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大学音乐鉴赏字论文范文(18篇)

大学音乐鉴赏字论文范文(18篇)



范本是对一种文体或题材的典型代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文体或题材的特点和规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写作思路和创作的灵感。

大学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音乐欣赏就是通过听觉去感受一首歌曲或乐曲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美,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接下来就跟着本站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大学音乐鉴赏。

吧。

我喜欢《土耳其进行曲》的曲调轻盈活泼、节奏富于弹性,第一小乐段是富于东方色彩的明朗而又雄壮的进行曲,主题音调节奏铿锵有力,气势雄伟,使人豁然开朗,与第一乐段形成强烈的对比。曲调在a大调上进行,使乐曲显得壮丽辉煌,气势磅礴,音调继续发展,曲调不断推向高潮而结束了全曲。我也喜欢《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这样美妙的旋律下,这样一种音乐氛围下,你会感觉到自己会随着音乐跌宕起伏,进入作曲家当时的情景中,那些困扰你的烦恼和不安,暂时都被抛弃到一边去了,陪伴你的只剩下让你如痴如醉的音乐。

音乐是愈合心灵的良药,当你低沉消极的时候,当你郁郁寡欢的时候,打开音乐盒,静静地聆听美妙的曲子,你会慢慢感觉到心灵的细微变化,不再为了琐事低沉,不再为了不得意而终日抑郁不已,那是音乐在修复你的心灵创伤,音乐在吞噬你的不快乐细胞,它在你心中播撒下快乐的种子,这是音乐的特有功效,是无声无息的,你所感觉到的只是觉得解脱了许多,不再那么迷茫和看不开,而是对生活重新有了美好的展望,你渐渐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消极低沉终究不是长远的办法,这就是音乐欣赏的神奇疗效,它就像你的心理咨询师,在你伤感的时候来到你的身边,用美妙的旋律给你驱逐烦恼,在你快乐的时候给你乐上添乐。音乐欣赏,不仅仅是只有在快乐的时候,更多时候,我们选择了一个人静静地呆着。这时候,音乐就是陪伴你的朋友,它知道你需要什么,它懂得怎样去给你疗伤,你所要做的,就是闭上眼,融入音乐世界,忘记一切,重新让自己坚强,给自己力量。

音乐使人年轻,那种青春的活力会一直伴着你,如果你经常聆听音乐,同样年轻的还有你的那颗心,永远不老的心。我们的音乐欣赏课齐老师,她上课永远那么充满激情,言语间的谈吐都是那么充满活力,不管是和同学交流还是自己讲课,让我们知道了音乐的无穷魅力,带给你的不只是愉悦,更有心灵的永葆青春。

音乐是美的,美的东西总能感染人也去向往美,追求美,并享受美。音乐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使人身心放松,陶冶人的情操,甚至还能发散人们的思维。欣赏音乐并不是要求我们都要成为杰出的音乐家,而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和道德情操。人需要知“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接近音乐,会被她的神秘所吸引;聆听音乐,会因她的魅力而倾倒;融入音乐,会为她的多彩而感叹。音乐还可以更美,美到让人“三日不知肉味”,美到“此曲只应天上有”。工作劳顿时,一曲悠扬的萨克斯,可以让人忘却疲惫;精神不振时,一场音乐会,能够让人精神焕发;朋友聚会时,一曲熟悉的曲子,会让大家回到过去;恋爱约会时,一段煽情的舞曲,会使男女心中迸发出激情的火花。音乐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没有了音乐,世界便失去了自己的本色,人生也失去了原来的乐趣。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强调较多,忽视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必须是全方位的,不单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进行艺术教育和人文熏陶。

这学期的音乐欣赏课虽然结束了,但是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会消失,并且会在快乐抑或悲伤的时候陪伴着我。生活中缺少了音乐,就如烹饪美食的时候少了调味料,食之无味。音乐就是我们的生活调色板,欣赏美妙的音乐,进入音符的世界,徜徉于静谧的音乐殿堂,洗涤自己的灵魂,忘却一切烦恼,这就是音乐欣赏的魅力。只要活着,音乐欣赏的脚步就不会停息,只有快乐地活着,有音乐的伴随,人生才能活出应有的精彩。

交响乐的再创作对于指挥家演奏家教授而言,是毕生的事业,对我则是享受业余生活的最重要内容。我从1983年3月开始狂听中央乐团的“星期音乐会”,场场不拉。骑着自行车带着4岁的女儿,往返于海淀影剧院,是我周末最激动的享受。中央乐团转到北京音乐厅后,我们俩去的机会就少了。我便大量买磁带,现在是大量买cd。20多年一路听下来,资料也看了乱七八糟一大堆,但脑子始终不清醒,捋不出头绪。这次有幸能聆听吕先生的教授,是真真儿的将我的欣赏层次由感性向理性足足儿的推进了一大步。我万分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们老年大学学员这样享用终生的关怀,并再次叩首吕先生的充满激情的精彩教授。

我非常喜欢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有几盘cd反复听了几十遍,欣赏中总有许多的感受转瞬即失无法抓住,十分遗憾,我以为自己的脑子有问题。吕先生的课驱散了我的自责,我对印象派音乐的感受大体基本正确。在音乐中在光影下许多鲜艳的镜头在重新组合,组合的方式前所未有,光怪陆离的“碎片”在没有“做作”的状态里顺其自然的整合,呈现的是在大自然中人与万物的和谐。当我再听这些作品时,脑子清凉了,潜意识中再也没有为“抓不住什么”而产生丝毫的忙乱。我极从容的走进音乐,很随意的坐在大师们身旁,全身心的观览风光,又全然忘记了大师们的存在,君子之交平淡如清水,来之随意不须理由,离之自由不用挥手。印象派音乐用另眼看世界,看到自然界比人类更有力量,这种散淡的精神视角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在意识形态纷乱的今天,意义非同一般。

我赞同音乐欣赏是3度创作的说法,我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欣赏,自认为是可以无偿享用并不断实现这笔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价值的具有最现实主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最后过程。我在聆听中,诠释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合唱部分,那是全人类的圣咏,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音乐宣言;我许多次噙不住热泪,在德沃夏克的“念故乡”中,遥想几万年前人类的故乡,那时的地球是如何的郁郁葱葱;在生不如死的悲痛中,我一次次借用柴可夫斯基“悲怆”的巨浪以撞碎心中的“小小悲”;吟唱李斯特的交响诗歌,我感受着英雄塔索的悲伤与胜利;萎靡不振时,我选择布鲁克纳第一交响乐的谐谑曲,在极优美的旋律衬托下,奔放的号角在旋转中攀升,召唤起深埋的丰富;当无聊袭来,我听听卢托斯拉夫斯基的交响合唱“灾难中的宁静”,许多的大主题大命运随即显现;我痴迷于瓦格纳的乐剧,他让我知道了天堂在哪?尼伯龙根指环就如当今世界的能源命脉,谁都想染指。指环的故事在全世界继续到处上演,人类自己永远也拉不动结束的大幕,指环将亲眼见证人类的兴衰。奥!我已热血喷张,但安魂曲一定是我最后的乐章,我迟早要听着“弥赛亚”去渡河,这可算是我的一个愿望。

古典主义音乐是我和朋友们永远的发烧话题,她已成为精神财富而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祝愿老年大学的音乐欣赏课越办越好!

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体会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上了解的,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虽说时间很短,但是它使我在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老师的讲解,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我听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也不去想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单纯的听音乐,而且喜欢听流行的音乐,不喜欢古典类的音乐。

现在才发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感受。一首欢快的音乐,它的旋律,欢快跳跃,所带给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只要听到它的旋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从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悲的情感,一旦理解,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是我学到的,无论听什么音乐,只要旋律一响起,你就能理解作曲者在音乐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所在,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而且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和事物,生活态度也积极了很多。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涤荡,使我们感到放松,内心变得宽广。

要知道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激昂的时候兴奋,低落的时候忧伤,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还欣赏了歌剧《猫》的片段。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

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音乐的思想是无止境的。《音乐鉴赏》,它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艺术理论课,还是一个教会我们感受高品质生活的学科。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也受用了很大。它使得我对音乐的热爱又增添了几分,它教会了我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认真领悟它所传达的思想和反映的人生主题,教会了我们面对高品质、有意义的东西是要慢慢的静下心来去理解、品味、感受。

大学音乐鉴赏学习心得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我国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主要基地。研究适应我国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逐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研究能力、勇于创新的音乐教学能力、适应社会的教育活动能力等,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音乐教育硕士生培养的实践,提出几种能力培养模式,以期为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课题参与模式。

课题参与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向——引导参与——主动参与——拓展。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刚入学的研究生。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各种研讨活动,为其以后的独立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研究模式。

探索研究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探索选题——定向研究——做出结论一交流升华。探索选题是研究的前奏。研究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来选择课题。制定研究的计划。可以选定一个或多个选题师生共同探讨,确定更适合的选题。在定向研究时,教师应指导研究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随时关注并了解研究的进展,适时提供指导,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几位研究生共同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总结、评价,一同完善研究成果,积累研究经验。

三、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位——中等学校教学实践——高师或高校教学实践——迁移。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转化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定位是让研究生明确音乐教学实践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计划落实的目的、任务、内容、时间、方式。教学实践可以采用分段实践的方式进行。在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实践通常安排在一、二年级。研究生在这里可以观摩、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优秀课例,并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教学实践。二年级时,可以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学生在中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实习工作,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三年级时,可以安排研究生担任高校的部分音乐教学工作。通过以上各个层次和各种途径的实践锻炼,研究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可获得较大提高。

四、考察调研模式。

考察调研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定向——考察调研——分析研究——结论及建议。定向,是指确定考察调研的目的、对象和内容,制定实施的计划。考察调研,就是让研究生深入实际进行全面调查考证。不仅要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更要了解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既要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音乐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要关注其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调研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调查会、个别访谈、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等。再通过对各类资料的分析、整合,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通过以上多层次的主体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音乐教育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投身音乐教育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鉴赏论文

在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鉴赏的教学占有很大的份量,音乐鉴赏教学不但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还能感染学生的内心。然而目前很多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但教学设施陈旧,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严重的影响着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本文就对高中音乐鉴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现状中得出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提供参考。

音乐鉴赏;高中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

众所周知,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人们的审美情绪、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而高中作为学生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其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掌握正确的鉴赏音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目前很多高中音乐鉴赏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音乐教学设施陈旧、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以及单一的教学方式等,严重的影响着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完善和改正。

(一)音乐教学设施陈旧。

目前很多高中院校的音乐教学设备都比较陈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备和音乐教材陈旧方面。并且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陈旧的教学设施很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目前音乐教学的需要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陈旧的音乐教材,即无法满足学生对音乐的追求,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还会出现一些错误性的理解。而且很多教师习惯性的选择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材,让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只停留在流行音乐中,对于中西方比较经典的音乐作品却不感兴趣,极大的影响着音乐鉴赏的教学。

(二)对于音乐教学不够重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很多高中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对音乐课程有着一定的偏见,主要原因就是音乐课程不是高考的考试范围,因此不被重视。并且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对音乐教学一直抱有负面的态度,认为音乐课程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即使有音乐鉴赏教学,也会被语文、数学以及地理等科目的教学所取代,严重的制约着音乐教学的开展。

(三)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很多高中的音乐老师在教授学生音乐鉴赏时,以理论式为主,缺乏跟学生的互动。并且加上学生的人数比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经常的将音乐鉴赏课当成是分析课,从而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高中很多音乐教师都是业余的,不但缺乏基本的音乐素质,教学水平还比较低,其教学的方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不去考虑如何教授好音乐课程,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有很多音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关注怎么样准备教材,却没有准备如何给学生留出音乐鉴赏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无法真正的发挥音乐鉴赏教学的作用。

可以从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的方式来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能力。

(一)更新音乐设施,做好基础性的保障。

上文中我们分析到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的音乐设施比较简单,甚至有的还没有音乐设施,因此必须要更新音乐设施。首先学校和领导应该意识到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性,让其了解到音乐鉴赏教学不会影响到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高考科目的成绩,反而会让学生能够在音乐鉴赏中,放松心情,以更好的状态去学习高考科目。其次更新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如钢琴、长笛、多媒体教室等,以此来为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二)体会音乐时代背景和音乐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时,首先要让学生体会音乐的时代背景和音乐家的音乐风格。高中生目前正处于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不但学习压力大,情感还比较困惑,因此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还能有效的抚平学生浮躁的情绪。在音乐鉴赏课中通过分析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音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的音乐家的音乐风格,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如通过聆听贝多芬的作品,不但可以了解英雄主义时代的特征,还能了解到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聆听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让其能够从各个角度来体会音乐的魅力。如通过听莫扎特、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感受其音乐表达方式,了解其音乐风格,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鉴于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的音乐鉴赏教学采用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没有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音乐鉴赏的成绩。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有目的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交流者,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感悟。并且在对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善于聆听学生的意见,要以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此来保证音乐鉴赏的教学成绩。如在多彩的民族风的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来组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音乐看法,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及时的进行补充,不但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还能学生真正的掌握了音乐鉴赏的能力。同时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切莫急于求成,必须要循序渐进,以此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课堂和情感参与度,保证教学成绩和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鉴赏在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对音乐鉴赏教育的重视,以此来促进音乐鉴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任璐。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xx,(4)。

[2]靳月。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弊端及其对策[j]。音乐时空,20xx,(7):119—119。

[3]高杰。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xx,(9):171—171。

作者:刘光鹏单位:湖南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

大学音乐鉴赏字论文

《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而如今,当世人面对着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又人多少人能像贝多芬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到长城非好汉”呢?许多人无奈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诱惑,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最终把最初的理想长埋于岁月的流逝中,或平平淡淡走过一生,或碌碌无为迷失自我,有迷失的世界里无目的的继续漂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是的,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于是,我又重整一下了疲倦的心情,重新踏上追求理想,挑战命运的长征。

音乐鉴赏论文

标题说的有点大,但并非哗众取宠,本来关注的人就少,又无名气,另外写的本身也并且示意别人,而仅仅是我最近一年来对中西方音乐的理解,歌曲不在此列。

以前是经常听歌曲的,但是多少年过来,真正经久不衰的,或者让我入神的歌曲少之又少,对于写的好与坏不敢置评,但和最近一年听音乐来比,我更喜欢音乐。次说并非附庸风雅,对于音乐具有发自心底的喜欢,虽然以前也偶尔听听音乐名曲,但是真的有些附庸风雅了,那时不懂音乐,或许因为年龄的缘故,或者因为阅历的原因。

对于音乐的喜欢并没有一个明显的事件刺激,似一阵春风,慢慢的来,对音乐就渐渐的有些痴迷,当然痴迷音乐并非喜欢所有类型的音乐,同听者想通的音乐自然能获得读者的喜欢。

说到音乐,有人曾将其比作天国的语言,也有天籁之声之说,但无论怎样,在我看来,音乐也是表达事件或情感的一种方式,如同面对一个感人的事件,画家作画,作者写文章,记者拍照,政客演讲,而音乐作家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只是音乐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说不如文章、画面等表现的直接而已。

音乐,旋律的变化,如同文章的.起承转合,其最终体现的音乐深层的东西,对人性本能或精神的刻画或追求,如同我们看很多优秀的电影或伟大的著作一样。

在很多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是最常见的一种,很多音乐如同文章或电视一样,同样能让你身临其境,音乐本身似乎也在讲述一个或优美,或凄婉的故事,让你如醉如痴。我以为就此类型的音乐而言,中国民乐,日本音乐、西方音乐多是如此。入神听来,听音乐与看电影无差别。

但即使此类型的音乐若想听懂,却也非易事,这并非说听者需要多高的知识素养,我觉得应该是听者和音乐作者本身心灵、环境、阅历等方面的多大程度上的相似或想通之处。我记得我最初听月光曲的时候,并未感觉到其有多好听,后来一次的偶然的月夜,我一个人走在乡间的下路上,耳边响起月光曲,音乐、晓月,幽静的下路,轻轻的音乐,感觉如此之美,如果换个环境恐怕难有此心境。

中国古典音乐很值得一提,尤其中国有些经典名曲,如果上述的音乐是将故事层面,那么中国有些古典音乐堪称精神食粮了,要想听懂这些音乐实在太难,原因我认为,没有那份雅兴,没有那个文化,没有那个素养,没有那个境界,也没有那个阅历……我就是这个层面中的一员,对于中国古典音乐很多听不懂。记得当年阮籍(或是嵇康,不是很确定)郁闷之极,到山中请教大师,与大师讲了很多,但是只笑而不语,阮籍只好别过,郁闷之极,下山途中,长“啸”一声,却引大师也“啸",啸声彼伏,啸声长了语言,长了音乐。平时我等常人,郁闷之时,长叹一声,这一”叹“又蕴含多少无奈啊。

中国很多名曲,完全达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开篇很大,环境优美,似灵魂在山林中穿越,达到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境界,听此音乐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然听懂者实在需要与音乐本身或作者有太多的契合度,否则难以领会其中味道。

好的音乐能让你平静下来,如同一个技法高超的按摩大师,能让你的心灵平静下来,让你与音乐溶于一体。

音乐,一种让人享受的文化载体!

音乐鉴赏论文

摘要:

音乐鉴赏是高中学生的必修模块,它是对欣赏音乐有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感受和体验。目前学校音乐课仍然采用以“教材为主”,采用传统知识性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忽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要采用一种多元文化态度,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来开展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工作。

一、“体验式音乐教学”的特征与模式。

(一)“体验式音乐教学”的作用。

1、提供多元的审美内容:如汲取世界音乐精华,融合姊妹艺术文化:“体验式音乐教学”的内容选择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2、学会自主学习: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教师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现在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带来强有力的吸引力和选择范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优秀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动学则健康有益的流行歌曲,在此过程,教师只进行把质量关即可。

3、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一大半的时间都在为考试而学习。并且无论在学校.老师还是家长眼里,成绩就是说明学生的一切。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压力下,心理健康受成绩额影响很大。在音乐课堂上采用“体验式”,让学生敢于交流自己的内心,缓解学习压力,培养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二)“体验式音乐教学”的基本模式。

1、课内型的“体验式音乐教学”

在音乐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如通过教师示范辅助,如在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学习当中,老师会结合不同地域的民歌作典型乐句的不同的范唱,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各地民歌的演唱特点;有的音乐老师还给他们跳各地的民族舞蹈片断,让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这样的音乐教育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有时,在音乐教育中,老师会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需要,把流行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有选择去唱优秀的、明朗向上的作品。这样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陶冶了情操而又毫无说教的枯燥。

2、课外型的音乐体验式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参加文艺汇演、民间艺术活动;组织学生欣赏综艺节目,或者一起对晚会、节目、台词、灯光、音响、服饰等进行品评和讨论。

二、“体验式音乐教学”的实施措施。

“体验式音乐教学”的教学情境创设要坚持“诱发性、真实性、接近性、合作性”的原则。具体措施初步归纳如下:

(一)创设体验情境,融入情感。

首先可创设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情境,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如欣赏竹笛曲《姑苏行》时,可以用笛子演奏片段,用投影仪播放苏州园林美景,教学效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日落时分》、《海滨》、《圣歌》、《短小的故事》、《仙境》、《往日时光》,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当让学生欣赏或演唱《太空计划》、《前奏曲》、《希望之歌》、《旋转》、《巴赫主题变奏曲》以及朝鲜族歌曲《红太阳照边疆》时,学生都觉得自己更自信了;还有当让学生欣赏诸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以及《五星红旗》等这些雄浑大气、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音乐,可以缓解学生的自卑胆怯心理;而让学生们唱朝鲜族民歌,促进他们热爱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情怀。

(二)让学习方式与学习环境巧妙融合。

在学校,除了在班级内采用“体验式音乐教学”外,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如课间广播,在不同的时间段选择不同的音乐进行播放,如在早上可以播放《山水情》、《振作精神》、《松弛》等,而晚上可以播放《小憩》、《晚安》、《日落时分》、《往日时光》等类型的音乐,让学生早上起来有个好心情,晚上可以放松的睡觉;中午课间播放能解放紧张的精神和肉体的音乐如《玛雅的故乡》、《多伦布的黎明》等类型的音乐;在饭间可以播放进餐音乐,如《爱》、《我渴望的欢乐》、《记忆》、《我得爱》等。通过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环境下,心理都得到放松,这样会使学生能更投入学习。在音乐课内外,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创造不同的环境来刺激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有助于对学生既“扬长”,又能“避短”,一专多能。

(三)师生互动,分享体验。

在音乐的学习中,让每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同学们之间敢于面对面讨论音乐,学生之间的互相分享在知识上可以互相增进,每位同学可以有机会查看彼此的内心世界,学会不同方位的思考,也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结语老师音乐教育课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尽可能的多体现多样化及现代化的特点,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代社会音乐的发展走向。在音乐课上,老师要多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的表现.审美的能力。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还需要教师的长期揣摩和学习,能让学生在主动参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是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文庆。音乐鉴赏课“参与———体验”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20xx,(07)。

[2]赵冰。浅析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现代阅读,20xx,(21)。

[3]张静。如何提高中学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水平[j]。中学教学参考,20xx(33)。

作者:冷保全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

大学音乐鉴赏字论文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大多数人认为离我的时代好遥远。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只是觉得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通过选修音乐鉴赏,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大师是海顿,他是交响音乐的泰斗。他的音乐典雅、华丽、结构方整、旋律流畅,很少有戏剧性冲突,使人飘飘欲仙。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对海顿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他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并使其发扬光大。在他创作的黄金期,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乐曲风格精致,曲思丰富,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经常蕴含着幽默感,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还有精湛的和声、转调。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维也纳音乐真正的奠基者。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这首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

”第二位大师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莫扎特是“禀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头跳动,每一个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古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大学音乐专业论文

上课地点:12号楼505。

姓名:吴青锋。

系别: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号:1106645036。

指导老师:彭艳。

摘要:音乐欣赏对大学生的重要性,音乐欣赏的素养以及欣赏时的心理活动,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看法。关键词:音乐欣赏、西方音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就西方音乐而言,音乐中所覆盖的内容、精髓众多。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从音乐流派到音乐体裁,从无数令人倾倒的音乐作品到令人敬佩的音乐大师,这也使我产生了对高雅艺术的热爱,激发了我学习西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欣赏外国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认识、了解不同音乐流派及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作品、贡献等都使我受益匪浅!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这一个学期来学习外国音乐的感受。

以前我并没有很深入地接触这些高雅的西方音乐文化,所以开始难免有很多接受不了的地方。不过老师在我们欣赏每一部作品之前都为我们介绍音乐的背景文化以及里面的著名作曲家和演员,这样使我更容易理解里面发生的故事,和那抑扬顿挫的音乐!其一,追求自我表现;其二,音乐语言充满了诗情画意,曲调优美,从听觉感受上来说,我还是易于接受的。

其实,在课程中,每一位音乐大师,他们丰富的阅历、创作的激情、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意志等都能或多或少地影响或触动我的情感末梢。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逸事、个性、经历,除了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可以激发我想要了解他们作品的兴趣。作曲家人格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音乐鉴赏论文

摘要: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音乐乐感音乐鉴赏教学导入对比教学。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培养初中生音乐乐感以音乐鉴赏能力的教学原则出发,探讨了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旨在交流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从而可以更好的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南国。初中生音乐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王俊刚。音乐感受力以及鉴赏力的培养[j]。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洪科。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基本方法[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大学音乐鉴赏学习心得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美术鉴赏论文

引言„„„„„„„„„„„„„„„„„„„„„„„„„„„„„„„„„„„.(2)。

第一章两宋绘画的发展„„„„„„„„„„„„„„„„„„„„„„„„„„..(2)。

第二章两宋绘画取得的成就„„„„„„„„„„„„„„„„„„„„„„„„..(3)。

第三章两宋绘画对现代教育的影响„„„„„„„„„„„„„„„„„„„„„..(5)。

结语„„„„„„„„„„„„„„„„„„„„„„„„„„„„„„„„„„„.(5)。

参考文献„„„„„„„„„„„„„„„„„„„„„„„„„„„„„„„„„.(6)。

浅谈两宋绘画作品的现实意义。

引言。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人往往都会借助视频、动画、图形、图画等形象媒体来传文达意,激起观者想象和思想的情感涟漪。而绘画作为一种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在我们的视觉文化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代绘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个继往开来,集中国古代绘画之大成的光辉时期。宋代绘画的发展,成就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影响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熟虑的。

正文。

第一章两宋绘画的发展。

宋朝时,绘画艺术达到了全面发展,绘画作品更是极其丰富,绘画技法完善,画家风格更是面貌繁多。同时,随着绘画的发展,又有一些文人加入画家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时期。两宋绘画作品中,成就最高是山水画,次之是花鸟画,后是人物画,特别是山水画创作可以说达到了绘画顶峰。

1.山水画。

北宋的山水画,作品以传统水墨为基础,多表现北方浑雄壮阔的自然山水,借山川表现内心世界,强调写意画法:“信笔为之,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意似便已。”【1】对山水画的创造,更在于对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南宋的山水画,在格局上脱胎于青绿,而参用水墨,调和两派,笔法苍劲,水墨淋漓,具有独特的风格。

宋代山水画的人文精神,不仅表现在画面中蕴涵着气与质的美,还表现人与山水意理的渗透,山水需有生命,山水画中“天真、写真”等创作思想,都蕴涵着美的本质和艺术生命的内涵。在山水画中,就是要从自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万物之情中探寻新的艺术形式。发现日新之时势,在具体生命性中,发现道德之美和生命价值。

2.花鸟画。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北宋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五代传统,画法多宗徐熙、黄筌二体,而黄体“钩勒填彩,旨趣浓艳”【3】的富贵风格更为世所尚。更是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在其大力倡导下,花鸟画以院体为主流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工整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颠峰水平。并且此风绵延至南宋宫廷,花鸟画创作长盛不衰,并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轴》。

3.人物画。

在宋朝,人物画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人物故事画,这些画多是出于某种政治宣传的需要。其二,是风俗画,这是一种反映城乡生活和社会风俗的人物画,是随着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艺创作的繁兴而兴起的,反映的社会面之广,人物阶层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围。

宋代人物画的特点是注重表现人物的现实性格和具体神态,或者说是形神兼备。人物画是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宋代的人物画题材多样,如佛教画、肖像画、工笔重着色人物画、经史题材画、风俗画、减笔人物画等等.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之广泛,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它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宋代人物画的成熟和完备,进一步说明了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1、在绘画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出现了各种画风。

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

第二章两宋绘画取得的成就。

北宋初期,人物画师法吴道子,花鸟画遵循黄筌体制,山水画主宗荆、关传统。北宋中期,画风呈现出较显著变化,人物画创“白描法”,大大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山水画更真实细腻地表现大自然的微妙变化,花鸟画发展了水墨法,文人画也在此时倡兴。北宋末至南宋初,人物画中的风俗3题材成就突出。南宋时期,山水画变革显著,“南宋四大家”创立了新的“院体”山水画风,花鸟画发展了水墨写意法,并形成了诸多文人水墨花卉画派,人物画中也出现了水墨写意的“减笔画”[2]。

山水画在北宋强调“师法造化”,注重图真和格法,描绘地域风貌、气候变化具体精微,同时也发扬“中得心源”的传统,对景造意,融入真切感情。南宋山水重视意境创造和感情抒写,画法简练、泼辣。花鸟画在北宋是以工整精细的画法为主,注重写生,状物真实。南宋兴起文人水墨花鸟画,强调传情达意,抒写主观情感,喜绘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人物画北宋时盛行故事画和风俗画,画法继承了唐代传统,工整写实,又有一定新创。南宋人物画多取历史题材,借古喻今,在安排情节、突出主题、刻划内心等方面,更富意匠。

2、宋代的文学艺术开始强调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融合。

3、人物风俗画直接反映宋代城乡生活和社会风俗。

人物画所反映的社会面之广,人物阶层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价值意义不仅在艺术上的画法、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独创性,也是研究宋代文明和社会背景的重要依据。在人物风俗画里,最为杰出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出市俗画在画风态度上崇尚自然古朴,非常大众化,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讲究尊重传统,不标新立异,只求真实的表现生活。当西方还沉浸在最黑暗的宗教愚昧的统治中时,宋代绘画已开始描写现实。在中国绘画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张择瑞【4】《清明上河图》。

第三章两宋绘画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当欣赏宋代绘画时,我们都会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宋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一些文人借助绘画,通过对大好河山,一草一木的描绘中,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所以画面背后所深藏的爱国主义情感,能激起无数炎黄子孙的共鸣,是我们进行爱国教育的优秀题材。如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所表现的是北方雪景山水,在这幅作品中,范宽创造了一个纯化境界,画中群峰积雪,千里冰封,近景枯木交错,寒水深湛,中景岸渚汀州。远景白雪茫茫,天深山亮,人们感受到一种慑人心魄的魅力。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

2、宋朝绘画的一些画风、布局,对我们进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导向作用。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灵感思维训练的有力工具。灵感思维是视觉艺术思维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创作活动,中,人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因某种偶然因素激发突然有所领悟,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各种新概念、新形象、新思路、新发现突然而至,这就是灵感。但是灵感的出现是不是偶然性的。宋朝绘画,以其风格多样、作品众多,是进行灵感思维训练的有力工具。

结语。

宋朝绘画艺术达到了全面发展,绘画作品极其丰富,绘画技法完善,画家风格面貌繁多,不仅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现代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两宋绘画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的概述不仅仅只是如此,由于所持资料不充足,仅提供了以上所描述的内容,它还可以继续从历史背景以及人的思想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报刊。

【1】山东省职工教育办公室。

《现代企业教育》。

山东省济南市。

现代企业教育杂志编辑部。

2007(6)。

【3】。

http:///view/3.图书。

【4】吕晓。

《西北美术》---试论宋代风俗画(3):陕西省西安市。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6。

舞蹈鉴赏论文

摘要:《大河之舞》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传统,讲述它民族的历史,它运用爱尔兰传统的舞蹈“踢踏舞”来讲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民族的传统来讲民族的历史,具备了民族的特点,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

关键字:大河之舞踢踏舞歌舞剧爱尔兰。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欣赏到了世界著名的《大河之舞》。《大河之舞》是俐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佛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也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

《大河之舞》中的“大河”指的就是爱尔兰的里菲河,里菲河就像我们的黄河一样,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而恰恰是这一条“母亲河”记载着爱尔兰的历史,《大河之舞》就是在讲述爱尔兰的传统,讲述它民族的历史,它运用爱尔兰传统的舞蹈“踢踏舞”来讲述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民族的传统来讲民族的历史,具备了民族的特点,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

《大河之舞》被誉为“地板上的精灵”,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汲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绝世舞作。《大河之舞》是爱尔兰凯尔特人的骄傲,这种以踢踏舞为主的舞蹈和为踢踏舞专门编制的音乐,被称作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舞蹈和最富感染力的音乐。据说凯尔特人生来就有舞蹈的天赋,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已经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踢踏舞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舞蹈,已经成为爱尔兰的民族艺术之魂和骄傲。同时它也成为一个媒介,连接了爱尔兰的过去与未来,连接了爱尔兰的民族与世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大河之舞》的剧情是诗化般的,神话、传说、历史混合成爱尔兰那最初的朦胧而清晰的印象,如泣如诉的爱情、波澜壮阔的战争和永恒不死的自由,让心灵奔腾不息地穿行在爱尔兰那如诗的旷野上。在这里,艺术渲染了一个极具纵深感的背景。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爱尔兰的传统音乐旋律诞生出了新的灵魂。悠扬苍凉的爱尔兰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每一根敏感的心弦,让人们一次又一次被爱尔兰的文化和历史所感动。

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和心灵。应该说,“大河之舞”的舞蹈已经深深融入了爱尔兰厚重的文化之中。

我喜欢《大河之舞》,我折服于舞者富有激情而不失细腻的表演,惊叹那复杂多变的节奏,明朗的舞步。与此同时,我的灵魂早已游走在爱尔兰民族的血泪史里。《大河之舞》是一部爱情悲剧,或者,更是一个民族的辛酸史。舞蹈聚合了一个国家深重的苦难和爱尔兰人民执着的企盼,正因为如此,原本单薄的舞蹈才会变的有些厚重,原本轻盈的舞蹈才会带上些历史的沧桑。在踢踏舞震撼的节奏里,我找寻到与芭蕾的静谧全然不同的奔放与激情,同时,我的内心有种情愫在暗暗滋生。光影浮动,每一次变幻预示着一次全新的发展。在《大河之舞》变幻莫测的节奏和贯穿始终的旋律里,舞者用踢踏这样一种方式讲述一个家族的灾难历程。《大河之舞》展现出的是真爱、丑陋的人性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融合体。它就犹如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的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颂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大河之舞》让我享受到一种全新的感观体验,也将我的思想带到了比舞蹈更本质深远的层面。

在《大河之舞》中,舞者的服装并没有特别之处,男舞者多数是上身白衬衫,下身黑裤子,而女舞者基本上是一身黑连衣裙。就舞者的动作来讲,不管男女舞者,上身基本保持不动,两手自然下垂或偶尔掐腰,这就很自然的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舞者的脚下,而舞者的脚下功夫才是“舞之魂”,那种千变万化,美轮美奂的踢踏动作,点燃的是激情,敲击的是震撼。在整个集体舞中,舞者的身高也不一定很整齐,但是他们的脚下的踢踏舞却整齐如一,踢踏出来的节拍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震撼人心。每一位舞者的精湛技艺都让人赞叹不已,每一位舞者的敬业精神亦让人油然起敬。舞蹈中不断变换的形式以及独特的三角队行,快速却毫无杂音的踢踏之声,使舞蹈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穿透力,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空前的震撼力。布景更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并且使演员和布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河之舞》是一场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

《大河之舞》具有舞台化、戏剧化、现代化、商业化和国际化等特点,它有很多的艺术手段可以借鉴,强调的是现代人的现代化、节奏化,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品味,因此它能够舞动世界,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我想它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是因为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更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吧。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课虽然结束了,但却让我受益匪浅,老师给我们看的纪录片让我了解了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美术发展进程,让我感受到艺术给人带来的美感,也让我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审美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们的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画派,所以我的论文是以《日出印象》来看印象画派。

清晨的海港,海面上薄雾弥漫,一轮红日正从地平线冉冉升起,给清凉的雾气和粼粼的海面渲染了淡淡的红色。几艘小船正缓缓驶来,远处的货轮也开始工作了,整个海港在曙光中慢慢苏醒,阵阵暖意正随着那轮红日扑面而来,破晓前微凉的雾气也在渐渐散去。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就是三十二岁的莫奈给我们的日出印象。静谧的,朦胧的,深邃的,富有韵律,富有节奏的。一种素描的风格,一种诗的意境。

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一些前卫的艺术家已经厌倦了新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陈旧的题材,宏大的场面,理性的构图,完美的人体,这一切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传统都已经成为束缚,这些艺术家渴望冲破羁绊,尽情地抒写眼前的世界,抒发内心的向往。于是,一些新的绘画流派相继产生,其中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就是印象派,他的领袖就是法国人莫奈,而这幅《日出印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同时更重要的是“印象派”这个名字便从这幅画得来。

但是印象派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增强,画家也开始越来越尊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希望表现自己眼前真真切切的世界和内心真实的感情。而且这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吸收了自然科学对色彩的研究,人们渐渐发现,物体的色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一座教堂是灰色的,但是它在朝阳的照射下就变成了金色,当夜幕降临它又变成了黑色。所以环境和光的变化,物体的颜色是随之发生变化的。印象派画家就是抓住这瞬息万变,转瞬即逝的光与色的印象,然后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眼前的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莫奈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价值和美好所在。他专注于每一个细微的光彩的变化,它的画面以一种超乎想象的灵动性散发着色彩的生命力。在他的画中,那些色块似乎在人们的眼前不停的跳跃,融合,使观众不知不觉中被带动被感染。《日出印象》便给人这种感觉,我们似乎站在海港不远处一个公寓的窗边,眼前旭日正在冉冉上升,驱走清凉的雾气,带给我们新的一天。

红日冉冉上升,阳光由柔而强,大地迎来光明,一个个连续的变化的瞬间组成了动态的画面,由他们构思自己的图画,让他们表现自己风格。而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捕捉动态大自然的一瞬间,把它定格,将它画出。

不再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闭门造车,不再重现虚构的传说故事,他们带着折叠式手提画架,背着木制颜料盒,搭起遮棚,要着干粮,到野外去写生作画,把亲眼看到的搬到画布上,把实际发生的记录在作品中,把室内绘画变成户外艺术。

莫奈选择他观察日出的地点,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不是山峦起伏的高原,而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勒阿弗尔港口。他熟悉这里的海岸景色,他脊恋这里的水上生活,他甚至敏感这里的气候变化,所以这幅风景画充满了生活气息,人文的踪影。水光相应,烟波渺渺。几叶扁舟画龙点睛,给画带来了生气,船上的人若隐若现,给画赋予了灵魂。

绘画不是摄影。照片是原封不动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个细节,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绝对真实,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画,却能做到高于生活,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经过观众自己视觉的参与,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灵活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我们常常喜欢传统的经典的绘画,喜欢那匀和的色彩细腻的笔法,喜欢那维妙维肖,细致入微的表现。其实这往往是把绘画和摄影的功能混为一谈。而印象派,是对传统手法的反叛,小笔触,色彩分割的画法,近乱而远和,近粗而远匀,这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此后,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风起云涌,争奇斗艳,画家越来越注重于绘画的形式,而忽略甚至脱离它的情节内容。一直到了现代的抽象派,绘画成了纯粹的色彩组合,而其内容已经无从可知了。

这一切都起源于莫奈,他不愧为印象派之父,首先把自然的真实性降低于色彩表现形式之下,把理想化的主题排斥在绘画目的之外,他为着运用色彩去作画。从此艺术不再是描绘对象的附庸,而有着独立的品格和自主的权利。

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象莫奈那样自觉地运用这样的原理,针对同一主题,专门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和不同天气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这类作品被称之“连作”。他会在同一地点支上几幅画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画架上作画,周而复始,来捕捉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色彩。

由此我们来看19世纪的的法国,在“浪漫”以前,其实有很长一段时期的固板和黑暗。那时,法国画坛由官方学院派主宰,画等级森严。年轻人想走艺术之路,路漫漫、荆棘重重:首先要进美术学院听课,画《圣经》故事或以希腊罗马历史题材的学院画参加比赛,获奖者到意大利进修,然后作品在沙龙展出,被美术学院聘用,最后进法兰西美术学院,才得以修成正果。

于是就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的墨守成规和独断专行,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上的自由。他们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当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光学和色彩学的很多研究成果问世。追求创新的画家们深受这些成果的影响和启发,把它们直接运用到艺术法则上,如: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的色彩都是七种原色组合而成的太阳光的照射的结果。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下,物象受不同的光的支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世界。

因此,印象派和古典写实派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它把表现“光”和“色彩”的综合效果成为画家绘画的首要任务,而具体的物象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其本身的意义成為次要。所以我们在印象派的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和空气感的色块组合,大笔大笔的色块组成画面,展示色彩斑斓的与过去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其次,由于阳光、空气等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捕捉“光”和“色彩”带来的瞬间“印象”,便成了画家的另一任务。于是他们把画架搬到室外,面对自然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画家们把户外写生发展到最高度,展示出大自然不寻常的丰富灿烂的景象。再者,在构图上,印象派发展也可以说是夸大了古典主义的绘画的透视原则。対透视造成的物体大小形变加以强调,造成一种别致的“第一印象”的效果。另外,在造型上,印象派舍弃物体的边缘轮廓线,代之以较为含蓄的色彩过渡或强烈的色彩变换。也就是说是翻转了造型和色彩的关系,让造型服从于色彩,产生一种光影的朦胧。

所以说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义”三剑客。此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开始了。

艺术鉴赏论文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艺术鉴赏论文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纸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5.刀法要”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千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

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刀法的运用。

下面具体谈一下这两种刀法的运用。

剪纸成品“锯齿”是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由于纸和刀的切割移动而自然产生的,它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比,结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现它的质感、量感、结构等。

刻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它的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树的叶子和茎的针刺、毛绒。

刻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鬃毛,圆实半弧形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禽鸟、鱼虫的羽毛和鳞。

刻人物时,用跳动的锯齿纹可以表现活动的眉毛,胡子,头发,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可以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月牙儿”也是剪刻时自然产生的各种弧形装饰,它以阴刻为主,主要表现人物的衣纹,或破坏大块黑的面积,根据个同物象的特征,形状,可长可短,可宽可窄,可曲可直,能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得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

从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剪纸技法中的锯齿和月牙儿的萌芽出现,经过于百年的历史演变,一直延续,巳成为一种装饰图案的规律被人们所喜爱和运用。

民间剪纸的刀法形式除“锯齿”和“月牙儿”之外,还有诸如花朵、涡纹、云纹和水纹等。

剪纸艺术的种类:

由于各人的观点合乎依据不同,剪纸的分类也不同。例如有人认为用刀刻出来的不叫剪纸,而应该称为刻纸;但是有人却认为追本溯源,古代的剪纸也是剪镂刀刻的,何况剪也有“绞刀”之别称,为何刀刻就不能称为剪纸呢?事实上,剪镂刀刻的痕迹确有差异,其应用的技法也有难易之分,因此,世人认为刀剪并用的作品可统称为剪纸,而纯刀刻的作品仍可称为剪纸,于是剪纸分类上就有剪纸、刻纸之分了。

以纹样分类。

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等七类。

以用途分类。

有人认为剪纸的分类应以用途为据,由此可分为:

(1)装饰类:贴于它物之上以供欣赏或增加它物之美的剪纸,如窗花。

(2)俗信类:用于祭祀、祈福、怯灾、怯邪、驱毒的剪纸,如门神。

(3)稿模类:用于版模、印染的剪纸,如绣稿。

(4)设计类:能增加它物之美,或能宣扬它物的剪纸,如电影或电视的片头。

另外也有人认为剪纸应分为三类:

(1)凡是用单色纸剪做的窗花、彩稿(花样子),称为剪纸。

(2)凡是用彩色纸剪做、经粘贴而成的作品,应称为剪贴。

(3)凡是剪后再填色的作品应称为剪画。此种说法未免含混笼统、似是而非,不仅类同窗花的繁多作品未列入,而且剪画一词释义尚多,不宜据于列类,何况剪而染色的作品将如何归类,实待商榷。

剪纸成品以用纸及制作分类。

还有以用纸及制作分类的,多用于教学之用。它将剪纸分为二类七种:

第一类: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色纸来剪做的。又细分为:

(1)折剪类,即将纸折叠后剪,放开后可得一种图案或字型。

(2)迭剪类,即将数张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后再依稿剪之,一次可得数张作品。

第二类: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5)填色类,即先用黑色纸或深色纸剪出主版,裱贴在白纸上,再依稿填涂各种颜色;或用白纸剪成主题形象,裱贴后再填染所需颜色;也有先填色而后剪做的。

(6)磁性剪纸,磁性剪纸在工艺上有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之分,手工剪纸又有剪和刻之分。

至于兼用两类方法制作的剪纸,应择其主要的方法归其类别。

美术鉴赏论文

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繁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生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创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与“艺术家”兴而艺术始衰矣!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也皆得为艺术家。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这段话讲的非常深刻,艺术应该是属于全民的。而现今艺术的创造却被集中在艺术家身上,这并不利于大学生们艺术素质和审美观的提高。普通高校加强美育,主旨是在“育人”,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由此可知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更应该实现美术鉴赏课程在大学里的普及。这里的普及不能单单只是书本、字面上的普及,而是真正让大学生实现在精神上的普及,真正的了解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能真正的看透一些问题。那么以下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表现在以美引善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就是就是表现在以美启真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再次表现为以美怡情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大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所以我们就要更加强调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必要性。主要是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关于美、审美、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就是要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艺术鉴赏论文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德胜.美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9l。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美术鉴赏论文

姓名:学号:指导老师:

写作时间:2013年6月6。

摘要:中国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字:国画。

山水画。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虽然不能说是精通,但是至少还是懂得了一些。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这篇论文我就围绕“中国画”谈谈我的认识。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历史悠久,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以山水画为例,我们来了解下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山水画萌芽于晋朝,顾凯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水画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我觉得人对人自己认识太深才觉得每幅画人的言态表现得不尽人意,山水可夸大其气势表达出其意境即可,狗马只须表达出其形而已从顾凯之仅有的山水画《洛神赋图》中可以窥见当时山水画初期形态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所记载的样子,传本〈洛神赋图〉中的山水部分,确实如其所言“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正如前边所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山石仅以“高古游丝”线条勾勒,而没有皴法,但我认为,水法和云法的表现是极为纯熟的,水云的流态动势相当完美,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

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山水画初期的这种形态是不足为奇的,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时期的山水画作品而且见于史料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六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真正起点,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却导致了美学上的最灿烂,我认为这应该归功于当时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书画的隐士,且当时类似于陶哦渊明,谢灵运的隐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更促进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谢灵运《山居赋》中所记载的始宁山就是典型的例证,他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写实的审美之路,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山水画在六朝时期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的发展。汗以前的艺术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现他们都依靠绘画的手艺谋生,绘画是功利的,必须围绕服务对象的要求进行创作,但也不同程度促进山水画的发展。

说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十分强调作者的主观因素,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者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画家应当“以情入画”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画上题一首诗或多一个红戳更能增加山水画的内在精神和蕴涵,在对客体世界有一个多侧面深层次认识的基础上凭借心灵感受概括勾画出山水形象,者便是“迁想妙得”许多优秀的山水作品所显露出来的气质和高雅的格调,并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饱满的创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学修养。因此山水画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

欣赏中国山水画我觉得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知会的宝贵结晶,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体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即简练,恬静,含蓄和韵律等。

其实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与其它的道家,佛家,儒家有关,佛家的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影响也是值得讨论的,它没有连续性和次序性,认定在精神上能够出现自发性的领悟,这种领悟实际上是对人世解忧的解脱和心理障碍的排除,而这些又恰恰是中国山水画家们孜孜以求的。

佛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以道德价值来评价山水,但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审美追求,客观上已超出了道德的范畴,其中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感情含蓄,气息平和的总体风格。

儒佛道的自然观影响于山水画共同点有三个:一是取法自然,用于自然的统一,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三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中国山水画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与中国古典哲学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绘画不能没有哲学思考,没有哲学思考的绘画是没有灵魂的绘画。

作山水画须先胸有丘壑。“意在笔先”是中国画构图的特点,落笔后应意到笔随。我们不能忽视道家这里的深远影响,传统中国画家长期艺术实践中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画在落笔时就应考虑各种阴阳关系,加以对比此和谐的处理,如方圆,横直,点线,刚柔,浓淡,冷暖,轻重,虚实等等。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正所谓山水之静动,顽与灵,均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阴阳节奏关系,作为山水画家如果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关系,笔下可如神助。

接下来,再谈谈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吧。

一、形与象通,意与形合。形与象通,意与形合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要求。形,指外形、轮廓,是中国画传神达意的主要要素。象,指自然客观存在的万物形象或作画者在绘画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即作画者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是概括化、艺术化的形。形、轮廓是中国画造型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师法自然中的形,经过作画者思想的提炼和加工,创造“似与不似”之艺术的“形象”,形与象;意,指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作画者的构思设想和创作意图。它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作画者主观的意,即绘画的立意(2)、画面形象所体现的意。(3)、绘画对象的意。作画者的立意是主观的,绘画对象的意是客观的,画面形象的意是作画者师法自然,熔铸丹青,抒写胸臆的艺术结晶,这种意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的,遗物象而取意取神,但舍形不能求意。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美是为了表现“神似”,这“神”是一种意,即作画者对物象本质的认识、审美的感受。

二、境与性会,因心造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是自我与自然自然的高度融合。境,是画面中有情趣的自然景象。性,是作画者的性情、兴趣喜好、习性。境与性会是指画境要与作画者的性情合一,达到情境交融的地步,意即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作画者的性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兴会神交;因心造境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三、心师造化。心师造化是中国画创作的生活源泉,指作画者用心灵去师法和感悟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风采,获得艺术素材,并依自己的审美判断,进行分析研究,在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熔炉中加工改造。心师造化是以自然为师,通过“目识心记”或是写生自然物象,概括提炼物象的基本特征,按一定的构图规律重新组合物象,创造一种有意味的意境。心师造化的艺术特点是中国画创作必须要遵循的准则。

四、以诗入画。以诗入画是中国画意境的追求,自唐代王维在画中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后,北宋的苏轼极力的推崇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认为王维创造了一种他人所不能及的意境。同时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北宋·苏轼)”的艺术观点。宋代画院还以诗意画作为招画院画师的考题,形成了以诗入画的风气。后世的画家,特别是山水、花鸟画家都自觉地把诗意融入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品评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还以画中是否具有富于诗意的意境,作为评价中国画雅与俗、优与劣的文野之分。画中诗意的创造,含蓄而耐人寻味,其独特韵味是中国画所独有的。

五、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语言是点、线、面的组合。点、线、面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以线为主,点、面为辅,以线造型,以线传情。线作为中国画表现的载体,其特定的表现手段在原始的崖画中就已经有了。它除了作为造型手段之外,它还带有人的主观感情因素,性格化的线条中包含着作画者们的审美情感、学识修养以及对世态的观点和看法。自然之中,没有纯粹的点、线、面,是作画者们经过主观的抽取、概括后融入情思而来的,点、线、面是抽象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组合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美好的画面意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