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实用15篇)

高中探究性学习报告(实用15篇)



学习是一种探索的过程,通过不断试错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和领悟。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学习必备资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论文

摘要: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强调背诵记忆,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情感体验不佳。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高中地理课堂,颠覆了传统学习方式,通过探究行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发掘过程中来,给予学生良好学习情感体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新课改教学要求及高中地理知识特点,从多方面讨论在高中地理课堂如何有效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某个领域范围内,选取特定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通过质疑、调查、分析研讨、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并掌握相关探究程序或方法的一种学习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从过去以规律发现事物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由事物发掘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为基础,充分运用教学艺术,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发展。

1建立一定探究情境。

高中学习相对较为紧迫,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一般由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再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建立具体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处于特定思维场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读。探究情境建立一般有几个原则。其一是要开放化,开放是探究性学习的标志之一,它不仅表现在探究深度与广度之上,还表现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能够自由控制探究步骤及过程。其二是合作化,合作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成三到六人的学习小组,通过团队协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完成探究活动。其三是学科问题特征,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探究情境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出问题,因此,教师在建立探究情境要有学科特征,与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结合,通过问题解决过程能获得特定知识。探究情境是探究性学习开展的第一步,教师要精心准备,可以建立生活化情境,也可以建立与经验认知想冲突的情境,其最终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2创造学习动力。

高中地理所学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细,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对繁杂的知识内容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率较低,考试成绩成为唯一学习动力。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是由事实或问题到知识本质,需要学生平时积累,在长期探究过程中实现发展与提高,传统学习方式不适应探究性学习当中。教师要通过一定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强大学习内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路线分布》,教师可以参考本市最新的建设规划图,选取一条正在规划的交通路线,通过参考规划图与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该如何建设才最为合理。将探究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其实并不遥远,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学习动力。

3强调探究过程。

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相比探究结论更强调探究过程。一方面,在探究性学习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对探究结论做一个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完成知识内容,完成相关知识学习目标,即探究结论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另一方面,探究过程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任务协调、资料查阅、推导总结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地理知识等都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但这并不是指探究结论不重要,探究过程是为探究结论服务的,教师要辩证看看待两者关系。自主是有效探究的前提,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自主完成相关任务,互帮互助,一步步完成探究任务。

4适当指导。

课堂探究时间有限,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遇到思维上或学术上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帮助,以指导性、启发性意见为主,尽量让学生自主寻找相关答案或解决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例如,在学习《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时,让学生探究产生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把握不明确,其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可以简要地从人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对人的影响叙述这一概念,具体在后续学习中会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只要启发学生思维,简单地教会学生把握其中概念即可。

5组织交流。

定期组织交流是扩大探究成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于课堂小结,教师要有规模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交流。其一要组织学生交流探究性学习心得,通过学生交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吸收他人优秀探究经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升。其二是交流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受众,对教学方式最具有评价权利,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教师能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补救,为下次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6结语。

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科学问题意识等多方面思维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将学生思维、知识内容及课堂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用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地理教学发展。

作者:刘建元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都有帮助,而且通过文言文学习,还能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可谓是一举多得。但是由于文言文中的词语和造句方式与现代白话相差甚远,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感到十分吃力。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是可以轻松快乐学会文言文知识的。下面先讲一讲高中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学习文言文是十分有必要的,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就是在学习动机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后面学习也缺乏相应的动力。从宏观来看,学好文言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将祖国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而且,学习文言文还能够帮助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提高我们的语文修养。从微观上来看,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成绩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目前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相差很大,导致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使得文言文整体成绩普遍较低。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少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是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失望。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

摘要: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扩充知识的过程。高中语文复习阶段,如何使语文这一学科实现积累的飞跃,值得每一名语文教师深入探索。为此,本文将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语文复习课要提升高度、语文复习课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语文复习课要科学有效、语文复习课要梳理学生典型经验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到了高三,语文进入全面复习阶段,由于语文本身的独特性,复习成为很多学生和教师都难以把握的一项任务。到底应该如何复习语文,如何充分提高语文复习的有效性,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懈地探索。

普通的语文复习课中,教师更倾向于将之前学过的关于高中语文甚至初中语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所以这样的高中语文复习课仅仅停留在一个基础的层次上,而没有得到拔高。其实,复习并非是单纯的整理与总结,还应该是一个提升高度的过程。比如说对于一个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是基本工作,而真正要想实现复习效果的最优化,就需要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有效拓展和深度挖掘。比如一位老师讲评试卷时,以“关注重要信息”为纲,高屋建瓴,给学生以明晰的方法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展现了一位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深度和高度;一位年轻的教师,以“语言:还我天使的翅膀”为抓手,针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有文采”展开探讨和指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现了应有的才华和高度。

二、语文复习课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不仅是语文的复习课,任何一门学科进入复习阶段之后都需要进行具体安排,遵循一定的阶段性与层次性。对高中语文复习而言,教师可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课本单元编排顺序复习阶段,每个单元都进行一次检测,重点在于掌握教材的知识,使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更为系统;第二阶段按照《考试说明》的37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对于《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一项一项地加以落实,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要求展开一系列的练习,并且要限时限量;第四阶段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同时养精蓄锐,迎接高考。

三、语文复习课要科学有效。

语文需要识记和积累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现代汉语的字音、字形、近义词的辨析、成语的意义、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等等,都离不开下苦功夫的识记性积累。但这恰恰是很多学生最不擅长的,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对识记更是缺乏信心。其实,识记与积累并非无法可循,记忆是有规律的,只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记忆活动,就能实现高效复习。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一条“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而后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那么,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复习,即在学习之后当天便进行一遍复习工作,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复习间隔时间需要缩短,第三次复习可以适当延长,第四次复习可以继续延长。

四、语文复习课要梳理学生典型经验。

高中生在十几年的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会逐渐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反思能力,这些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总结和积累一些学习经验,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不相互交流,那么方法和技巧只能学生自己来实践,而有了经验的总结与梳理、分享,则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在复习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就邀请一些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比如写作经验、阅读经验、文言文学习经验等。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将其进行梳理和分析,能够促进学生经验的升华和今后复习的实践。为此,笔者在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之中进行筛选与推广,针对语文复习教学不同类型的知识点以及不同阶段的要求,笔者安排了在这些方面掌握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供其他学生学习借鉴。比如,一位学生在分享自己学习与复习文言文的经验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将不认识的文言文字词、含义、用法和所在句子进行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这一经验一提出,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同,都纷纷表示要效仿。这个时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高三学习紧张,每遇到一个文言文字词都要记录下来,岂不是要耽误很多时间,语文学习会不会占用其他科目学习的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就此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讨,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更好的建议,学生纷纷出言献计,最后确定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归类,即将陌生的文言文字词进行归类。分门别类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也能够使文言文的积累更有条理。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了这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同时也有效指导了全班同学的语文复习活动。

五、结语。

以上,我们对高中语文复习课展开了四个方面的思考。复习课是学生巩固旧知识、实现知识积累质的飞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参加高考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教师只有充分做好复习工作,提高高中语文复习效率,才能使学生通过复习真正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天宇.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复习[j].教师,2009(15).。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最大。针对此现状,我校理综组成立了《初中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组,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当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

(3)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化学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4)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确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课题实施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转变学生实验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

课堂实践。

第一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感知探究性实验。

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第二阶段:学生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师生、生生合作,发展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

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并重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比如家庭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指导学生认识对比实验的关键要控制变量。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我们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

比如在学习了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物》后,设计了“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研究课题。该实验的难度比“探究铁生锈”要大得多。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供参考。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方案,然后小组讨论、组内修改方案,再由老师对大家共性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其中学生在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变量的控制”难以把握。例如,设计要求提出“用一样的烧杯”“取同样多的汁液”等无需控制相同的量。而忽视了“胶头滴管必须同一型号”“高锰酸钾溶液取相同浓度、相同体积”这样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修改实验方案,根据方案,并自带水果、蔬菜进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再修改、完善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和实验后的反思。

课外探究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善于探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最初的探究性实验学习中,我们发现他们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而在今天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时而凝视实验现象、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独立探究、时而合作交流。过去实验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近三年市中考中均有学生获得满分。而这些在几年前,对于我们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学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成绩的取得,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悄然改变,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是显然的。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的策略等。这些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市教研员、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更让我们相信这些教学策略在探究性实验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综合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科研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问题探讨。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初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初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思考论文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现代语言,文言文的阅读相对比较吃力,因此需要注释进行辅助,帮助我们阅读。文言文注释一定是通过研究古代汉语言文学,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含义之后,提出科学的理解,并采用规范方式对课文进行注释。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通过对文言文的注释方式的把握,掌握文言文的注释方法。

2.1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部门,在出版教材之前,应当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进行严格审查,尽量减少错误。

教材投入使用后,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学校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文言文注释,在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后,及时更正。调动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积极性,常年设立文言文注释意见箱,对错误的文言文注释要及时举报,对举报者给与一定的奖励。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及时将错误的文言文注释更正,并通知其他教材使用单位,避免影响扩大,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2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客观地分析文言文注释,既不一味相信课文,也不要妄自尊大,要本着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文言文注释问题。

一般来说,文言文注释只是代表了编书者的想法,他的主要目的是,解释文章内部和文章外部的相关性,通过借鉴,读者依据文言文注释来理解文章,学到知识。在实践中怎样发现文言文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呢?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高中教师平时应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广泛涉猎文言文相关知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丰富的文言文知识,才能在文言文的讲解中运用自如,轻松解决学生的各种提问。二是掌握解决文言文注释的技巧。为了解决文言文注释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技巧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文言文注释问题。首先,语言规律问题,检查文言文的注释是否符合语法结构、构词组句结构、表达结构等,当然也包括语境和文字、语音等各方面的内容,如果不符合语言规律,那么文言文注释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其次,考查语境的问题,就是判断注释是否符合文章的语言情境,与上下文是否有联系,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相冲突,情感上是否与作者相冲突,解释的语言是否流畅等。再次,逻辑关系问题,文言文注释要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思维,用注释进行课文解释合情合理。如果文言文注释与原文不符,那么这个注释就可能是错误的,需要我们仔细斟酌推敲后,进行更正。最后,客观实际,语言是人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想表达的手段。文言文注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与实际情况相悖,那么这个文言文的注释可能是错误的,需要我们加以更正。

2.3切忌墨守成规。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能一味的相信课本,那将会陷入“本本主义”,课文中的注释只是代表了编书者的个人想法,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对文言文解释错误或者无法解释的`进行深入研究。例如:课文中,我们经常把“蹴”解释为践踏的意思,将“不屑”解释为不值得的意思,但是这两个词如果根据我们上述讲的技巧进行分析,很明显是错误的,那就说明这两个词在本文的解释存在问题。依据“蹴”是践踏的意思,那么“蹴尓”就是践踏眉毛,但是大量的文言文注释解释为“皱眉”的意思,因此片面的将“蹴”解释为践踏的意思是不合适的。文言文解释要符合上述的四个规则,否则就是不正确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推敲。对于“不屑”的解释,孟子的书中曾经提到过一个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是乞人因受到轻视,而不接受施舍的事物,因为那样的食物即使吃了,也是不开心的。《正字通》中曾经也有解释,不屑是指因轻视不加意曰不屑,由此可以看出“不屑”的含义为:不值得。这样的解释无论在哪篇文章都合情合理,那么该文章的解释就是正确的。我们在解释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上述的四个判断技巧,根据客观实际,联系课文对文言文的注释进行解释,同时教师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文言文注释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解决疑惑。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的论文

[摘要]后现代对许多科学的冲击,包括教育因而也包括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在教育学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间形成了联系和融合。本文力图从弹性学习的概念、理论基础等方面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弹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网络弹性学习。

一、导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种种迹象表明,一种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教育”的教育形式随之出现了,它展示了一种与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教育理论。如果说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完人教育”或“英才教育”,那么“后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全民(终身)教育”与“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

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后现代教育需要知识的'弹性积累方式,以不受时空限制;同时需要资源分配,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有效地授课(tinker1994)。而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其生动形象,更主要的是不仅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而且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而使得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弹性学习的需要逐步形成。

二、弹性学习。

弹性学习的概念极难表述。它是信息时代的一部分,甚至为很多国家教育政策的主题(jakupec1997)。在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变革的时代,弹性学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催化剂。它在为知识积累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作准备。

[1][2][3][4][5]。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高中语文的论文

摘要:德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今天,进行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回避网络的影响。首先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大学生德育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三种不同理解;再以第三种关系为出发点,提出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核心,大学生网络德育应注重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网络德育。

1对德育和网络的认识。

1.1对于德育的理解。

对于德育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为了在分析德育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本文选取狭义上的理解。

1.2对于网络的认识。

随着网络影响的逐渐深远,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人们谈网络更多的是指网上资源。此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网络与高校学生的关系上,不约而同地将网络看作是主体,是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可能对学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因此,面对网络的影响应该“趋利避害”。这种对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认识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本身纳入道德教育范畴,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与“害”的制造者,是网络和网络资源运用的主体。大学生自己同时也是“网络问题”的制造者,应该尽量减低大学生网民自己制造的“网络污染”,正本清源。

2对大学生德育与网络的关系的探析。

2.1“并列”关系。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指将网络看作技术载体,德育是思想内容,网络和德育都可以独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依托网络这种载体来进行。在这种关系中,网络基本处于价值中立地位,“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谁来利用、如何利用。

2.2“包含”关系。

所谓“包含”关系,是指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环境,而德育是教育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面临负面的.、消极的网上资源的冲击,德育必须加强和创新。

2.3“同一”关系。

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将网络和德育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即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网络及其资源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认识中,网络既是一项技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与使用者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的“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恰当的使用行为可以使网络发挥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违反规则规范的使用行为则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甚至引发犯罪。

由于对网络与德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开展德育工作对策及效果的不同。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研究和实践多是以第一、二种关系为前提展开的,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护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第三种关系下的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3同一关系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解析。

第一,规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的切入点和归宿。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行为的不断强化也可以辅助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它应该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入手,以行为促进德育,再用德育规范行为,让大学生成长为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的积极维护者,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避开危险,这才应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高层次价值。

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但对于大学生这样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好奇心正胜的群体,单靠对一些显性行为“就事论事般”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归宿,要保证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使规范的网络行为仍需要内在动力。规范的网络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仅以上述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每条都与计算机使用者诚信与否、诚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诚信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和核心,要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有效、自觉进行,加强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诚信的内容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从逻辑关系来看,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二者是体与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诚信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后引起学校对网络德育的关注一样,诚信教育也成为新时期从中小学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性问题,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许多表面性解决对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法律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等行为。亦或提及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种认识已经关注到了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在动力问题,但有些宽泛空洞,难免影响网络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诚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则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德育所需要解决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诚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对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防治利器。因此,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环境下,认清网络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本文认为网络德育可以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现象深入实质,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最终达到以内在思想道德素质指导网络行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文言文自主探究性学习探索论文

3.1加强自主、合作、探究: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文言文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学生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大声朗读文言文。在学习新的文言文之前,学生可以先将文言文大声朗读出来,将无声的课本上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样一来,文章中单调的文字会通过声音将其语言中蕴含的韵味和情感都表达出来,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很多文言文片段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学生在文言文朗读过程中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尝试着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情感,一开始时读得慢点,将每个字、每个词都朗读清楚,将文言文的'声韵都朗读出来,这样就能慢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从而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把握文言文主旨。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同学们更应该注意多多朗读,尤其是苏轼表达观点那一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同学要多次朗读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潇洒心境,这样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再有,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和他人的交流沟通,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多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一来,也能够积累自己文言文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

3.2做好课外阅读:文言文往往是和某段历史或是某种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积极进行课外拓展,这样也能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学生可以上网多查查先秦时期的历史,搞明白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参考其他几位作者写过的《六国论》文章,也可以多浏览那个时期的书籍或是影视剧,对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来看苏洵认为六国是如何灭亡的,再结合苏洵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样一来,就能容易地理解《六国论》中苏洵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了。

3.3加强横向联系:语文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尤其是历史,所谓“文史不分家”,文言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受其当时所处历史背景的影响的,因而多拓展古代历史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反过来,文言文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让单调的历史因为其中的人物而丰富起来,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好处,能够将各个学科都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4结语。

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困难,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综合学习在字词句方面以及作者思想情感方面的特点,然后要注意牢记词句意思,并将其放到整个句子中去感受语境,同时要多多拓展课外知识,加强横向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促进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和琼.打破常规变中出奇———初探高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1)。

[2]侯志中.自主、诵读与兴趣———文言文课堂的突围[j].教师,2015(19)。

[3]顾勤芳.合作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07)。

[4]骆子彦.在教学古文中寻求升华———探究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j].教育,2015(15)。

[5]黄志芳.“开心辞典”引入古文教学“小组学习”激活文言课堂———《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反思[j].语文建设,2014(05)。

探究性学习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论文

1、身材小,容量大。

生物试卷中的选择题和主观题往往需要一定的篇幅,而判断题则不然、例如:蓝藻属于自养型的真核生物、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判断题、要做对这个判断题,学生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养型,什么是真核生物,并且要了解蓝藻的结构特征和生活方式、真可谓“小身材,大容量”!

2、耗时短,知识点广。

3、本领大,识错率高。

4、解题速度快,个体差异小。

二、如何用好判断题。

1、适时代替默写,有效防止厌学。

2、适当改变要求,实现分层教学。

3、适当重组知识,实现滚动教学。

综上,判断题作为一种轻巧的题型,在高中生物教学尤其是复习阶段,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判断题并非灵丹妙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科学运用,以起到事半功陪的作用。

探析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探究性学习模式论文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学艺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途径。全国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的美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了能够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想,落实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笔者探索出一种比较适合于目前高中生欣赏水平和要求的教学模式,权且称为“综合激情”模式。

所谓“综合激情”模式,就是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综合因素和手段,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各种情绪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一、“综合激情”的基础。

l学科基础。

音乐学科的历史可以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音乐的出现是人类对于文字、图象等表达方式的完美补充。可以这样说:音乐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情感表达的新天地。这也就是说,音乐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是功能)是为了抒发人类的感情。我们把音乐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情感上,可以说是符合了学科本身的.要求。

l课程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一名高一的新生,至少已经接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的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的的学习。对音乐这样一种艺术样式,在外部形态上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要将这种外在的认识上升到内部的、本质的层面,建立起音乐的形象情感思维的基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作品的各个组成方面。

l学生基础。

经过了九年的初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接触到了许多的学科课程,学到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他们也学到了不少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只是这些绝大多数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渴望了解别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同时,也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这也就促使我们的教学要去考虑情感的因素。

二、“综合激情”的模式。

a、“综合”

这一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几乎表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的所有方面。教师在准备教学活动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首先是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在介绍作品指导欣赏的时候,要考虑音乐学科内部各课程的综合,把牵涉到看、唱、听、奏、想的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和教学目标综合起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时候不会感到陌生、突然。

其次,是学科的综合性。

欣赏课程,是对学科内各个具体操作课程的提高和再认识。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遇到一些人物、事件、观点等背景材料,由此,可能自然地联系到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学科的内容。这也反映出了人文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有交叉的特点。学生在这些社会学科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音乐审美的水平。

第三,是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1][2][3]。

探究性学习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论文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为高中生物教学指明了方向。生物教学的生活化体现了生物教学的归宿。为落实新课改理念,提升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教学的内容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教学方法要以探究与实践为主,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与实用性。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教学的导入环节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热情的作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为载体,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会利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与改善生活。生物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会变成生硬的说教,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生物课堂的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用已知的生活经验完成对于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在生物教学导入环节要善于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活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充分利用与敏感话题,从生物知识的角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一段时间全球泛滥的甲型流感,教师可以巧妙引入,作为讲授传染病和免疫教学内容的情境材料。与教学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关心人类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具体的生活经历,进行联想,也可以通过阅读生物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体验。让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思考,接受生物思想的启迪。生物课堂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提问,结合生活内容进行描述,结合生活经历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与生物现象的理解。使学生饶有兴致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中提高生命科学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资源,使其有效地与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生物问题,生物知识就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树立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相结合,使校园学习与校外探究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一切生物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开拓广阔的学习空间,将课堂的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融合,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有效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生活经验,即让学生畅谈生活中所发现的生物现象,构建学生学习的平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生活经验与生物学习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将生物学习转变为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要紧紧围绕生活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把生活中的问题与生物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这一直观的学习方式,探究生活问题、解释生活现象。在生物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实践手段,满足学生善于探究的心理诉求,满足学生通过探究生物问题获取新的体验的需要。要放手让学生实践探究,让学生经历生物知识构建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探究动力。生物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变成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根据生活现象探究生物问题。

四、课堂延伸走入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归宿。除课堂教学要引入生活情境外,还要将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验证与运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生物课外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以生物的视角解释生活现象,为将来服务社会打好基础。组织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学生的个人调查,也可以采取小组活动合作的方式。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笔者还提倡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过敏知识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有的学生在课外访问了得过荨麻疹的邻居,当时邻居说是用布包上炒麸皮进行治疗。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荨麻疹是过敏,炒麸皮是无法治疗的。通过这些调查实践活动,进一步增长了学生实践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总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利用。在生物教学中,一些生物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加以解决,使高中生物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生物探究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论文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规律,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将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公转规律以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还能揭示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以及内在的运作规律,包括时间、空间维度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逐渐形成立体的地理思维,进一步构建地理知识认知体系。

(二)有利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

由于地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丰富想象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在课堂中,若单纯依靠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并不能充分的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然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视频与课堂讲授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起到辅助作用。

(一)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

据有关研究表明,将“视”“听”两种要素结合起来,其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相对于传统以“听”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效率高出十倍以上,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将“视”与“听”结合起来,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在接受地理知识时,需要通过耳朵与眼睛来反复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因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强烈的“视”“听”效果。例如,在学习地震相关的知识时,经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学生们对地震一定早有耳闻,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地震的`相关视频,结合教学挂具向学生展示地震地形的相关剖面图,进一步引出震中、震中距以及震源深度等方面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震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

为了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学校可以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在这个系统平台中,只需要拥有计算机和相关的外围设备,就能将相关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信息技术完成对地理教学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在已有的地理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相应的地理资源,并将信息组建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体系,更加方便教师的备课与教学。

(三)提升教师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新课改的全面深入,新时期下学校教育对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身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多样化的教学情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不仅有利于扩展地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地理规律,还有利于地理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具与传统教具紧密联系起来,创设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以此为学生打造一个形象生动的地理教学课堂。

文档为doc格式。

探究性学习对高中生物教学的作用论文

语文,有的人将其简化为语言与文学,大学教育中,中文系知识模块的教育也几乎是按着这两条纲目去进行,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远不止这些。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比较工具性其显性作用,人文性则是其润物细无声的隐性作用。尤其在初高中语文教育中,教书育人是对这两方面性质最好的诠释。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课堂教学语言则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他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注意和求知欲,使教学过程更加趋于科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高中是人格建立健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好时期,怎样教出即拥有丰富知识又拥有美好品格的学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课题,而在学生知识学习与性格养成中,教师的鼓励性言语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刺伤学生自尊的利器,怎样能够将说话变成一门艺术,在不打击学生的上进心的同时指出缺点指明发展方向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

首先是课堂用语。

教师在上课中的语言使用需要坐到: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二、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三、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具有激励性;四、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多发言,曾经一味地夸奖学生,学生听了也兴奋不已。但是,我发现激励语言随便使用,学生的兴奋也渐渐消失。学生感到没有意思。究其原因,只要是表扬语缺乏艺术性,太单一。针对以上的缺陷,在表扬语上,我也稍作揣摩,在课堂上尽量发挥表扬语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首先表扬语不能千篇一律,如果单一,学生听了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产生无谓的情绪,要做到形式多样化。避免同一语言贯穿到底。其次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表扬要有针对性。比如学生的态度习惯朝好的方面发展,学习方法科学的都要一针见血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表扬一定要有度,要符合实际,要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出准确、公正兼有鼓励性的评价。作为一名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说话变成艺术,让学生能够喜欢语文,乐于学习语文。

第二是作业中的评语。

现在的学生很有个性,也希望能够获得方方面面的肯定,作业的评语如果也能够发挥激励作用,就能够成为他们认真学习语文的另一重动力,因此,作业评语也需要一定的艺术性,而非千篇一律的“优、良、中、差”。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好的评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在作业评语中,首先应该坐到对学生寄予希望,教师教育学生,语言应充满期望,让他们领悟出自己努力与否的后果及责任之重大,从心底里爆发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同时要能够理解学生,从尊重、信任他们的愿望出发,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老师对自己关心、爱护..体贴,从而主动地加快前进的脚步。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尤其要做到扬长避短,积极创造条件,使其缺点向优点方面转化。而每次作业批改完都要及时表扬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恰当地向他们提供榜群,以别人的优秀作业去影响更多的同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巧妙地采取激将式的语言,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自己在内心产生斗志,一鼓作气追上学习伙伴。

最后是谈话中用语。

现在的孩子有个性,但是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众多家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他们时常有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因此在单独找学生面谈时,一定要在保全学生自尊的情况下指出问题,鼓励进步。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谈话中的用语是教师素质的'体现,一对一的谈话更能够突显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更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给与更直接的帮助与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们在和学生谈话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厢情愿的去关心学生,没有找准那根弦,即使你是好心,也不能取得圆满的效果。如果是居高临下,指出学生的一二三,也许学生口头承认,心里却不服气,效果会不尽人意。如果是朋友相待,没找准那个调,也将不得要领,你的“学生朋友”也不会领这个情。如果是尖酸刻薄,讽刺挖苦,企图促其警醒,那么你将和这个学生的心灵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因此,找准那根弦,对准那个调,拨动的是心弦,触动的是心灵,洋溢的是愉悦,产生的就是共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师生的沟通,教师往往只着眼于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则没有与学生分享,造成沟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的、自然真实的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取批评的教育方法.我们前面也讲过,这并不是最正确的方法,也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要使问题得到本质上的解决,教师还需学会聆听,只有积极聆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沟通是一门艺术。要自觉地运用有效的方法,除了要有良好的教学技巧、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颗平等待人的心。在沟通中,只有师生共同的投入,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发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才能实现预期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有必要全面审视师生沟通内容、特点,与学生一同成长,从而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动的地位,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效率。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明白词语的意思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有时候学生对一个词语的意思不甚明了就可能导致无法准确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从而为自己的阅读带来阻碍。因此注重词语方面的学习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1把握重点实词学生在初中接触的生词大部分都是实词,他们在实词的积累和运用上相当熟练,基本上也具备了学习实词的方法。高中实习学习和初中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在遇到一些重点实词时提示学生,让他们把握这些词语意思即可。同一实词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实词“爱”,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其为“爱护”;“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中为“喜欢,爱好”;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又是“爱惜,吝惜”;“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则是“隐蔽,躲藏”的意思。因此,在接触了大量的实词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全面把握某一实词的意思,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把握,灵活分辨。1.2掌握典型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高中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虚词的了解和运用都比较少,而高中学习中虚词学习和实词学习一样重要,在虚词方面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重点的18个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和实词一样,虚词也存在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拿“而”来说,它被用作连词时,就有不同的用法:(1)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就是用的这个意思;(2)表示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就是递进关系,意为“并且”;(3)表承接关系,“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就是这一用法,意思是“接着、就”;(4)而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则表示转折关系,表示“但是,却”。这仅仅是“而”在作连词时的意思,在作代词和其它用法时,它还有其他用法。由此可见,虚词相对于实词内容更丰富,学习起来也更复杂,教师在虚词学习上应该条理清晰,及时总结概括,争取让学生获得同样清晰的认识。1.3古今异义词的注明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一些用法和现在不一样的词语,用当前的看法去解释文中的词语往往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解说明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让学生掌握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举一些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5)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学生掌握这些典型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就避免出现在文言文学习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自己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大意,加深理解。

2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典型句式。

学生把握相关的词语意思后,句式便是他们在学习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对句式不太清晰了解的话,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教师要教授学生相关的句式知识,在学习句式方面,教师同样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2.1掌握几大典型句式。

典型句式的句子结构可以看作一个框架,而句子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在框架基础上的填充。文言文句式往往都是根据句式框架来进行的,同一句型的句子虽然内容变化多样,但是其句型的特点根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熟悉掌握几大典型的句式后,学生便能在阅读的时候判断出句式,获得很大的帮助。目前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一般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像判断句,既可以表示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样的“……者,……也”模式。也可以表示为“刘备天下枭雄”这样没有任何特征的句子。学生只有真正把握这些句子,才能在句式不同变化中准确判断,理解句意。

2.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句子中除了一些典型的句式,还常常会有一些固定句式,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用法对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学习会大有裨益。在学习这些固定句式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熟悉一些固定句式的意思,像表示疑问的词如“奈何”“何如”,表示反问的句式“何……为?”“何……之有?”,表示感慨的句式“何其……”“一何……”,表示选择的句式“其……,其……也。”“与其……,孰若……”。学生之有了解这些句式的意思和结构,才能在阅读中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条理清晰。

2.3培养读句子的语感。

语感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学生一旦培养起语感,在学习中就会得到很多帮助。语感能帮助学生判断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和词语意思,语感的培养与其说是增强了学生直觉的正确性,倒不如说是学生在阅读中丰富了经验,总结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带着语感进行文言文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好地接近文章的中心大意。

3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探索。

文章大意的探索建立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只有自由充分理解文章意思,疏通文章结构才能进一步探索文章思想。文章中心思想是全文展开的依据,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中心思想的表达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地方,它可能在文章的许多地方都有出现,或者在许多地方被暗示。学生在探索文章中心的时候,要立足整体,统领全文,从全文出发,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中心思想的探索。在探索中心思想的时候,学生不仅要在语言上尝试将古文转换成现代语言,还要试着从自身出发,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来解读古代人的心境,只有这样认真对待,学生才有可能不断深入文章中心内容,挖掘出真正的中心内容。

4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学习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都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学,学生只有带着兴趣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学习中,学生不能只依靠教师来教,亦步亦趋,处于被动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也会处于不利地位。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条件下去主动探索,自主解决文言文中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算真正融入学习中,才能在努力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言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加以培养,保证学生在拥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兴趣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提升自身能力。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论文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常识、素材等相关资料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从而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对国家语言文化进行很好传承。同时也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情景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此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高中语文教学是个整体的教学传授过程,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全面的进行引入情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一、课前采取情境导入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开始的好坏是课程效果好坏的关键,一个好的课程首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备课。包含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视频课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主动的吸引学生眼球,将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对作者汪曾祺对学生进行介绍,包括作者创作的情境。还要将北京胡同的视频或照片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的头脑中对北京胡同产生印象,带动学生进入学习语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不提的是,创设情境应该注重自然性、顺承性。真正能让学生如临其境,万万不可为了创设情境而生搬硬套,给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带来的人工雕凿之痕及“做秀”之嫌。总得来说情境的创设需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尊重教材,把握语境,不脱离实际;第二,了解学生,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第三,坚定目标,加强引导,共同进步。

二、课中采取互动交流法。

增强师生互动性是新课改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增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互动性一方面能够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第一,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定时地采取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创设互动环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语境中。例如,在《胡同文化》这篇课文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北京胡同的特点、胡同文化是指什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等等,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课堂的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此外课堂上还要采取情景模拟法,根据课堂的内容,编制一个辩论或话剧等,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达到愉快教育的目的。第二,以课程为基点设计延展内容形成师生点评式互动;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延展内容和新的丰富的课外知识,在课堂互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延展的教学内容来引起师生间的点评式互动。例如在讲授《雨霖铃》时,由于这首诗本身较为凄美,写进了人间离愁别恨。教师可以借此引发学生回想曾经学过的包括小说在内的多少写作方式和手法。还可以启发学生去比较电影中借用光、影、蒙太奇等多种方法呈现的人物与小说中人物呈现的方式有哪些不同等。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程以外的经典人物故事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课后回顾课程情境法。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巩固,课后作业的预留就能帮助教师实现课程的巩固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在课前和课中情境教学方法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业余的时间查找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知识,例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为每个人物填写“病历卡”,完整体现出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等。完成后引导学生将查找到的内容在班级内容进行交流展示,这样不仅能带动条件较好的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也能促进条件一般学生的知识量,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总结情境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要求,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融入教学内容和有效教学方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符合差异化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学生利益,还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热点和难点。以上仅为本人在新课改要求下,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和肤浅认识,教无定法,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式方法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都是为将祖国未来的花朵教育好、培养好,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语文教学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奎.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第07期18.

[2]梁少艳.浅谈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摘版),20第02期03卷.

[3]宿慧芳.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俪人:教师,第2期.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