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孟子读书心得(专业12篇)

孟子读书心得(专业12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写读书心得的参考,我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孟子》的读书心得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

《孟子》读书心得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的读书心得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时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为:道就在附近却去远处找寻,事情可以简单的办好却去寻找复杂的方法。人人都亲敬亲人、长辈,自然实现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标。)。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在这些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泛滥。

再说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仁义”二字,宽厚、仁慈的对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坏、不拆台,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们的周围能够少多少麻烦事,每个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进不少。

至于好学上进、珍惜名誉,个人认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正因为有了求上进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与道德的动力,所谓“君子恶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会有希望,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忘记自己的操守,看重尊严与荣誉,这才不会虚度年华,也不会见利忘义,不会把誓言当作空气。

实际上,以上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亲与尊长,也就不难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与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广到与身边的所有人和睦相处。再者,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个群体的发展。

回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不难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来阐发这些道德目标。比如开头提到的《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等等国学经典,无不是在以“仁义”为终极目标,无不是把“止于至善”作为标准。这些丰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参考。自然,国学中的许多观念,比如“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类昏话,不再适应今天的环境,理当摒弃;而大多数观念,对今日依然具备指导意义,没有理由置之不理。

废科举、兴西学,对于一个民族的强盛是必要的;但废除科举并不等于废除国学,非功利的学习、实践国学,恰好是弘扬国学的良好契机,也是让国学发挥其教化功能的契机。真心希望国学能再次发扬广大,真心希望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孟子》读书心得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读《孟子》,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子的辩才及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结合。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畅达,气势恢弘。孟子善用譬喻,在《梁惠王上》第三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引出了“五十步笑百步”,通过这一比喻,孟子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乐和爱民的理念,而且让我深刻领教了他论辩的巧妙技巧和高超水平。

《孟子》读书心得

孟子读后感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

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孟子》读书心得

易中天出过一套中华经典故事,包含《论语故事》、《庄子故事》、《孟子故事》、《周易故事》和《禅宗故事》,用慕容引刀的漫画结合简短的小故事,大略地给大家介绍了四部国学经典和禅宗的历史。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孟子故事》的主要内容。

全书分四章。

第一章齐宣王的故事/有爱心才有希望。

1.装病大比拼。

孟子最喜欢开设国王培训班,但要他看得上的才教。孟子到齐国,说明齐宣王在录取分之上,所以齐宣王很高兴。

但不知道为什么齐宣王找人跟孟子说自己病了,所以需要先生上朝去看他。孟子马上回答说他也感冒了不能吹风,所以不能去。

结果第二天孟子出门吊丧,齐宣王就派人来他家慰问还带来了医生,弄得家里人都非常狼狈,学生孟仲子只好应付说:先生昨天病了,今天好了些,已经上朝去,不知道能不能走到。然后他们派人去拦截孟子,孟子进退两难,只好去景丑家里借宿。

景丑不解,孟子就说:

天底下最尊贵的有三样,爵位、年龄、品德。在朝廷看爵位,在乡里看年龄,平治天下就看德行。贵为国君也不能凭爵位来蔑视年龄和道德。所以有作为的国王,必定有他不能随便召唤的臣民,有问题应该登门求教,做不到这一点,就休想成为有用的人。

2.哆嗦的牛。

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着一头祭祀用的牛,牛边走边流泪,浑身哆嗦。于心不忍,便让人换了一只羊去祭祀。

孟子知道这件事后就认为齐宣王有仁爱之心,可以成为国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他认为如果发动侵略战争,横行霸道却想成为世界之王,就等于爬到树上去抓鱼。(缘木求鱼)。

3.流行音乐会。

孟子发现齐宣王喜欢流行音乐,然后就恭喜齐宣王可以成为世界之王。因为欣赏音乐是跟多数人一起,也就是与民同乐,与民同乐也一定会与民同忧。同乐又同忧,就是同心,同心就会同德。

因此孟子说要减轻人民负担,放宽各项政策,关注弱势群体,也就是鳏寡孤独。

4.罢免提案。

孟子认为国王不合格就该下台,人民有权革命。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破坏仁的叫作贼,破坏义的叫作残,贼仁残义的.就叫作独夫。我只听说打倒了独夫殷纣,没听说过什么弑君不弑君的!

第二章梁惠王的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吵一架再上课。

孟子来到魏国,与梁惠王一见面就吵了一架。梁惠王问孟子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孟子说:何必言利,讲讲仁义就好,然后训了梁惠王一通。

孟子认为要行王道,施仁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2.五十步与一百步。

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尽心尽力,灾年都忙个不停,却不比邻国好多少,是为什么?孟子打了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比方表明梁惠王并不比那些家伙好多少。

3.不要学那偷鸡贼。

宋国一位大臣表示愿意接受孟子意见,减轻人民负担,但条件不成熟,只能一步一步来。

知错不改,就跟偷鸡贼没区别。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古人犯了错误,马上就改。今人犯了错误,却不思悔改,宁可一错再错。古代贵族的错误,有如日蚀和月蚀,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旦改正,也像重放光明的太阳和月亮,被众人仰望。

人不是神,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敢于承认并立即改正。承认错误不丢人,反倒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4.见死不救有理。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权第一,政权第二,君权第三。权力来自人民,民权高于君权。

国王必须对国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权革命。官员也必须对人民好。如果不好,人民就有理由见死不救。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怎样对待你。

第三章男子汉的故事/要做就做大丈夫。

1.不做小男人。

大丈夫有傲骨,小男人只有傲气。傲气是表面上的,傲骨是骨子里的;傲气争的是虚荣和面子,傲骨争的是原则和尊严。

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一个人受到侮辱,多半是他自取其辱;一个民族国破家亡,多半是自取灭亡。真正的灭顶之灾,只能是自己做的孽。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尊重自己的人,不会侮辱别人;勤俭持家的人,不会夺人之好。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有傲气就会骄人,无傲骨就会媚人。不骄不媚,才是大丈夫。

2.谁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成为大丈夫并不容易,除了先天的禀赋,也需要后天的修养,也就是“养浩然之气”。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浩气充盈胸中,表现出来就是美。如果美到能放射光芒,就是大。如果这光芒还能感化影响别人,就是圣。如果这感化和影响能完成于不知不觉中,那就是神。

3.上当受骗又何妨。

真正伟大的人物,内心世界都是非常简单和纯净的。而且越是伟大,越是单纯。他不会为自己设下心理防线,时时处处小心提防,反而愿意像小孩子一样,傻乎乎地相信别人。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第四章人性的故事/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1.人性就像水。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共同人性,是每个人都固有的。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如果舍弃向善的可能性,则成为恶人,这就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熊掌与鱼。

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有善有恶;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

3.生下来就携带武器。

古体字的“义”字是随身携带武器的人。

孟子认为正义高于诚信。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大丈夫不必像小人那样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而是要确定是对的。

崇尚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哪怕走投无路也不丢失正义,飞黄腾达也不背离真理。穷不失义就能找到自我,达不离道就不会让民众失望。古代那些仁人志士,如果担任了职务就造福人民,没有一官半职就修身养性,为天下人做榜样。

孔孟之别也就是仁义之别。孔夫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大人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

孟子读书心得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假设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假设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拟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成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根底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假设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乃假设其情,那么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假设其情〞呢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无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异,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那么,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那么,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那么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孟子读书心得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与甜是既相对,也共生的两项。老天若要把大任降于平凡之人,必定会让此人受苦,苦后方有甜,人往往都是只想获得甜,不想经历苦,然而,他们往往都错解了甜的真正意义。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悦不在于达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门前获取钥匙的过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给平凡之人,定会让其享受甜的过程,而不是甜的结果,过程大于结果,结果不等于过程。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卧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孟子读书心得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

《孟子》中有许多具有哲理性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译:动用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养活别人,治理人的人靠别人养活。

孟子的读书心得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读《孟子》,就是在学为人处世。《梁惠王上》首先讲的是“爱民”的行为方式,《梁惠王下》则探讨了“爱民”的行为方式即是“与民同乐”;《公孙丑上》则是探讨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恻隐之心和羞耻憎恶之心的行为方式问题,《公孙丑下》则阐述了天时、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开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并且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滕文公下》则讨论了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问题;《离娄上》是探讨行为方式的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万章上》是围绕着“孝”这个行为方式来进行探讨,而《万章下》则是围绕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篱下”的行为方式这些问题而展开的;《告子上》则从行为方式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即人性的善恶,《告子下》则把重点放到了讨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的问题上;《尽心上》则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尽心下》则是对“自身修养”的尽心知命与行为方式间关系的探讨。

在孟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战乱频繁,诸侯们不择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扬仁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孟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治国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随处可见,孟子提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在做人方面,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如“舍生取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纵使已经过去两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独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精神贫乏的时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孟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强调爱物节用,主张“取物以时”、“取物有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启示。

2、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反对暴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倡任人唯贤,这对我们维护社会公正有重大意义。

3、“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这对我们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大意义。

《孟子》一书所体现的思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应批判继承。孟子仁政理论中的和谐思想的精神实质和胡书记提出的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理论是一致的,我们应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孟子》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

孟子读书心得

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

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了。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孟子的读书心得

只读《论语》是不够的,还要多读古人、圣人留给我们的精髓思想。

读中国台湾学者傅佩荣的《孟子的智慧》,是为了在孟子的思想里找寻自信的快乐。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话,“现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乐吗?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为何不向孟子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内心的真诚。”学习孟子,可以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进行自我成就的修炼之旅。在这一过程中,自信的快乐就会泉涌而出。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足够真诚,就能发现内心的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并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应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所以,人们在接受教育后,始终会以真诚的态度面度自己的责任,勇于实践,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

教育这件事。谁有资格当老师?四点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炼。

第二:要开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

自我修炼:当然很重要,好老师要用自己觉悟的道理去让别人觉悟。两点:1、要广博得学习摄取知识,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要详细的阐述。把自己领悟的道理,学到的知识,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

开拓心胸: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东山上,鲁国变小了,登到泰山上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孟子说:“故观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而难为言,”看见了大海,就不会被别的水所吸引,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学说所吸引了。老师和学生一样要开阔心胸,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几年后,就没有材料可发挥了。

知行配合:知识要与行动配合。讲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论与实际一致。

有教无类:先生开设课程,只要是诚心来学的,都接纳,学生中途离开也不追问。

其实,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饱受委屈的,他的伟大的才能未能被当时的国君所引用,甚至,两千多年来,孟子被当时的人们,乃至被后世一再误解、误读!

因为,对“仁、义”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所以,孟子现在被我们所理解,所推崇,所喜爱!亚圣孟子的一生是伟大不朽的,他把儒家的思想与精髓完整清晰的著书立作,流传后世!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