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能够让教师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步骤更加合理,教学过程更加顺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说板书。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
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新课:
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仪,投影出: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板书作者,课题)。
二、释题:
学生解释:“与……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体的原因。(语言要简洁)。
三、检查预习效果: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1.预习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字句,由其它同学解决)。
2.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放录音,先欣赏课文。
(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知、体会课文的优美写景)。
2.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教师指名回答,同时明确,且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教师进一步提问:文中写水,体现了水什么特点?
(学生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清澈、急猛)。
联系——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1)《小石潭记》是如何写水清的?
(2)《三峡》是如何写水急的?
(每组可以写在题板上,看哪一组写的准确又快)。
4.再分组讨论(仍四人一组):文中又是如何写山的呢?具体都写了什么内容?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或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让一组中的一个代表来回答。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后板书:
树——竞上、争、直指。
泉水:
鸟:
猿:
5.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明确后,教师板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进一步感知课文:
1.(品味语言)。
教师提问: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给学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过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与朱元思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堂要求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1、能正确朗读、背诵、译讲课文。
2、品味山水意境,感受文章语言美、志趣美。
1、背诵课文。
2、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由看富春江的一组图片,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检测预习情况开始。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扫清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诵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三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齐诵。
第四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开火车的译讲的方式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学也有了着落。
第五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语言美和志趣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读课文有何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六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吴均自的《与朱元思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习。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习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五》课堂探究。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课堂检测。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七》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的板书我想这样设计: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分:(美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山奇志趣)。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其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精品,不仅让我们体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时还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新教材入选次文,意在继续学习名家描绘山水景物的名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继续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继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设备的不足,达到快速信息整合。
1、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让学生就图片谈感受,初步审美之后设计如下导语进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早有鉴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阅览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指导。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达成诵读的效果之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监督补充。然后归结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这一设计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3、研读赏析,解决重点。
作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近就加以肯定,重在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声色融合、详略得当、远近互补来写景的。进而解决了教学重点。
4、通过质疑,突破难点。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给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辨疑,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既训练学生对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又需要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挖掘赏析,经过讨论,教师点拨,最终达成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难点。
5、课堂随机问答检测可以是词句释义,也可以是背诵课文。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教师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完成一篇习作。
让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设计一段导游词。
(这样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
总(天下独绝)分{水异(水之清水之急)。
山奇(树之奇山之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其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精品,不仅让我们体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时还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新教材入选次文,意在继续学习名家描绘山水景物的名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继续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继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地位、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了解吴均的作家作品常识,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诵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文中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和骈散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优美的写景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需重点介绍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熟读成诵感受文中优美的意境确立为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确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为教学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以有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诵读教学法、资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师生立体交流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合作,发挥想象,养成自主勾画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设备的不足,达到快速信息整合。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让学生就图片谈感受,初步审美之后设计如下导语进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早有鉴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阅览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指导。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达成诵读的效果之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监督补充。然后归结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这一设计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3、研读赏析,解决重点。
作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近就加以肯定,重在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声色融合、详略得当、远近互补来写景的。进而解决了教学重点。
4、通过质疑,突破难点。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给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辨疑,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既训练学生对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又需要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挖掘赏析,经过讨论,教师点拨,最终达成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难点。
5、课堂随机问答检测可以是词句释义,也可以是背诵课文。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教师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完成一篇习作。
让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设计一段导游词。
(这样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
六、板书设计:
总(天下独绝)分{水异(水之清水之急)。
山奇(树之奇山之势。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本文是一篇美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美资源,如语言美、结构美、景点美和情感美。《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使人读后有悠然神往之感。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是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骈文。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课前对学生所作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文言文语言过于拗口,不同于现代文来得平白。根据以上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定位在吟诵上,力图让学生通过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规范和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是自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过渡实践,力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一定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生活中运用语文。因此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安排吟诵课文、品析美文加上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课文的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因此,我由陶弘景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导入,诱发学生对过去所学的写山水的诗句回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吟诵课文,赏美丽风光。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并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扎实的基础。当然,作为一篇文言文,对个别词句的疏通理解还是有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此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解决。
(三)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我在此环节中,安排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同时有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通过课文美点寻踪,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作者为了把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描绘得生动形象,在遣词用语方面、修辞方法等方面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同时,再次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美之所在,并从中学到一定的品析美文的方法,进而完成课文导语中“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要求。
(四)练笔训练。
语文学习重在学以致用上,《与朱元思书》全文四字句有28个,能分明地表现出动人心弦的语音之美,“旋律”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美在音韵和谐。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在我看来是必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利用以往同等水平学生成功的小小练笔,更为我们现在的学生找到榜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吴均。
异水――清、急。
景{}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向往大自然鄙弃功名。
在我看来,板书设计涵盖课文主要内容、写法等,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我的课堂教学注重教以学生学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不尽如人意,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认真处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上好语文课,对我今后来说都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
文档为doc格式。
。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都为古诗文。在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1、知士标:理解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写景时的虚实结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这不是一般的书信,而是一篇写景小品文。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高雅的志趣和高洁的情怀。
对于有一点文学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再加上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所以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没有多大难度,难度在于理解文中所呈现的作者的高雅志趣和高洁情怀。
1、理解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了解文中写景时的虚实结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本课内容丰富且需要背诵全篇,需2—3个课时才能完成。
第一课时(40分钟)。
第一步:(5—10分钟)。
介绍作者生平简介以及此文的写作背景。
第二步:(10—15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文中词语的读音,句子的停顿。由学生单个练习朗读,纠正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全班起读。
第三步:(10—15分钟)。
对文中作者所用到的骈句的文学常识进行介绍,在学生脑海中以勾勒出一幅“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绝。”的自然美景来,体会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初步进行背诵。
第二课时(40分钟)。
第一步:(10—15分钟)。
对文体的讨论,教师把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进行注释:(一)通假字;(二)一词多义;(三)古今异义。学生结合补充注释和文中注释,可自行对文章进行现代文翻译。
第二步:(10—15分钟)。
经过上面对文章的处理,学生可以了解古人写景的艺术,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那么,在此基础上,就由学生按照脑中勾勒的风景画,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来背诵课文。
第三步:(5—10分钟)。
通过对全文的熟练把握,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对山光水色的描述,给读者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与山水的生活情趣。
(一)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二)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都为古诗文。在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写景时的虚实结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这不是一般的书信,而是一篇写景小品文。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高雅的志趣和高洁的情怀。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有一点文学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再加上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所以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没有多大难度,难度在于理解文中所呈现的作者的高雅志趣和高洁情怀。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五、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写景时的.虚实结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写作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且需要背诵全篇,需23个课时才能完成。
第一课时(40分钟)。
第一步:(510分钟)。
介绍作者生平简介以及此文的写作背景。
第二步:(1015分钟)。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文中词语的读音,句子的停顿。由学生单个练习朗读,纠正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全班起读。
第三步:(1015分钟)。
对文中作者所用到的骈句的文学常识进行介绍,在学生脑海中以勾勒出一幅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美景来,体会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初步进行背诵。
第二课时(40分钟)。
第一步:(1015分钟)。
对文体的讨论,教师把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进行注释:(一)通假字;(二)一词多义;(三)古今异义。学生结合补充注释和文中注释,可自行对文章进行现代文翻译。
第二步:(1015分钟)。
经过上面对文章的处理,学生可以了解古人写景的艺术,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那么,在此基础上,就由学生按照脑中勾勒的风景画,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来背诵课文。
第三步:(510分钟)。
通过对全文的熟练把握,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对山光水色的描述,给读者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与山水的生活情趣。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一)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二)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水异意境。
总(天下绝)。
分:(美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山奇志趣)。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说板书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说板书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
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说板书。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以(天人对话)为主题展开,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以及新课标有关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目标2。
教学难点是:目标3。
之所以把它定为难点是因为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才能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1、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
2、学法。
针对学情及本课的重难点,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发、讨论法和圈点勾画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我设计的导入语是: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此设计的目的是: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所以上课前先让学生把目标写在黑板上,上课时老师对目标进行解读。
《三》检查预习。
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能加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情况,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课前预习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说,然后老师对重点常识再进行强调。
其次是字词。老师题写,学生在下面默写,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对自己出错的字词,在练习本上再规范的写上两遍。
第三,朗读课文。先指名朗读,让生作出评价,然后老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四》讨论课下翻译课文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1、先是同位一对一讨论,再小组讨论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有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3、组内再次讨论写在黑板上的问题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适时点拨引导5、小组推荐代表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不恰当的地方准备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谛。
1、课堂探究(1)理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古今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行为出发点,所以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组内分享他们的自学成果,最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文言词汇,解决了教学重点。
2、课堂探究(2)品读课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先让学生在朗读中圈点勾画;2、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3、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整理;4、生做点评,老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重点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的翻译。
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对照答案自己评分,出错较多的问题,老师讲解。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文章写法、学后感受等方面来总结。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本节课的板书我想这样设计:
水异意境。
总(天下独绝)分美热爱自然厌恶官场。
山奇志趣。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0xx年6月6日。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3篇课文。它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板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tiaojushuxin/37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