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读庄子心得感悟(优质16篇)

读庄子心得感悟(优质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读《庄子》心得感悟_读庄子文章的感想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著。我觉得庄子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要老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耀也是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也应是和谐的。

所谓的“坚白论”,山人以为,讨论的两派其实已经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了:一个论述某物有何种属性〖即白与坚〗,另一派则是论某特性〖即白与坚〗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实,综观中国的哲学,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非常现实。对于那种“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等之类扯不清道不白的问题采用回避的态度。对于大自然则采用接受它、并与之相容的态度。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认为是受西方影响而来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就是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等等则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说法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与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以为,儒家侧重与社会及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而墨家则重客体与其自然属性;反观庄子,则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采用的较少一点。而过多地将儒家、老子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和谐的共存,无主次之别。这也是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级之分,要有对自我的克制(这一点又与“无我”相近)。

自然了,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庄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而被当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时,庄子的思想又作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没有收到异常的压制。而法家因为是强调客体、鄙弃主要因人的主观而形成的社会体系、结构,从而无生存之地。

庄子心得感悟笔录

在《庄子齐物论》里面有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有一个人养了很多猴子,由于种.种原因喂猴子的粮食不够用了,于是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栗子,晚上给你们四升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大怒。于是那个人又说:“那我早上给你们四升栗子,晚上给你们三升栗子总行了吧。”猴子们心满意足的答应了。名实未亏,而喜怒为之用,亦因是也。

作为人类听到这个故事自然会嘲笑猴子们的愚蠢,但这个故事所说的自然绝非如此。我猜,庄子是想从中引述出人与自然,乃至万事万物的统一性。且听我娓娓道来。

让我们再将视野放的更加高远一些,美丽与丑陋,智慧与愚昧,对于“道”来说都是相通与一体的。万事万物此消彼长,有所分解,就会有所产生,有所生成,也会有所毁灭,有所失的同时也必然会伴随有所得,反之亦是如此。从这样高远的角度看待问题自然会发现,所有的荣辱得失,喜怒哀乐惧都不值一提,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道”的表达罢了。

写到这里我猛然发现:这不正是《心经》里的“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口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吗?哈哈,果然英雄所见略同。庄子的观点居然和佛教经文有相似之处,真有意思。

读《庄子》心得感悟_读庄子文章的感想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消息:韩国联合通讯报道,韩国钟路学院对全国18所高校20__年至20__年考试论文的考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在这些大学的高考论文题中出现过9次。其中高丽大学和庆熙大学先后两次在考试题目中引用《庄子》名言。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家长,我觉得都应该去读读这本书。于是在假期翻阅了此书,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谈一下自己一点肤浅的感悟。

《庄子》流传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我们都知道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庄子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意思就是水什么时候能够照到天地万物呢?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就是水是安静的时候。正如人们常说的“天地之鉴之,万物之镜也。”这样的心对于世间的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安安静静,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见而已。这就是庄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锤炼,我也很认同。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马蹄》,正是此观点的诠释,这篇文章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纥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就是说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飞奔,马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驰骋,蹦蹦跳跳,欢欢畅畅,这就是马的本性。但是伯乐出现了。伯乐说:“我善治马。”他是怎样对待马的呢?书上说他要修剪马的鬃毛,对马蹄子要烧治,要削刻,要烙印,给这些马勒上马嚼子,捆上脚绊子,关进马槽里栓住。等伯乐做完这些的时候,他的马十有二三已经死了。但这些还没有完,伯乐还要训练马。他要让这些马饿着,渴着,奔跑,驰骋,编队整齐,步伐一致,前面有马嚼子勒着,后面要有鞭子赶着,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

其实,庄子的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伯乐虽然是一个善于发现骏马,训练骏马的优秀人才,但是庄子认为,伯乐恰恰是伐害马天性的最大杀手。在庄子看来所有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实际上都违反了自然的本性之意,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庄子说:“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就是说我所说的耳聪,不是说他能听到世间所有的声音,而是他自己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我所说的目明,不是说他能够看见世间所有的事物,而是能够看见自己。庄子认为,只要保持内心的恬淡清净,以淡漠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你就可以保持一颗健康的,恒久的心。其实,对人,对马,对植物,甚至对自己,我们都应该以一种静观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我们可能都听过三个小金人的故事吧?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故事是说有个国王得到了三个进贡来的小金人,这三个小金人形态一模一样,重量也是分毫不差。国王就问:“那这三个小金人哪个更好更贵重呢?”众臣是鸦雀无声,后来有一个睿智的大臣拿来一根草,把草从第一个小金人的左耳插进去,结果从右耳出来了;第二个小金人是,草从左耳朵进去,却从嘴里出来了;第三个小金人,草也是从左耳朵插进去,结果掉到肚子里,不出来了。这个国王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第三个小金人最贵重!”

其实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过于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听到的言辞、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形,根本就没有经过大脑。第二种是进了耳朵,从嘴里出来了,听见什么道听途说的消息,信与不信都去传播。而第三种人,从耳朵进去,落到肚子里,再不说话了,这是一个沉默的人,但他是一个有辨别的人。他能够了解自己的愿望,对很多东西不热衷,不逢迎,而以一种沉默的姿态让自己“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会的雕琢,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路。

读《庄子》心得感悟_读庄子文章的感想

今日偶得《庄子》一书,静而读之。渐知庄子概况。虽在上学时亦对庄子其人略有懵知,然知之不详。近读《庄子》一书方有更深的了解。庄子名庄周,其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据记载庄周住在贫民区、生活较为贫苦,靠打草鞋维持生计。有一次曾向监河侯借米,甚至穿补丁的衣服去见魏王。自称生不逢时,贫困交加。其为人虽重金聘相而不就。却与当时名家惠施等人来往,共讨学术上的问题。

《庄子》又叫《南华经》,它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一般认为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集。现存共三十三篇。分成内、外、杂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据学者研究内篇七篇基本思想较为统一,相互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可视为庄周本人的作品。外、杂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文字风格皆不尽统一,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视为庄周后学的作品。但总的概括来看,内、外、杂篇之间也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根据历史记载《庄子》一书,在先秦便有流传。不少名人学者都读过其书。并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如:荀子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评价“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实,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儿不知人”。书于秦朝初年的《吕氏春秋》中也引过庄子的一段话。其中写到“庄子曰:以瓦注者巧,以锔注者战,以黄金注者殙。其辞一也,而所有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拙。”这段话虽与该书文字略有差别,但文意一致。在史记中、在汉书中,都有引用或对《庄子》一书的评价。可是《庄子》一书应该是在当时的知识者中间可以读到的。

在《庄子》成书以后历代学者对其有很多的研究。如晋朝武帝时司马彪较早地注释了《庄子》,唐人陆德的《经典释文·序录》。目前所通行的本子是晋太傅主薄郭象的注释。共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一子在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因此时期道家思想很盛行,而《庄子》一书被列为“三玄”之道。很多著名玄学思想家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都是庄子思想的爱好者。所谓“三玄”是指《庄子》、《老子》、《周易》。

《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道为本。(2)安命无为。(3)逍遥而游。(4)万物一体。(5)体道求真。以道为本是《庄子》一书的基本观点。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根,这一点在书中处处透露。在《知北游》篇明确指出:“昏然若之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蓄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所谓“本根”,不仅是指产生万物的根源,而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而“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本根,具有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和无目的性的特点。而且还是人的最高认识。安命无为的思想乃因成书的时代处于战国时期。连年的战争,人死生无常,心神不宁。更体现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渴求,和人们心底深处对生活于安静、乐观、悠闲的向往。逍遥而游是该书所倡导安命无为的思想,走向极处便是无目的、无追求的境界。即逍遥而游的境界,在书中更有明确的篇章具体描写。如:《逍遥游》、《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几篇先后讨论了逍遥而游的问题。万物一体是读书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较为独特。其中不仅体现了自然主义的精神,而且具有一系列深刻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的论断。体道求真书读书以道是生天生地的世界根本,又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最高真理,人处在必然性即命运支配的社会之中,只有安命无为,才能求得真正的生活方式,而只要实现心灵的逍遥而游,便可以达到无情无心的境界,实现与万物为一,与道为一,与天地合一。从认识意义上说,这个逍遥而游的过程,也就是体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过程,就是由凡人走向真人的过程。体道求真即体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走向真知与真际,是实现逍遥自适,安闲自由的必由之路。

该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其中所含的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是丰富而巨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对现时代仍有其意义和影响,该书中所讲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与现代环保主张有一些相同之处。都有顺应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的观点。所倡导的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观念加强了。同时减少了生活中精神享受的成分。各种危机、精神的烦闷不断出现。而无为的生活观念却能给现代人们带来一些启示,这也是现代许多社会现象。心理学家都把拯救现代人的灵魂作为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总而言之,通过对《庄子》一书的阅读,使我对庄子有了更深的理解。此书所包含的丰富思想理论,非一时所能理解、明知,纵读千遍亦时有收获。同时亦感慨古人思想之深奥。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辈之人更应加强国学的学习,发扬国学,弘扬国萃。为国学的发展增一分光、添一片瓦。

庄子名利篇心得体会及感悟

庄周(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所提出的思想深受后来的学者所推崇,并且对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名利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这篇文章探讨了名誉、地位和财富等社会的价值观念,对于当前人们认识现代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将有很大裨益。

第一段:对名利观的理解。

在名利篇中,庄子将名与利分别解释为认可和利益。他认为,当人们获得了名誉或财富,将比其他人更有权力、更受尊重,也将获得更多的好处和便利。然而,庄子却认为,这种权力、尊重和好处并不能保证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因为这些好处都是外在的,而不是人的内在需要。

庄子认为,名和利都是虚幻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获得了名和利,这个人也不可能永远享受这种功劳,这也不可能是人们追求的幸福感。他认为,真正的幸福感是在内心的安定中产生出来的。这样的幸福感是不会受到外在因素限制和影响的,只有这样的幸福感才是可持续和真正的。因此,庄子认为,名与利并不足以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而是贫穷、平和和清静等品质。

第三段:名利的诱惑。

尽管庄子认为名与利并不重要,但现代社会中,名与利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核心。因此,在名利篇中,庄子警告人们不要被权利与财富的迷惑所蒙蔽。名与利的诱惑往往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迷失自己。而这个过程中,人们有可能会失去自由和自主性,也会影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第四段:追求幸福。

对于庄子而言,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来自于一个人自身的内在状态。他认为,追求自然、自由和简单的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实现平静和满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自在地享受生命,不受外在因素和约束的影响,从而使人们能够实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段:结论与感悟。

综上所述,庄子在名利篇中强调人们追求内在世界的美好,而名与利则是束缚和拘禁人们的外在世界。人们追求的真正的幸福源于自由和自主,源于生活的简单和自然。虽然现代社会中名与利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需要掌握如何平衡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的需求,以实现自己真实的幸福和价值。我认为,庄子这种关注人类内在精神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探寻、实践和推广的。

读《庄子》心得感悟_读庄子文章的感想

《庄子》一书的大名如雷贯耳,我早有耳闻,可惜我买来之后却将其束之高阁,直到近日才有空拜读。而在读完整本书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开篇的两章——《逍遥游》和《齐物论》了。鄙人认为,这两篇才是庄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我的感想主要针对这两篇内容。

先说说《逍遥游》吧。开篇那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虽早在高中就已背熟,但却不知他通过描写大与小的区别,以卮言为曼衍,道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种看似无理细看却惊为天人的语句。是呵,所谓的声名,所谓功绩,不过是你们世俗人所认为的,而圣人、神人根本就不在乎这种世俗的看法。庄子也正是借这一点,表达了自己不愿被世俗拘束,超脱于物外的逍遥。而其后所说的山之神人不食五谷、以五石之瓠浮游于江湖、以及树之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均体现了这一观点。读完之后不仅感叹,庄子果非俗人也!

然而庄子的无为避世并不是因为他的无能。恰恰相反,在《人间世》篇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通世故、练达人情的庄子。而他正是悟到人世间这些迂曲、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才臆想出了一种”逍遥“世外的消极思想。

而在《齐物论》中,庄子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异于常人的世界。从一开始提出的“吾丧我”的境界,到后面天籁、地籁、人籁的描述,都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后,著名的”庄周梦蝶“更是体现这种物我的合一,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恕我才疏学浅,无法从其窥得更深的意义了。

虽然庄子的看法受到时代的限制,但其飘然洒脱,逍遥自得的生活态度确实在哲学上达到了一种令人仰视的高度。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消息:韩国联合通讯报道,韩国钟路学院对全国18所高校20xx年至20xx年考试论文的考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中国古代名著《庄子》,在这些大学的高考论文题中出现过9次。其中高丽大学和庆熙大学先后两次在考试题目中引用《庄子》名言。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作为一名教师,一位家长,我觉得都应该去读读这本书。于是在假期翻阅了此书,感到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本书介绍给大家,谈一下自己一点肤浅的感悟。

《庄子》流传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内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我们都知道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庄子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意思就是水什么时候能够照到天地万物呢?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就是水是安静的时候。正如人们常说的“天地之鉴之,万物之镜也。”这样的心对于世间的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安安静静,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见而已。这就是庄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锤炼,我也很认同。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马蹄》,正是此观点的诠释,这篇文章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纥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就是说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飞奔,马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驰骋,蹦蹦跳跳,欢欢畅畅,这就是马的本性。但是伯乐出现了。伯乐说:“我善治马。”他是怎样对待马的呢?书上说他要修剪马的鬃毛,对马蹄子要烧治,要削刻,要烙印,给这些马勒上马嚼子,捆上脚绊子,关进马槽里栓住。等伯乐做完这些的时候,他的马十有二三已经死了。但这些还没有完,伯乐还要训练马。他要让这些马饿着,渴着,奔跑,驰骋,编队整齐,步伐一致,前面有马嚼子勒着,后面要有鞭子赶着,到这个时候,马已经死伤过半了。

其实,庄子的这篇文章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伯乐虽然是一个善于发现骏马,训练骏马的优秀人才,但是庄子认为,伯乐恰恰是伐害马天性的最大杀手。在庄子看来所有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实际上都违反了自然的本性之意,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庄子说:“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就是说我所说的耳聪,不是说他能听到世间所有的声音,而是他自己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我所说的目明,不是说他能够看见世间所有的事物,而是能够看见自己。庄子认为,只要保持内心的恬淡清净,以淡漠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你就可以保持一颗健康的,恒久的心。其实,对人,对马,对植物,甚至对自己,我们都应该以一种静观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我们可能都听过三个小金人的故事吧?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故事是说有个国王得到了三个进贡来的小金人,这三个小金人形态一模一样,重量也是分毫不差。国王就问:“那这三个小金人哪个更好更贵重呢?”众臣是鸦雀无声,后来有一个睿智的大臣拿来一根草,把草从第一个小金人的左耳插进去,结果从右耳出来了;第二个小金人是,草从左耳朵进去,却从嘴里出来了;第三个小金人,草也是从左耳朵插进去,结果掉到肚子里,不出来了。这个国王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第三个小金人最贵重!”

其实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过于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听到的言辞、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形,根本就没有经过大脑。第二种是进了耳朵,从嘴里出来了,听见什么道听途说的消息,信与不信都去传播。而第三种人,从耳朵进去,落到肚子里,再不说话了,这是一个沉默的人,但他是一个有辨别的人。他能够了解自己的愿望,对很多东西不热衷,不逢迎,而以一种沉默的姿态让自己“游心于淡,合气于漠。”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会的雕琢,不违逆内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愿望,真真实实地走自己的人生路。

庄子名利篇心得体会及感悟

作为一篇古代哲学文献,庄子的《名利篇》在思想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人生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而就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而言,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无尽的名利所包围,我们似乎无法避免被名利所驱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庄子的《名利篇》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从中寻找到更好的人生路径,为自己和现代社会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第二段:名利的定义及对人生的影响。

名利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东西之一,但它对于人生的影响却是经常被忽视的。名利可以使自己获得荣誉、财富和地位等社会上的虚荣物品,但也会让人们追逐这些虚荣物品感到疲倦、迷茫,甚至是心力交瘁。此外,追求名利会让我们失去原有的思考能力,跟随他人的脚步,迷失自己。因此,在思考名利时,我们应当慎重考虑:名利的价值有限,而人生的价值却是无法替代的。

第三段:名利的界定。

在《名利篇》中,庄子通过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名利的立场。他将名利界定为“鼓乐停,人静为安”的状态,而非那种混乱、纷扰、目不暇接的模样。简言之就是名利的追求应当以平和、淡泊的态度为之。若是以一颗贪婪的心态,不顾自己的自尊和尊严,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那么却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

第四段:捍卫人生的尊严。

对于庄子而言,只有坚守人的尊严才是追求名利的合适方式。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自我尊严、立场、信念,才能应对名利带来的种种困扰。庄子认为,解决名利带来的困扰的方式就是让“君子(即有道德的人)”去追求名利。因为只有在有道德的成就下,才能使名利的追求具有意义,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段:总结。

在《名利篇》中,庄子强调了淡泊名利的重要性,他认为,追求名利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并不能简单地以名利为根据,而应该在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寻找自我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不仅应该追求它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更应该慎重考虑它对于我们的人生价值的提升,才能真正对我们的人生贡献有益的意义。

庄子心得体会感悟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通过研读庄子的著作,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和感悟。庄子的思想深入人心,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并启发了我的行为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庄子强调“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以达到安宁与和谐。当我仔细品味这一思想时,我发现人类往往追求太多,却对内心的需求视而不见。经济发展虽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加剧了人们的贪欲和不满。然而,庄子提醒我们要学会内心的宁静,顺应自然的变化。只有学会感受内心的平静与从容,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其次,庄子通过“逍遥游”一词,告诫人们要超越世俗的束缚,放下心中的烦恼与苦闷。世间种种琐事和纷争不仅消耗人的精力,也使人的思想陷入迷失。与其被世俗所困扰,不如放下烦恼,去追求自己内心的快乐。真正的逍遥游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内心自由自在地生活。读庄子的作品,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于追求名利,耗费过多的精力在世俗的成功上。我逐渐明白,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在心灵的自由中找到。

庄子的思想还告诉我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这是他的最具特色的理念之一。与其用力去控制和改变外在的事物,不如放下外在的欲望,回归内在的自然。只有在无为而治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个理念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影响。我曾经过于追求完美,不断努力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事物。然而,我开始明白,有时候放弃控制并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收获。只有当人们不再去执着于改变和控制,才能够与自然融合,体验到真正的平静与和谐。

庄子强调“自由”,主张个体应该摆脱社会的桎梏,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他认为,自由并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和外在的成功,而是一种心境和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因为追求物质而失去内心的自由。然而,当我深入体悟庄子的思想时,我开始明白,真正的自由在于能够认识并满足内心的需求,追求心灵的宁静。这种自由是一种内在的状态,超越了物质与社会的束缚。

最后,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并通过与自然的融合实现真正的幸福。当我明白了这一点,我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不再盲目追求物质上的成功,而是注重对内心的培养与满足。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并放弃了尘世间一些繁琐的事物。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我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感受到了庄子所倡导的境界。

总之,庄子的思想对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并塑造了我的行为方式。通过顺应自然、放下烦恼、无为而治、追求自由和与自然融合,我越来越能够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庄子的思想给了我新的人生观,也使我更加珍惜和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读书心得及感悟

他负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虽有些衰老,却并非一派衰败。颌下蓄两三长须,长发作髻,已见稀疏银丝。双目炯炯,依稀见得眉目舒朗,似是远望天边。一身灰黄长衫,清风盈袖,袍子猎猎作响。宛若无拘无束之游龙,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

远方像是有一只极大的鱼儿,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腾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鸟儿,翅膀巨大,好像一挥舞就可使天地异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继续看,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了。老者扯开嘴角笑了笑,眉间的皱纹舒展开来,双目又带上流溢的光彩。他四处翻找,展纸提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逆】。

你是否听过别人对你努力的讥笑?是否也恶毒的如此这般的嘲讽过他人?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广,你是否有资格去做这个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讥讽的决定?

我有,因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胜过他人。我曾经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选择了不被多数人看好的学校,我也曾被人义正言辞的数落过。“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这些话,我都听多了。

后来我知道了鹏。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与学鸠一样的人,他们或叉着腰或双臂交叉环绕在胸前,站在那看着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话,向你投来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无论你怎么办他们也不会改的话,不如就放过吧。就像鹏一样,背负青天,翅下有风,傲然自立,飞入云巅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惊叹。

不入流的始终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终都不入,何必为其心烦意乱。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转】。

我自小就不是个省事的主儿,总好像是不一样。小时候曾试过把上好的饭菜喂给自家的大黄狗,面对母亲的责骂只能低下头悄悄的笑;每当夜色降临,小院里的小孩子们总会乖乖的坐在电视机前——那个发着亮发着光的正方体——等待动画片的准时放映。而我却总是拖出一张凉椅,端端正正的摆在门口的槐树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还喜欢一个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过家乡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们都畏畏缩缩,直唤着要大人抱,而我却一个人自得其乐的快步跑着,看那山山红叶飞。

长大之后,忽的变得些许叛逆。我总是忤逆老师和家人的命令,总是不屑于遵守规矩。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刺猬。只留浑身的刺以面对人们。

后来才明白,许多许多的想法不过都出自爱。

我讨厌聒噪,也讨厌别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遥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亲坐火车一路北上,车厢中的另两个人像是麻雀一般叽叽喳喳,吵得我脑仁发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无理由吵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当一条新政策出来,总有那么些不和谐却又没有道理的声音出现;当某位明星发生了什么事,总有些人喜欢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他。世界在飞速发展,可是人们的思想却不一定飞速发展。不请自来的喧嚣,才是真正的不礼貌。

我不敢说我真的看清了这个世界。毕竟“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头来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觉都会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来云去,看天色苍茫,看我的远方。我们总会天真的以为眼见为实,可有时眼见的还不如耳听的。

我见过外表美丽的女孩,明眸皓齿唇红齿白,打扮十分入时,娇小的身躯挽着男友的手,吐出的却是不堪入耳的脏话,一串一串的话语圈成一团团乌云,围绕在女孩身边,使女孩的光鲜亮丽黯淡了几分。

我见过外表丑陋的老人,身体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树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净的,东一块补丁西一个破洞,却一步一步弯下腰来拾起地上的垃圾,脸上依旧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简单,而世间万物亦然。我不能说我完全地遵守着这个世界的秩序,但我在尽力,也在维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们第一眼所见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谓“眼见不为实,耳听不为虚”。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岂是单单靠这一双眼?我的双眼看到的永远只是她的双眼能够看到的内容,若要撇清浮华虚禄,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独善其身,用心便好。

【结】。

我渴望逍遥,可我也希望人们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遥,使世界逍遥。

昨天我第一次读完了《庄子》这本书。从上学期开始,用课余时间磕磕绊绊的看完了。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庄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为人知。能见者少,见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为人知,难,知其不自知,更难。事实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况别人怎样看他了。

他无所谓语言,言不尽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语言。他不介意写很多字。他不在意。开口也好,不开口也好,传之后世也好,不传也好。因为他没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孔孟要守护仁义,墨翟要守护苦难,惠施要守护言辞,管商韩要守护法度。他没有想守护的东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护。灭亡的是人,不灭亡的是道。

庄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贵族,王族,也有人说漆园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说的庶民,是他的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小人物的自嘲。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只是玩笑。这种庶民感,与道德经对比起来,尤为明显。他像落入凡尘的神仙,虽然是神仙,但终究落在凡尘里。但在哪里又有何分别呢?哪里都是无何有之乡。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认为天下无敌,但让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没有出来拯救。答案我已经渐渐明白了。因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许已经看见了天意,看见了自己的命运。孔丘没有看见,他失败了。谁能保证庄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庄周是庄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样的拯救没有意义,与其折磨自己,不如快乐。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愿意接受爵位吗?只是这爵位是人给的,不是天给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赐,就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经看见了未来,所以不接受。庄周比我们想象的要勇敢。对他而言,放弃拯救,或许比头破血流更为疼痛。他只是无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后说说他的孤独。

惠施和他争辩:“人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庄周利索的把他辩倒了。在惠施看来,是庄周赢了。

然而赢了吗?惠施死去之后,庄周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个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让一个木工帮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来了,鼻子丝毫没有损伤,而这个人也面色不变。后来木工被王召见,让他表演这个技术,木工说:“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对象是这个人,现在他已经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庄周真的没有感情吗?惠子其实并不该问,庄子也不该辩,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庄子也因为快乐而驳倒了他。庄周其实喜欢和他说话,惠子或许不明白。

庄周在惠施的坟前说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他说自己逍遥自在,说自己无所待,他觉得自己是匆匆过客,与造物者为友。但身为人类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时空中留下了痕迹。或许他的内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如同他在妻子的尸体前放歌。但他是永远的放歌着吗?惠子看见之后训斥他:“你难道一点都不难过吗?”他说,她刚刚死的时候,他难过。

只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

再怎么悲伤,哭泣,她也不会回来了。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

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疼痛。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独,继而忘记孤独。

庄子在开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每次读到这段话,脑海里便浮现出灿烂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荣枯,天空的朱雀缓缓向地平线滑落。

他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与孔孟的克己复礼不同,他崇尚浪漫与自由,敢于想象和变通。而他的浪漫主义思维也在《庄子》一书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假使将孔孟喻作钟鼎器乐,那么庄子便似一支不知天上人间的狂想曲,他的人生乐章中饱含了自由的渴望与追寻。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如“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再如“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一字一句,都流露着庄子对超然自由的向往。

假使将孔孟喻作教授文明礼仪的典籍,那么庄子便似一本思想启迪的教材,他的内页中满是人生的哲理与对自然的参悟。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如“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再如“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一扬一顿,都散射着庄子对万物自然的透析。

假使将孔孟喻作载动历史发展的长河,那么庄子便似其间荡漾的木舟,他的船体上斑驳的尽是对生死的淡泊。”如“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如“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再如”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一思一虑,都散发着庄子超然物外的魅力。

庄子,不可不谓是一位集庄严与浪漫为一身的伟大思想家。任千载悄然而逝,他的理论与思想都仍宛若明月高悬,照耀着国人前行。

《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姓庄名周,“子”是尊称。他于公元前396年生于宋国蒙地,逝于前286年,一生著有《养生主》等7篇著作。

《庄子》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一天,庄周在濮水河边钓鱼,两个人劝他做官,可正是因为他喜欢自由自在安详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扰,一辈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否则,或许他也整天与世人一样生活得紧张繁忙,在日常事务中掩埋像他这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了。而庄子最令我折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面对妻子颜玉的死时显得很从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原来,庄子认为颜玉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现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她又安静地回到了大自然。庄周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

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周梦蝶》的故事,有着深刻意蕴,浪漫的情怀,还有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因而备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庄子的文章绮丽瑰美,读来如历幻境,这样的幻境穿插在他做为一个平凡世人的生命中,并使之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哲学宗师。在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土地和汲汲于功力的人群中,他想要寻找一条能够发挥人的自然之性的道路。这既是他坎坷一生的起始,也是他流传万世的缘由。我在想,人生的路上顺境少,逆境多,坎坷的时候要学习庄周,排除杂念,对外界听而不闻,做到心怀虚境。声音只能达到耳朵,而不能达到心里。心境和环境都是美好的,开心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第一次花这么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没错,光是这个星期就看了四十多个小时);。

第一次读到的和历史轨迹有所重合而且能经得起推敲的一本书;。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的一本书;。

第一次让我想好好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本书……。

这本书得来纯属机缘巧合,而一开始打开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并不是光环加身一路开挂,而是过着平平凡凡没事儿还捎带验个尸破个案的田园生活,我觉得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后来火伴陆陆续续的出现让我觉得有了看下去的动力。及至花木兰“读档重来”,带着三十多年的经验和一身怪力的升级作弊系统,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经历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欢又共同患难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来不同了,但历史的基本轨迹并没有改变,而木兰这只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来更好的结局。

花木兰教会了同火认清自己的价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谊;花木兰教会右军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军称为“玄衣木兰“;花木兰勇猛过人而又谦逊有礼,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儿郎的仰慕。王猛将军的细腻维护,阿单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罗大蛮的鲁莽直率,那罗浑的争强好胜,若干人的精贵无赖,陈节的衷心耿耿,狄叶飞的敏感自强……还有郑宗,素和君,赫连明珠,阿单卓,盖吴,拓跋焘,拓跋晃,库莫提……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是因为我觉得不会有那么一个人能担得起木兰这个角色,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隐忍,她的负责如果不能在影视里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那么我宁愿没有那个影视化的花木兰。

本来想写的诙谐一点的,奈何写出来就由不得自己了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满了热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尽管是理想化的历史,但还是希望所有人能在这个理想里过得平安喜乐,有声有色。

庄子的读书心得感悟

阅读《于丹〈庄子〉心得》感触颇多。于丹以她靓丽的知性形象,独特的女性视角,非凡的口才,广博的学问和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征服了中国的老百姓。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有人出来质疑、反驳于丹。于丹坦坦荡荡地说:不是成功学,我不主张用急功近利的角度接近经典。儒也罢,道也罢,不能拿有用没用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庄子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即大家都说你好,你也不要浮躁;大家都说你不好,你也不要沮丧,要理性的对待。”的确,于丹是深谙《庄子》之道。

我以为,《于丹〈庄子〉心得》与《于丹〈论语〉心得》是姐妹篇,一起购买比较阅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论语》和《庄子》,一个是儒家理念,另一个是道家之说。前者是语录体,篇幅短小比较容易理解,后者是散文,结屈聱牙天马行空难读,但在于丹清晰顿挫的解读中,我们有些明白庄子的与众不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在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

聪明的于丹以自己19岁时登泰山,来形象诠释儒与道的不同: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迎着山巅长风,感受“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这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而道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泰山的后山,生机盎然,充满了灵动的深情,心中返响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句话。顿悟少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我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在这里,于丹用诗一般的语言,画卷般的场景,鲜明勾勒出儒家与道家各有千秋的特色。在人生道路上,孔子和庄子缺一不可。为什么呢?孔子的“有所为”,“舍我其谁”,是鼓励我们走向成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人生不是绝对成功,人生往往有众多失意失败的定数。而庄子,就是那个在你失败后安慰你,帮你找到自己的智者。如果说孔子是在你的青年时代引领你走到人生的入口,那么庄子则是冷眼而热心地在人生的末路等着你。所以,有孔子,我们不消极于人世;有庄子,我们不沉溺于人生必有的失败。有孔子而没有庄子,人生太沉重,有庄子而没有孔子,人生太虚浮。对此,于丹有精辟的见解:

“孔子在回答他学生关于死亡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呢,干嘛去想死亡的事呢?在这一点上儒道相通。

孔子给我们揭示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和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庄子跟他的学生说,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这广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我的礼物。这是多么奢侈的葬礼啊!这是多么宏大的气魄啊!”

“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后的超越。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看过《庄子》中的很多故事,会通达他的一套生命哲学……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番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你大致明白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的差别了罢?二者不仅有认知上的不同,说理方式也各异,即《庄子》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而且也诠释了何为“逍遥游”。就是寻找一个让自己心灵放松的精神空间。

于丹坦诚地说:我初看庄子十多岁,看了20多年了。论语也罢,庄子也罢,都要通过一生来慢慢感悟。人的悟性有大有小,用一生来读庄子,你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庄子心得感悟范文

我们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曾经谈论过阅读《庄子》的方式与目的。当时我建议大家不要单纯把《庄子》当作一种知识体系去学习、阅读,更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人生智慧去体验、感悟,读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摘抄一下,这也是我的阅读的方式。

后来我们曾多次遇上过很多问题与分歧。我记得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自己的一个观点:中西哲学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例如西哲会批评中哲语意不清,概念模糊,缺乏逻辑体系;中哲也可以批评西哲过于注重概念游戏,缺乏对德性、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感悟。我们以此差异来对两者进行认识、理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此问题纠缠不放,故意抬杠,那也是有碍交流、进步的。

而《庄子》这本书的问题也在于此,首先它不是一个系统、逻辑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个不需多讲。其次,由于文言解读的差异,人们可以从很多个方面,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方向去解读。另举《道德经》的一个例子,开篇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二个“道”字,到底是“遵循”的意思,还是“说明”的意思,两种解读,两种思想,国学有时候就有这个问题。再次,《庄子》年代久远,我们难以确定,到底它哪些部分是伪造的、被篡改过的;哪些部分才是其真实的,一贯的思想。

这样的问题也是还有很多,不一而足,它们导致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会遇上很多困难。比如说,我们哲学小组在读《庄子》的过程中,遇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庄子常说的、最重要的那个“道”,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能像读西哲一样,运用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的方法来得出答案。就像我们把《论语》里面有关“仁”的表诉全部列出来对比,不能总结出什么是“仁”。而庄子的“道”,同样如此。

于是我们会开始思考,到底那些观点才更接近庄子的思想本身,那些观点明显是假托?我们到底是要去追求庄子思想的本真,还是只追求自己偶有所得便好?面对这些问题,我想每个人读书的立场、目的不一样,人们也应该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认为重要的是:第一,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保持谨慎怀疑的态度,切莫以片面的理解,就以为自己领悟了庄子的精髓。第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心阅读,走进庄子这个虚幻浩瀚的世界,多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过程已经会激发你的思考,你终究会有所收获。

庄子名利篇心得体会及感悟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名利篇是其主要思想之一。这篇文章就是庄子对名利的一种看法和态度,强调名利只是浮云。此篇文章中寓意深刻,引人深思,给人以启示和呼唤。以下我将就庄子名利篇心得体会及感悟作出阐述,借以领悟庄子的思想和哲学。

庄子名利篇讲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地之道,贵一而轻万物。”这句话体现出庄子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名利只是人类的虚妄追求。庄子以天地之道为比喻来说明真正的道是什么。人们渴求名利,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真正的道,是在于精神的修炼和内在的提高。庄子名利篇的真正意义,在于劝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要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内心和精神的提高。

第二段:名利无常,内心修行的重要性。

庄子名利篇中提到,“名实之间,又奚若!”。这个时代,名利似乎成为了我们追求的根本,而名利却常常带来刺激和波动。然而,在追名逐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内心修炼,获得与众不同的状态和平静之心。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名利带来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拥有内心的宁静。

第三段:名利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歇。

庄子名利篇中利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心喻名利的转换性和无止境的追求。利益是人性的本质,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除了这以外的其他的东西都没有,生活的价值就会变得十分单薄。因此,时常反思自己的内心,补充自己的精神,寻求灵魂的充盈,可以使我们在名利的过程中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第四段:名利迷失,思考内心的归宿。

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人的内在往往会被忽略。很多人会由于名利的诱惑而迷失,无法回归自我。庄子名利篇中强调内心的修炼和内心的提高,这样才能避免名利的迷惑、克服世俗的诱惑,重拾灵魂的宁静。

第五段:内心、名利的协调。

庄子名利篇中,庄子认为我们要有一个对于名利和精神修养两者的协调,而达到平衡。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其实不难,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份稳定和幸福的生活,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实现自己梦想的条件。其次,应该时刻保持着强大的内心,让内心成为自己的支点和支持,从而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最后,我们要时刻感恩,感恩自己所得到的,也感恩自己为之努力的那份力量,积极向上,阳光积极地面对生活,坚持自己对于生活的渴求和精神的提高。

庄子名利篇是一篇启示性的哲学文献,得到了无数人的学习和研究。在名利和内心这两个方面,应始终保持平衡和谐,不盲目追求名利,而是以一颗平静的内心来拥抱自己的生命。谁可以用自己的漏斗,衡量这位古代哲学家的智慧和思辩的深度呢?我们需要时刻铭记,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之中,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寻找、寄托。

庄子的读书心得感悟

读完《庄子这一班》,书中的每一则故事趣味盎然,以及倾诉不尽的奇闻妙事。让我了解庄子是一位心无挂爱、洒脱安闲的人。

故事内容中有说到鲁国有一位名叫单豹的人,住溶洞饮泉流,少私寡欲,七十岁了还有婴儿的容色,却不幸遇饿虎,被虎吃掉躯身了;还有一位叫张毅的古人,住在闹市,日子繁忙热络,却遭病毒腐蚀身体内部而过世了。人无法挑选出世,更无法挑选命运,但是不幸仅仅一个进程,只需咱们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从失败或是不如意的事情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人生就是宽广的路途。例如:创造大王爱迪生通过无数次失利才创造照亮漆黑的电灯;他们就像一个不倒翁,推倒了仍是会自己站起来,只需不畏艰难、尽力爬起来的人,最终必定能成功。

咱们日子在实际的社会中,贫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提示人们莫忘照料贫穷的人,多多尽自己的力气,去协助需求捐助的人,才能够到达最高的境地。书中说到海龟有海龟的高兴;井蛙也有它的快活,但是把自己拘谨在狭小的日子空间里,就无法了解国际,看看国际是多么之大、多么广阔呀!

只需咱们踏出胸怀的一大步,多探究这国际,打开胸怀去承受的人、事、物,信任会有更夸姣的未来。

庄子的读书心得感悟

“庄子这一班”这本书让我看了回味一再,书中的寓言故事让人感觉到庄子的无拘无束,对存亡的价值观有不同的观点,真是巨大!

书中有一篇内容说到:“楚威王听闻庄子博古通今,便要求两位大夫戴上千金聘礼,到宋国把庄子请回来担任卿相。两位大夫到了宋国,巧见庄子在河滨树下钓鱼。他俩恭敬地说:咱们大王请您帮他管理楚国。”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边问:“传闻楚国太庙供着神龟,神龟是情愿死了被尊供在堂上呢,仍是情愿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呢?”两位大夫说:“当然情愿活着啦!”庄子一挥手说:“你们走吧,我就愿意拖着尾巴在泥里自在地爬,才不情愿被装在锦盒里供在堂上!”庄子甘愿自由安闲的日子,也不要捆绑在金衣玉食、荣华富贵的日子中。

从这一本书让我领会到了自在的重要,所以咱们更应该爱惜自在的韶光,仔细的过每一天,让自己活出生命的含义,活出日子的精采。

庄子心得感悟范文【】

《庄周梦蝶》的故事,有着深刻意蕴,浪漫的情怀,还有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因而备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庄子的文章绮丽瑰美,读来如历幻境,这样的幻境穿插在他做为一个平凡世人的生命中,并使之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哲学宗师。在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土地和汲汲于功力的人群中,他想要寻找一条能够发挥人的自然之性的道路。这既是他坎坷一生的起始,也是他流传万世的缘由。我在想,人生的路上顺境少,逆境多,坎坷的时候要学习庄周,排除杂念,对外界听而不闻,做到心怀虚境。声音只能达到耳朵,而不能达到心里。心境和环境都是美好的,开心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庄子心得体会感悟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对于人生、自然和道德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庄子心得体会感悟是指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体验。在与庄子的思想接触中,我深感庄子的智慧和深度,也在思考应该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首先,庄子的思想触动了我的灵魂。他主张“道”,即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为功利和欲望所困扰,而庄子通过“道”的概念告诉我们,只有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简单,才能达到真正的满足。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我逐渐感受到庄子的思想带给我内心的宁静和轻松。

其次,庄子的思想启迪了我的人生观。他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观念,认为个体应该顺应天道,按照自然的规律而行,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也不要随波逐流。这个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庄子的思想对话过程中,我开始反思个人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我越来越意识到,成功的定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与名声,而是内心的安宁与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庄子的思想让我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庄子认为个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他主张去除人为的分类与较量,追求真实、自然的人际关系。在忙碌与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庄子的思想引导我对待他人更加友善和善良,帮助我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共性与普遍性。

第四,庄子的思想揭示了身心的统一与独立。他认为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庄子主张人们要保持身心的和谐,尊重身体的需求,让思想自由流动。这一观点让我对身心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庄子的启发下,我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通过锻炼身体、修养心灵来达到身心统一的境界。

最后,庄子的思想提醒我要珍爱生命,把握当下。庄子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起伏和变幻,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冷静。我深以为然。通过阅读并思考庄子的思想,我开始懂得珍惜当下,不为前途担忧,而是努力过好每一天。我明白了生命短暂而宝贵,只有抓住当下,才能真正的活得有意义,活得自在。

总之,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思想的指南和精神的慰藉。通过与庄子的思想的交流和消化,我深感生命的秩序和宇宙的奥秘,也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幸福的源泉。庄子心得体会感悟的主题是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体验。在与庄子的思想接触中,我深感庄子的智慧和深度,也在思考应该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思想的指南和精神的慰藉。通过与庄子的思想的交流和消化,我深感生命的秩序和宇宙的奥秘,也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幸福的源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