祸福相依”、“美与丑”、“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会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都充满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矛盾也不同。如奴隶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都是不同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理解、分析问题时要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因为不同矛盾具有不同的特性,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例子:病人犯了什么错。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体。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可以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共同发展,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像两个有共同爱好、性格相近的人可以很好的相处一样。而矛盾的斗争性不断地挑战事物的稳定,使得事物对立的双方力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双方的力量变化达到了某种程度,矛盾同一性维持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从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即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例子:对手(p138)。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二、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1、用矛盾的观点看到人生。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矛盾。但是,在这些矛盾中,有比较重要的,也有比较小的,有需要好好处理的,也有无碍大局的。这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针对事物之间的。

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矛盾而言的。

被支配的矛盾。

例子:财饼破家。(p130)。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的是同一矛盾。

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中的不同方面。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袋鼠与笼子。(p140)。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人生,把握好人生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抓重点,学会把握主流,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2、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鼠的儿子会打动”等。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事物与其自身外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外因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如“橘生淮南则位桔,生淮北则为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青蛙的故事。孟母三迁。

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固然需要一些外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内因,不断的提高自身处理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吸取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很好的解决矛盾。就像处理顺境和逆境一样,顺境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机会最终也会从我们手中流失。相反,即使我们身在逆境,只要我们端正态度,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最终会扭转局势,化逆境为顺境。态度决定一切。

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3、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主观世界:人的精神世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结合内外因的关系原理,我们可以发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人内部的各因素,是人发展的内因;而客观世界是外部条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主观世界的改造是主要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可以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就好象现在的科技发展,很多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也有些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灾难。这是因为研发科技和使用科技的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它的善恶是通过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

《哲学与人生》教案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运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3.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

2学时。

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调查不同行业人士的工作压力情况。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神七问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xx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20xx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霍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课讲授〉。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幻灯片(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幻灯片:科学发展观。

设问: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教师:(小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幻灯片:赫尔岑难女主人。

设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的新奇,一时的流行(即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俄国大文豪赫尔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提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的质问,使女主人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说: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幻灯片:区分新旧事物(课堂练习)。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幻灯片:航天历程。

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幻灯片:新生婴儿。

学生:讨论,回答(略)。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事物。爱迪生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各种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的,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实,何止是婴儿,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幻灯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漫画)。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曲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二、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列举出名人警句引发学生思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阅读材料。

美国黑人作家格亚·安吉罗小时因家境贫困,父母外出寻找工作,3岁时被送到祖母家,后靠乞讨度日。她自幼好学,梦想成为作家。她参加国内反种族斗争,她亲眼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西部的生活情形,她当过汽车售票员,到夜总会唱过歌,远足非洲,加入哈莱姆作家社团,先后写了自传体小说和一系列诗作,在美国成为畅销书。她被邀请为威克-福利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克林顿总统就职典礼时请她朗读诗作,她主持过美国儿童歌节目“芝麻街”,成为年轻人敬重、羡慕和效仿的偶像。她曾经说过,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但他必须有不可战胜的勇气。

综合上述材料,试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说明“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学生讨论,回答(略)。

牛顿曾经说过:“做事失败了,只要继续努力,是没有不成功的。”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不动摇,正确地对待失败,就一定能够成功。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1.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人生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准备走曲折的路。

三、顺境他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回答:顺境中应怎样把握机遇和有利条件?

幻灯片:哈佛女孩刘亦婷。

教师:(小结)客观上的顺利条件并不能直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刘亦婷在顺境中能成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她从小就培养自我加压,自我磨炼,高标准,严要求得来的。

幻灯片:机遇。

课堂讨论:顺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逆境更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

课堂活动:顺境十戒。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搜集整理:回顾历史人物的事迹,谈谈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解。历史上许多人物面对逆境不屈服,变压力为动力,创造出伟大的奇迹。我们周围的许多人之所以创造出奇迹,也是与逆境抗争的结果。例如: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明《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等。

(根据课前布置的学生搜集逆境中成才的事例,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并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组可分别展示课件)。

幻灯片:蚂蚁工作哲学。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课堂讨论: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幻灯片:我思我悟。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1.人格与境遇。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在课前布置调查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回答:

(2)面对逆境你的处理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逆境磨炼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针对此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洪战辉的事例和同学们展开讨论,也可让同学自己另举事例说明此问题。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幻灯片:轮椅上的微笑天使。

幻灯片:可乐男孩。

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炼中增强的。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正确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我们应视之为进步的阶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调动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

课堂活动:励志歌曲大联唱,评选优胜组。

《爱拼才会赢》、《阳光总在风雨后》、《奔跑》。

〈课堂小结〉。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不少于800字。

哲学与生活论文

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是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质量。

简单来说“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在于活得充实,是经营人生的生活理念。人生的真理,在于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从各种目的、条件、因素、力量、可能出发,寻找一条最适合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的道路。而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根据现实的、历史的、未来的条件来作出判断,需要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面对生活,生活的生成性必然使前一个时代的哲学与后一个时代的生活发生断裂,这时就要求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生活是生命体对当下此在状态的感觉,每一个人的生活只能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人之生活的状态往往表现为建立在人客观活动过程上的主观感觉和评价,是一种心理与精神的反映;而人生活的空间构成与人生活的状态构成,皆是在人生活的时间构成中存在并展开的。例如;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生活哲学,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关于我们生活的学问或艺术。

马克思说:“哲学非常懂得生活,它知道,自己的结论无论对天堂的或人间的贪求享受和利己主义,都不会纵容姑息。文化危机主要表现特征为自然科学或者科学理性与人类社会或人类生存意义的分裂。在这次分裂中,人由原初的终极意义而变为手段,工具理性压抑了人文精神,科学遮蔽了人的存在与意义。因此,生活世界是哲学的“一个持久的有效性的基础,一个不言而喻的一劳永逸的源泉。”任何哲学都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与这个世界的持久的意义关联。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意识却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渐自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到了现代,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普遍的呼声,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已经成为共识。所以,生活世界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局部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的普遍问题。

生活就是人的一个舞台,我们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日常生活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是新知识、新观念、新能力的演练基地,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常生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日常生活的惰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存在相斥性,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对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日常生活的惰性阻碍人的能力的发展,而狭隘的日常交往阻碍社会关系的发展。现代哲学对生活的特征及结构分析、对主体问性理论的发展、对生活知识问题的阐释,探讨和当代日常生活的建构。

哲学并不是站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来关照人的生活的活动,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人是对象性存在物,这不仅意味着人之外有对象存在,人要依赖于对象才能存在,而且是指人是对象化存在物,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或对象化自身,就是要成为全面的人。诸如文学、艺术、科学、物质生产劳动,宗教、政治、军事等等一切活动均是人的生活,物质生产劳动,活动也是劳动,是一种精神性劳作,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并无本质不同。生活就是人的存在的全部内容,不同的生活样式就是人的不同的存在方式。这样,哲学与生活的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人的关系。

哲学的思想指导是为了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日常生活消费角度,我们应倡导科学消费,防止人的物化;从日常生活观念角度,我们应培养科学的生活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从日常生活活动的角度,我们必须建设和谐社区,提供良好的日常生活空间;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境界。所以说哲学的旨是为建设美好的日常生活提出建议和基本框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日常生活这一更有效的现实途径。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为了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本节课将引用大量的学生身边的事情,并引起思考。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师:哲学大家还没有学习,不大了解,那什么是生活同学们清楚吗?

(教师提问若干学生随意谈谈“什么是生活”)。

学生:文化生活。

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两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学”)。

(由于我们高二刚刚分班完毕,分成各个专业班,因此就这个事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若干学生回答,答案无非就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

教师:从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另外,虽然很多同学都说,是因为兴趣所以才选择这个专业,不过,老师在高一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问我:老师,报政治(历史、地理……)的人多吗?学政治(历史、地理……)有什么前途呀?找工作好找吗?高考的时候有什么专业的报呢?等等,大家会发现,其实你选择政治(历史、地理……)是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这时候很多同学就开始点头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就是我们哲学的观点。

板书如下:

高二选科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

教师:好了,我们已经发现,虽然我们没有学过哲学,不过在我们解决“选科”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有意无意(无形)中用到了哲学的观点、方法,体现了哲学的智慧。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事情,大家思考下:你幸福吗?

(提问若干学生,学生答案不外乎几个:不幸福、有些方面不幸福有些方面幸福、一般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时候,老师还要问,你为什么会觉得你幸福(不幸福、一般般)。学生一般回答:和以前相比、和同龄人相比……)。

教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发现,每个人所说的幸福不幸福,都是与别人比较相得出的,也就是说,我可以说你幸福,也可以说你不幸福,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的看法其实也体现了哲学的观点。

板书如下:

高二选科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

你幸福吗?相对论。

(上课到这里的时候,时间一般过去20分钟)。

教师: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哲学呢?翻开课本的第一页,哲学其实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两个词:“宇宙”和“人生”,同时还有“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

教师总结:从刚才我们举例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并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但是我们在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却自觉不自觉地与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了。那大家想想,我们的这种哲学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从天下掉下来?我们小时候有这样的智慧吗?所以我们会发现,哲学的智慧就在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

教师:也就是得出书本第二页的观点: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教师:同学们都十六七岁了,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可能大家都忘却了,不过,我们观察那些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可惜他们还不能说话;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口问一些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他们就会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太阳会从山那边落下去呢?为什么会天黑呢?他们会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人会死亡啊?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不过,这些问题却触及了哲学方面的东西,我们的哲学就是来源于这里。

教师:因此,课本第三页倒数第二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板书如下: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师:所以,我们说,哲学并不是那么神秘,它与我们的生活、自然、社会息息相关,并且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为什么要学哲学)。

(学生看书,p4)。

(教师略微介绍下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本义)。

教师总结:因为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我们学习哲学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聪明、充满智慧。

教师:其实呀,我们在刚才知道了哲学的含义,知道哲学主要是研究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社会更了解,对人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疑能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

教师: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某某同学应该考试考得不好,而一时想不开,自杀了。在这里,他就是对人生的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才会轻生。我们学过哲学后会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挫折,但我们在挫折中会一步一步地迈向前进,走向成功。

教师:又比如说,现在大家重新分班了,宿舍也重新分了,每位同学将会与新的同学相处,这时候,你和其它同学能不能和睦相处、共同提高呢?这里也需要我们的哲学智慧——如何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你才会有正确的做法,你才会和其它同学相处得更加愉快。

教师:所以,我们从哲学的任务看,哲学能在人生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板书如下: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为什么要学哲学)。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最后由教师自由小结,即可结束课程。

当然,我在上课的时候,一般都会剩下2-3分钟,这个时候,我就提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告诉学生“全世界的哲学派别有很多,甚至连我们春秋战果时期的老子也有他的唯心主义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高二刚好学过这段历史),不过,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哲学,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过,这节课我觉得比较遗憾的就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告诉他们,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

哲学与人生教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者哲学的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8.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1.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两个总特征。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4.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8.对立性和统一性(或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妙的钥匙。

2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

24.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5.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哲学课教案

(1)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的错误倾向:

根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要正确认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

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

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量齐观,不能平行并列。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