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口号大全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大全(20篇)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大全(20篇)



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山东经济发展总结的范例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1课时。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习王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近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2、指名说说。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一、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倍思亲。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1、学习“忆、异”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指导写字。

1、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习惯。

八、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时,他的亲人会()。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平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4、全班交流: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

1【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感受课题,了解习俗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3、说说你对重阳节的感受,引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4、理解课题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三)品读感悟,体会诗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 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 “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亲。为了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古诗今用”环节,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让体会到思念也是爱,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诵读古诗,积累背诵

过渡:这就是忘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引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料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多少无奈与痛楚,今天,让我们跟随音乐朗读再次去感受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吧。(出示课件)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包含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3、课后作业

(1)有关感情地背诵古诗。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已发《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7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4、理解课题。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亲。为了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古诗今用”环节,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让体会到思念也是爱,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过渡:这就是忘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引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料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多少无奈与痛楚,今天,让我们跟随音乐朗读再次去感受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吧。(出示课件)。

1、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包含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3、课后作业。

(1)有关感情地背诵古诗。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生练习书写。

5、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把你初步感受到的情感读出来。指名回答并读诗。

三、精读理解、读中悟情。

(一)体会身处异乡的孤独之苦。

1、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齐读诗句。

2、这句诗中的哪些词深深地触动了你?(“独”、两个“异”)。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学生自由读诗句。

4、补充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在长安创作的。

5、创设情境读诗句。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

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

(二)感受佳节来临的思亲之情。

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亲人,这种思念是那么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最好?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3、创设情境引诵: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多少个白天,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多少个夜晚,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4、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想起家乡的亲人,他只是在这个节日才想起家乡亲人吗?“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5、拓展引诵: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三)体验不能回乡的无奈之绪。

1、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多了,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的,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此时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异乡旅店的窗前,看见长安街上的人们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过节,他思绪万千,他的心已经飞到家乡去了。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回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指名汇报)。

2、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出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5、角色体验。

(2)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四、情境渲染,背诵古诗。

1、配乐、教师范读。

2、配乐、教师引读。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佳节,诗人独处异乡,遥望蓝天,不由自主地高声吟诵起来:读全诗。

夜晚,明月高挂,诗人又一次低声吟诵:读全诗。

五、总结寄语,拓展阅读。

1、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曲折有致地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间隔了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2、老师还准备了几首思乡思情的诗送给大家(播放配有插图的几首思乡思情古诗)——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希望同学们课后找到这些诗细细品读。

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让人感觉有一丝凄凉。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生再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注释里知道的。

师,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

师: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

师:山东指哪儿?

生: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从题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诗人的思念。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生读。

二、学诗。

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划出的节奏自由读诗,并圈出生字。

生读诗,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

师重点指导插的写法与播比较。

指名学生读全诗。

生:非常孤独。

师:从哪里知道?

文档为doc格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已发《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7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他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施庄为寺表》云:“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王右丞集笺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如《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写农村美丽如画的风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山居秋暝》写暮雨方霁,山村呈现的美景。王诗中那些描绘大自然幽静恬美的山水诗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青溪》:言入黄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没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通篇以心照水,用水衬心,物我融成一片,反映一种内在的对美的追求。但有些山水田园诗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如《竹里馆》、《辛夷坞》情走淡薄,旨归静趣。这无疑会对后世山水诗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王诗语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节奏富于变化,音韵响亮、和谐,具有音乐美。总之,王维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长相思。

作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月夜忆舍弟。

杜甫。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公元七五六年,王维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他服药取痢,佯称瘖疾,结果被安禄山“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平叛后,凡做伪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维因在被俘期间作《凝碧池》诗怀念朝廷、痛骂安禄山,得到唐肃宗的赞许,加之平乱有功的胞弟王缙极力营救,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丞。但自此,王维变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隐、奉佛参禅、吟山咏水的生活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王维的诗歌创作道路大致以开元二十六年(738)张九龄罢相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作大都反映现实,具有明显的进步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后期的诗作多是描山摹水、歌咏田园风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情绪的主调却是颓唐消极的。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作爱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

“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首句“红豆生南国”,落笔不俗,指出所咏之物及其生长环境,同时向读者托出了一颗由古代传说所凝成的爱情珍珠。它借遥远的南国与久远的传说,将人们思绪带到恋人所在的海角天涯。

第二句“春来发几枝?”,这句发问,明为对相思木的关切,实则是诗人对对方爱情发展的关切。春天相思木适逢甘霖,新枝兢秀,爱情之花不也是在此时成长、开放的吗?这里尽管是发问,但一个“发”

字却带有相当肯定的语气,充分表现了爱情的纯洁和蓬勃发展。

一首咏物诗,仅有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并不能表达主题,由此诗人由物及人地展开了心灵的刻划。“劝君多采撷”一句承上转入,希望恋人多多采撷殷红鲜亮的相思豆,让象征爱情的红豆充满衣兜,暗示他们的爱情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一个“劝”

字胜过千言万语,一下子拓宽了诗境,为下句的飞跃作好了铺垫。

末句“此物最相思”,笔锋陡转,点出相思主旨,意思是这颗颗红豆最能代表和传递我对你的相思。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这首诗注重感受和细节的典型性,“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既是诗人日常感受的升华,又是长期客居异乡的游子节日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登高插茱萸的细节,体现了节日兄弟聚首的欢悦,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时代和地方色彩。正因为这首诗注重感受、细节、时间、环境诸方面的典型选择,因而就形象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因此千百年来屡经传诵。

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古诗,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感知,说说读了古诗后你有什么感受。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一二两句,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自然成诵。将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情上了,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