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团范文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范文(20篇)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范文(20篇)



优秀作文应当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引发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欣赏水平。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吴川,飘色、泥塑、花桥仅有我们家乡才有,被称为吴川三绝!

我喜欢飘色,飘色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站在或坐在“色板”上头,在游行时手舞足蹈!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吴川三绝便会隆重登场。首先是飘色,一个个小娃儿穿着像神仙样的服饰,头上带着闪闪发光的头饰,让人心慕手追。看到他们站在或坐在钢丝上,似乎有点害怕,可是小娃儿们把怕变成兴奋!传说中的神仙会飞,小娃儿们也会“飞”,并且在“飞”的过程中,摆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让人觉得精彩!

今年的孔雀开屏和游龙封神正是数一数二,游龙封神大概有12米长,小娃儿们坐在上头代表着不一样人物。孔雀开屏象征着新的一年将会财源广进,吉星高照,多福多寿,給人们带来新的期望!

会做泥塑的人可灵活了,将泥塑做得与现实一般,就像真的神仙下凡一样,这边的“财神爷”在給我们发钱,让我们发财,那边的“八仙过海”正在飘来飘去,正准备把你也带上,一齐遨游东海呢!每一个泥塑都象征着一个传说,它们正向你描绘一个个神话故事!

最终一个绝艺那可数花桥了,说起来还真的有一段典故呢。吴川人民是根据牛郎织女这一段传说造了一座桥,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将桥放上桃花等装饰,把桥打造的漂漂亮亮,光彩耀眼!传说如果有情人从桥上走过便有桃花运。此刻不止了,有一家大小的,朋友的,同学们的一齐走花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真热闹啊!

我们既爱演又爱看,家乡的习俗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

小学生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有个很有趣的风俗,只有在中秋节时会举行,那就是偷菜。

古时候,男女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就会选择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进行约会,团团圆圆。有的年轻人有了喜欢的对象而有不好意思表达,就会在这天晚上到对象的菜田里去偷一点青菜,偷到后在家里放着,等父母觉察后就托人去传媒了。以后,偷菜逐渐变成了每个人都可以在中秋节参与的活动了。

中秋节这天,我们一家人来到外婆家吃晚饭。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的两旁是一些人家自己种的菜。菜色如翡翠一般。太阳渐渐地沉了下去,夜幕降临。我从门前的小河里摘了片荷叶戴在头上,颇有一股小孩的味道,看着我这片荷叶,家人都笑得合不拢嘴了。

我小心翼翼地走到河旁,朝一户人家望了望,里面的人都在吃饭,各自夹着菜。小孩们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龙虾,大人们吃着羊肉,完全不担心菜被别人偷。我低下头,弯下腰,捏住菜根,用力一拔,菜就到手了。接着我准备去偷下一户人家的菜。结果这户人家坐在门前的空地上聊天,但是他们的菜又有我喜欢的,这该怎么办呢?我冥思苦想,突然灵光一现。我只要往河沿下走就行了。我将荷叶翻了个面,把自己藏在了下面,一手拿着荷叶,一手准备偷菜,我在这户人家的地里翻了翻,意外的发现了几个番薯。结果不知怎的,一块石头掉了下来,我赶忙将自己遮住,我的心一直在砰砰跳,手一直在发抖,心想:动静这么大,不会发现我吧?最后我竟然成功地偷到了我心中那菜。

偷菜真的太有趣了,它让中秋节充实了很多,惊心动魄!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家乡的元宵节,也有别样的风味。

漫步在海陵老街,火红的灯笼挂满了整个街巷。街巷里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瞧,孩子们提着灯笼,清脆的笑声荡漾开来;看,各种各样的店铺上,摆着各色的水果,小吃,人们吆喊着。

走进老街,店铺里挂满千姿百态的灯笼。只见那荷花灯,深绿色的荷叶上有着朵朵玫红色的花瓣,花灯的中心有着一个电子蜡烛,花瓣尖上还有一只小蜻蜓仿佛在吮吸着甘露,栩栩如生。望那兔子灯,小巧玲珑,全身雪白,那红眼睛便是画龙点睛。

走到尽头便看见卖元宵的了。元宵,通俗讲便是汤圆。只见那汤圆,个头不大不小,咬上一口,甜甜的黑芝麻顺着食道顺流而下。那“白色外套”软软糯糯,清香味在唇齿间散开,令人回味无穷。那带着浅白色的汤汁,更是让人满足。

听说元宵节,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便组织去打它,有一只神鸟却因迷了路而阴差阳错地被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生气,便让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蓄财产通通烧死。天地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告诉了人们。人们吓得不知怎样是好,有个老人让大家连续三天张灯结彩,放烟花。那天,天帝看那人间满是烟火,以为是大火的火焰,以中大快便走了,为纪念那天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这个美好的节日,更像一个故事,像一种文化符号,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骨子里。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

清明节到了,我很想念您——外婆!这只是一个借口,不是清明节,我依然想念您!

虽然我今日无法赶到外婆的坟前,可是我明白外婆必须是最开心的,因为在今日我们很多亲人都特别的想念您。

我三月份回家参加了奶奶的七十大寿,去给外婆扫墓,插亲。感触很深。

很多时候,我们做晚辈的都是感受不到他们对我们深沉的.爱,有时候或许还觉得他们多滤了。随着我慢慢长大,明白了有很多事情是我不能控制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

从小我最喜欢外婆,虽然她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里是个很平常的人。她对我特别的好,有什么吃的总是留着,等我周末从枝江赶到那里吃,记得有几次我很小的时候,她偷偷给我吃东西,其实吃到的东西已经坏掉了,我不懂,吃完了就拉肚子,妈妈还会怪她!不可否认,外婆很偏心,她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我一个外孙。按道理说应当喜欢的是孙子啊,可是她从小就特别疼爱我,常常也会引起妈妈的话语。

在我上初二那年,我父母协商要离婚,问我跟着谁我当时很迷茫,我说我想跟着我外婆过日子,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就算世界上的人都离弃了我,我的外婆不会!虽然最终没有如愿,可是我还是在心中有个想法,等我安家了,把外婆接过来跟着我住!结果还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外婆被查出来是癌晚期,我悲痛欲决!

总是等到我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失去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以往答应外婆要陪她坐飞机去上海玩的!

我亲爱的外婆,您在天堂还好么

家乡的风俗作文小学六年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风俗。

我的家乡在青海,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会在不同的季节绘制出不同的景色;水会在不同的季节向你展示出它不同的风姿;人更是热情好客,不管你们认识与否,只要你需要帮助,他们总是会在百忙之中放下手中的活来帮助你。最令人喜欢的不是那里的环境,而是那里独特的风俗。

我最喜欢家乡的开斋节,在过开斋节的这一个月里我们过得很开心。我们过的节日可能跟别的地方过的节日不一样,因为别的地方过节一天或者几天,可我们过的这个节日是一个月的时间。

这个节日是这样过的:凌晨3:00吃一顿非常饱的早餐,然后到了四点就不能再吃一口饭,也不能喝一口水,直到晚上8:00才能吃饭。有时候不用在自己家里吃饭,这个村里的每一户人家都会让全村的人到他家去吃饭,有很多好吃的肉啊,菜的什么的都有。

到了晚上的时候,如果你睡不着,可以到山上看月亮。说起月亮,那是有规律的,第一天月亮是圆月的三十分之一就这样一点一点变大,到第十五天的时候,月亮就圆了,然后一点一点的又变小了,最后的一天,月亮就又回到了第一天的模样,那也象征着这个节日结束了。看着月色,夏天的暖风迎面而来,心里开心极了。

我爱我的家乡,爱我家乡的美景,更爱我家乡的独特风俗,开心的过每一个节日。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店铺也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炸丸子,做藕夹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红色,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做着团圆饭,小孩儿呢?则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去放炮竹烟花,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无数烟花绽放空中,描绘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仍弥漫空中,沁入心田。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

“卖汤圆,卖汤圆,小哥的汤圆是圆又圆……”随着这首童谣响起,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

午饭时,家家户户都吃汤圆。家乡的汤圆很特别,大米做的_,都说“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当天大家都去井口旁打水,打成面后捏汤圆。捏汤圆时会加一小撮的小麦粉,家乡人们说小麦金灿灿的,寓意着这年丰收满满,象征着金灿灿的金子,吃了生活就富起来。中午,一家人团团圆围坐在一起吃着“金汤圆”过元宵。

元宵的晚饭,大人们早已做好了饺子。大人往往会做一个裹着硬币的饺子,谁吃到了那只“硬币饺子”象征着他一整年都很幸运,财源滚滚来。每年元宵,我都眼巴巴地望着饺子,希望自己能吃到这只“硬币饺子”。每次我嘴里念念有词“这只”“那只”犹豫不决的时候,硬币饺子早已被别人吃到碗里了。每逢这时,总引来大家的哈哈大笑。

元宵节,一个寓意满满的节日。“闹”圆宵,"闹”出一年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我的家乡也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年的正月,我的农村老家都会举行踩高跷表演。

踩高跷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他在我国北方地区非常流行。踩高跷又被人们称为走高腿、扎高脚、踏高跷等,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春秋时期的晏婴,因为出使邻国被人们嘲笑身材矮小,所以就在身上装了一对木腿,从此之后,踩高跷的活动就开始在民间流传。

踩高跷的表演可以分为文跷、武跷两种,其中文跷这类的表演更侧重于人物扮相和扭逗,而武跷则注重各种表演技巧和绝学,现在不同地区的高跷的风格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有一年我和家人们回到农村老家过春节。正赶上踩高跷,正月初一一大早,我就从炕上爬了起来,去集市上看踩高跷表演,只见集市上人山人海,老的、小的,男的,女生,喜气洋洋,把踩高跷的队伍围得水泄不通,或许受了围观群众的影响,踩高跷的演员们也展示了自己的绝活:翻跟斗、踩钢丝、跳圆舞……把群众们吸引得水泄不通,平日平静的小镇一下子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一个跟头180跳转,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啊!演员们竟然不会从木腿上摔下来,他们究竟练习了多久啊!真是技艺高超,伴随着阵阵欢呼,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表演让人们时而掌声如雷,时而爆发出一阵阵大笑,有的也跟着演员后面扭起秧歌。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为了这次精彩绝伦的表演,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吧。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啊!

“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家乡的风俗——踩高跷是最别具一格的。

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过年前,老妈天天都在打扫卫生,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没有一处地方,没被老妈的扫帚扫过(除人外),我天天就等着老妈,从我的视线中离开,我好看我的书。有几次,我被老妈发现了,只能和老妈一起打扫卫生,每一次都把我弄得腰酸背痛,简直累死我了。

一天,扫着扫着,我饿了,突然,我那灵敏的鼻子闻到了一阵香味,香得要命,口水流的都快可以填满一个水池了,我立马解决了手上的事情,跑到了楼上,抓起一个就往嘴里塞进去……直到全部的米馃都进了我的五脏庙,我才停下。

米馃,清明时称“清明果”,过年时称“圆团”(常绿人过年家家必备的美食)需要米粉(、“色素”)和馅料。馅料有咸菜、萝卜、肉、冬笋、豆腐、豆沙、芝麻……咸菜、肉、冬笋一起炒制,就是咸菜馅;萝卜、肉、冬笋、豆腐一起是萝卜丝馅;豆沙要和猪油白糖一起熬制;芝麻要先炒熟,再碾碎,然后和白糖拌在一起。天然的“色素”是用艾青、红心火龙果或南瓜之类的食物做的。

取一部分米粉加水做成熟浆(如果你不想要白的,就在这一步加上“色素”)。接着熟浆和米粉揉成光滑柔韧的米粉团,把粉团搓成长条,砍成长度差不多均匀的小段,再把这一个个的小段捏成“小碗”,“碗”里放上馅,捏成包子或者饺子的形状,就做好了。蒸个十来分钟,就可以吃了!

大年三十快到了,这也就意味着大扫除告一段落,我轻松了,可是老妈却干起了第二件事情——准备年夜饭。

“牛肉,鱼,鸡……”

“喂!你干嘛呢!不写作业就给我过来帮忙!”

“我在写作业呢!”

老妈瞪了我一眼,上楼干活去了……。

短暂的停顿之后,开始了我的作业……。

终于到爷爷家了,准备吃年夜饭喽!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是过年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寓意,席上一般有鱼(寓意年年有余)、莲藕(寓意聪明)、年糕(寓意年高)、圆团或者肉圆(寓意团圆)……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

除夕还要放鞭炮,看春晚……正月要去走亲访友,有空还会出去旅游。今年新型冠状病毒来袭,直接改变了我们“过年习惯”,从以往的满地走变成了家里蹲。

蹲着蹲着,我们的年过去了,假期过去了,开始上学了,但是————还是蹲在家里!

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

我们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春节的一些风俗。

首先,得从大年三十早上说起,早上妈妈和奶奶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干净。然后吃完饭我就和爸爸一起贴春联。时间一晃,到了晚上,亲朋好友都回到家中。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子坐在一起玩着手机,聊着天。而大人们在房间里有的打牌、有的打麻将,还有的在看春晚。直到很晚,才上床睡觉。

大年初一早上,我总会早早地起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寓意着这一年都甜甜美美。新的一年就在爆竹声中开始了。

这时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元日》中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有了这句诗的熏染,春节的气氛又变得更加浓厚起来。伴随着一声声的祝福,新年的拜年环节到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了。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就变得鼓鼓的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火,五彩缤纷,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

小学六年级作文:家乡的风俗小学六年级作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到传统节日,祖国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清徐县,那里最让我期待的节日,就是正月十四开始的“闹红火”啦。元宵佳节,县城里彩旗飘扬,鼓乐阵阵,闹红火的人们穿着表演的盛装,个个精神抖擞,白天我们可以看到表演的“背铁棍”“扭秧歌”“舞狮龙”……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从第一社起鼓相迎,一路行来,一路欢笑,好不热闹。到了晚上,各个单位,企业,家庭,门口都会摆放寓意年年兴旺,财源滚滚的“旺火”,“旺火”是由很多层蜂窝煤,从大到小摆起的塔型,晚上点起来,红彤彤的,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红灯笼,哪家火烧的越旺就代表来年越来越兴隆。因为正月十四来看县城里焰火的人太多,以至于主要街道水泄不通,车都别想开起来,大家只能步行出门,马路两侧都是各式各样的彩灯,一路走来,也不会寂寞。

晚上八点的东湖,早已经架起了造型各异的烟火,吉时一到,焰火燃放四起,黑蓝的天空上绽放出一大朵一大朵的花……有时还会有吉祥的字,有动物的造型,特别壮观。东湖两侧还会有瀑布一样的流星烟花,燃放的那一刻开始,整个湖面瞬间变得明亮起来,犹如白天一般。我觉得,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焰火结束,我们的身上,头上全是焰火落下来的土和灰尘,回家必定要好好清洗一番。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知道,是描写清明节的。那我今天就要说说我家乡清明节的风俗了。

清明节的第一件大事肯定就是扫墓了,一大家子收拾好后,一齐赶往南山祭拜老祖宗。首先祭拜的是太姥爷,祭拜时态度要虔诚,首先在地上铺几张报纸,由长辈先跪,跪拜三下后再起来。最小的我当然是最后祭拜。全程中,忌欢声笑语大喊大叫,这样是对老人家的不尊敬。祭拜完后,再由老人家生前最亲的人对着墓碑说几句亲和、吉祥话,表示祝福。

祭拜完后,按照家乡的风俗,一大家子人都要去饭店吃饭,也是以此祭奠已故的亲人。

来到饭店后,全家人一齐坐下,小孩子们都要坐在一起,而同龄的长辈要坐在一起,显得有规有矩,在老人家面前当然不能没了礼貌。

等菜上了桌后,最大的长辈先动筷子,随后其他人才可以开吃。饭桌上不可以做一些小动作,那也是对长辈的不尊敬。待到长辈们想喝酒时,我们这群小孩才有发言的机会。给长辈们倒酒是隆重的,同时也是愉快的。先给最大的长辈倒酒,要说上一句:“祝您万福金安,健康长寿。”然后依次从右往左倒,千万不能倒洒了,要不然就预示着不吉祥。孩子们倒酒也是有规矩的,哥哥姐姐先倒,接着是弟弟妹妹倒。整个吃饭时的气氛尽显家庭和睦。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蓝蓝的大海,大海最美;晴朗的天空,白云最美……”这首歌歌颂了我最最亲爱的故乡——威海。威海是一个沿海小城市,但是它有着许多不同的风俗,多彩多样,我也尤爱它的不同风格,时而神秘,时而静美,而我,喜欢船和海。

在威海最有生命力的就属船了。渔民们把它看成自己的好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为新船点睛则成了最有意思的事。我来到港口,只见有条船在岸上,正在奇怪之时,又注意到了船头上似眼不是眼的凸起,那个凸起有一个黑圈,黑圈里面净是白色。

我靠近了一点儿,发现一旁的平房里走出来了一队人,领头的最风光,大概是船主。他的手里有一支沾了不少墨的大紫毫,后面是一队极整齐的锣鼓队,一群人把新船围了起来。大红的鞭炮登场,噼里啪啦,好不热闹!有人上前一步:“某船长择今黄道吉日,将……下面请船主为新船点睛!”又是一串大红的鞭炮,噼里啪啦。只见船主上前一步,毫不掩饰他的开心。众人一起鼓掌,我也跟着鼓。船长手持大紫毫,一步步极认真、极严肃地走到船头前,躬下身来,右手持笔,给那两个凸起在正中点了两笔。

鞭炮再次登场,噼里啪啦。这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新生灵诞生了。众人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一齐给新船披红挂绿,直到满满当当,再也挂不上什么了为止。有人喊了一声:“来!大家一齐把新船推下海去!”众人你肩抵我肩,我肩抵他肩,一步一步地把没有浸过一点水的新船推下海去。船在水里,似乎真的是一条灵动的大鱼,摇着鱼尾,在说你好,仿佛在这世间又有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一个鲜活的灵魂。

这样的风俗,是独特而别有意义的。我也好像一条鱼,默默游在大海中……。

“威海,我爱你!”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是热闹的、幸福的,可元宵节更是令人期待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挂花灯。

终于到元宵节了,我最期待的是元宵节的夜晚。晚上,我看爸爸在做汤圆,就问:“我们为什么要做汤圆?”爸爸回答:“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汤圆,也叫元宵。”我又问:“为什么要吃元宵呢?”爸爸接着说:“在宋代,民间就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接着,爸爸又说:“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而成。它们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是都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或汤圆。”

不知什么时候,汤圆已经做好了,我们吃了汤圆就去挂花灯,这时,弟弟问:“为什么要挂花灯呢?”这个问题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挂完灯以后,我去上网查询,这才知道,原来挂花灯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是这样的:古时有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听后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这一消息。人们就决定在正月十五家家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下凡时,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才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便会挂花灯,还真是有趣啊!

红红火火的元宵节过去,中国人的新年也就过完了,多么难忘的元宵之夜啊,我要永远记下这美好的夜晚。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誉为“道德之乡”——涡阳县城的一个村庄,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就拿过年来说吧!

大年三十俗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都吃肉饺,寓意是昏昏沉沉地过完了一年。在吃饺子时要比家里的人口数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会点上两根大红蜡烛,彻夜不灭,并且一直点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会在这一晚“守岁”,老年人守岁是对匆匆流去时光的惋惜,而小孩守岁,则是为了延长长辈的寿命。俗话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点的时候,我们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坟。一大早,我们便动身去上坟,拿着冥币、黄纸,还有鞭炮。人们在上坟的时候,会将黄纸点燃后放在坟头前,那燃过的黄纸灰被寒风吹起,像是逝者对人间亲人的问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饺,而不会像前一天那样吃肉饺,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样昏昏沉沉地过了。吃完早饭,男人通常会带着一群小孩去挨家挨户地拜年,而女人们则在家里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最能吸引孩子们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这红包得来的可不容易呢,因为这是小孩跪地磕头得来的。

随后在大年初几的这几天,吃饭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时间都是在一天三顿饭之前,所以,这几天鞭炮声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显示出春节欢庆而热闹的气氛。

一个普通平凡的习俗,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需要我们继承与保护。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来了,上菜喽!”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春节,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家的春节。

清晨,外面雨刚停,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我深深地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来到厨房。“来来来,快给灶王拜一下!”我走过去,没错,绍兴就要拜灶王。绍兴不仅拜灶王,还要拜车头王,希望来年继续保护我们的车。

中午,家中来了客人,外婆开始上菜,我抬头一看,谁这么调皮,往水里放了金桔?外公看出了我的不解,哈哈大笑,解释道:“水里放金桔是这里的习俗,寓意我们来年万事如意。”“哦,原来是这样!”

“来,吃饭了!”外公端上菜招呼我们,饭桌上菜品十分丰富,有切开的红膏炝蟹,经过冷藏味道鲜美,入口即化,“红膏”鲜美无比!还有绍兴的梅干菜扣肉与扎肉,肥而不腻,十分美味!我迫不及待地解开了扎肉上的线,一口咬下去,肥肉与精肉相互碰撞,那浓厚的肉香在我舌尖扩散开去,令人停不住。此时,鲤鱼上来了,这鲤鱼是现抓现做,这也是我们这的风俗,从后面鱼塘捕上了鲤鱼现做,味道鲜美,肉质绵绵的。

绍兴的春节是严肃的,是美味的,更是怀念的……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火花在黑夜中绽放,整个寂静的夜空为此刻成为了背景,大人们点燃烟花,邻居们也开始互相问候,现场变成了大型烟花交流现场。

一天中的夜间是最安静的,可在除夕夜,谁不希望热闹点呢?就算是夜里。于是烟花、鞭炮,搞得整条巷子响亮亮的。一群人跟着声音走出来,也拿出自家的烟花,开始响起来,两人、四个人、五个人……渐渐的,大家习惯了除夕夜的热闹,总是先把饺子包好,在春节联欢开始前,先出来热闹一下。

“妈妈,妈妈,什么时候出去啊?”我拿着小烟花着急道:“乖,一会就出去。”我一听,又是这句话,急得我跺着脚,坐在了旁边的凳子上。这种情况,是个孩子都会着急的,毕竟这次可跟以往不一样,过年了,聚得齐,可以看见平常见不到的人,或认识没见过的伙伴,可现在也只能等着。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陕西,那里风景优美,有许多名声古迹,而且盛产酥梨。被称为“酥梨之乡”。

走进乡里,你仿佛来到了水果世界。一块块田里种满了果树和小麦,有桃树、梨树、苹果树、杏树、桑树等等。在田埂上、道路边、小院中,随处即可见。

有些人家还在院子里种一些蔬果,有青菜、辣椒、番茄、苦瓜、草莓、树莓……。它们依着时令顺序成熟,还有些人家在院后种三四分地的麦子。六月过后,后院简直就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若是后院有一面老墙,常常会瞧见红蚂蚁和黑蚂蚁打架,我们便拿起树枝将他们分开,或是在夜晚发现在欣赏月光的蝎子。

夏日的傍晚若是你在外散步,准会瞧见老陕人家吃完饭的情景,他们座椅饭菜搬到院子里,天高地阔地吃起来,油泼辣子香气四溢,劲道酸爽的油泼面,还有肥瘦相间的肉夹馍……傍晚的微风轻轻拂过,饭香、菜香飘过了村村落落。香味勾出了我肚子里的馋虫。

晚饭过后一家人坐在葡萄架下,沏一壶茶,摘下几个自家树上的瓜果,品几口茶,吃几个水果,便开始娱乐活动,我们分成两队,分别去抓蝎子和金蜣。蝎子的两个大鳌一张一张的,全身成攻击形态,像时刻都要发起攻击。金蜣像一只迷你怪兽,十分可爱。

老陕人家,不论什么季节,什么时候都有一片独特迷人的景色!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我最喜欢过的是新年,今天,就让我来对你说一些新年风俗吧。

一进入腊月,走在各个小区,大家便可以看到不少居民家的阳台上挂满了腊肉和香肠,企业也挂起了灯笼、贴好了春联,到处都洋溢着春节的氛围。

“新年到,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龙灯游万家”这是流传在奉化的两句俗语,新年盘龙灯,从明代到今天,是奉化民间的一大传统风俗。“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九十婆婆还能穿针孔……”古老的民谣,说明在奉化舞龙不止是一种民间艺术,还包含着对龙的图腾和对新年的祈福。但目前,大街小巷上,却极少有盘龙灯的了。

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为春节做一些筹备,大多数人家要磨粉、做年糕,还要腌制和晾晒鱼干、腊肉等传统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时还拉着我帮她做活。?父母放假了,还会给我带一些“年货”。父亲的朋友都送来各种海鲜,吃都吃不完,怕坏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这家送来的给那家,那家送来给这家。

从“除夕”开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大家开始享受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我的亲戚们都来大家家串门,喜悦的环境一直可以延续到元宵节。

“正月初中一年级”是新年。大家欢欢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早餐时,全家人都要吃汤团,含义“团团圆圆”。而且客厅的桌上一直摆满麻饼、芝麻糖、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水果等等食品,让我一饱口福。

“正月初中二年级”开始,大家便走亲访友,大家都开高兴心地收红包,而父母却送礼物、发红包。

大约到初七,父母就要上班了。而大家学生则是过完“正月十五”才报名上学,新年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我们淳安县虽然不赛龙舟,但还总是包粽子吃呢!

对我们淳安来说,粽子不仅在端午节包,在其他时候也包。不过,在端午那天会包多一点,有时吃到明年都不稀奇。

粽子是种吃食,主要由糯米、粽叶、五花肉、枣、栗来做。有时包腊肉香肠,少时还会放红豆排骨。粽子是从古代屈原跳江之后有的食物。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楚国百姓怕鱼把屈原吃了,就包了粽子投进江中,希望鱼吃粽子就不吃屈原了。所以,粽子就传到至今。

我喜欢粽子。不仅仅是因为粽子的美味,粽子的多样。还因为这表达了楚国百姓对屈原的敬爱与赞美。屈原不在了,但粽子却从两千多年前,一直传到今天。

我们家经常包粽子。首先是准备好原料。把肉切块放盐和老抽腌渍一个晚上。把绿豆和糯米混合原料基本准备好了。将两张粽叶卷成一个斗状。往其中加糯米,尽可能填满,放上小块的腌肉。盖上,抓紧,手不能松。如果折口太小,还能再加一张粽叶。拿根绳子,要足够长,首尾相连。把绳子尾巴的那两股扭在一起,然后开始绕。绕到最后在另外两个角上打个八字形。最后抽绳首,拉紧就好了。

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品尝粽子。粽子虽然有点难做,但吃起来却很美味。单看那样子,闻闻那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口大口的吃着,在嘴里品尝着人间美味呢!

我相信,家乡包粽子的风俗,会一茬茬往下传,直到永永远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