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抓好思政课建设心得体会(专业14篇)

抓好思政课建设心得体会(专业14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成长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手里有一份珍贵的心得体会范文,那么,你就拥有了无穷的学习和思考资源。

思政课建设高校心得体会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显得愈加重要。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建设,本着“增强思想政治淬炼,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思想,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此,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在思政课建设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积极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更加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思想和精神内核来支撑。因此,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是当前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体系的搭建方面,我们应该注重思想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注重个性发展与群体合作的结合,注重理论终极目的与现实需要的结合。

二、坚持将思政课融入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之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思政课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思政课,我们应该着重将思政课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草案辩论、班会学习、读书分享等生活实践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让思政课的教育更加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和生活中来。

三、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思政课是一门独特的学科,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里,我们应该利用新技术、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探索多元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比如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教育宣传、教育新闻发布等,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政课的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课是需要高素质师资队伍来保证教学效果的。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学校应该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激励教师优秀教学、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设备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投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建设中来。

五、注重实践教学与论文写作的结合。

在思政课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论文写作,则是思政课的重要学习任务,也是检验学生思政课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同时注重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总之,思政课的建设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更好地建设思政课,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总结相关的经验与教训,在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到让思政课教育更加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和理论水平,真正做到崇德向善、立己达人。

抓好自我建设心得体会

自我建设是指个人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积极发展自己,改善个人素质的过程。无论在哪个领域,自我建设都是取得成功的基础。近年来,我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逐渐认识到了抓好自我建设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五段对此进行阐述。

首先,个人修养对于自我建设至关重要。个人修养是指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修养素养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我们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具有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个人修养需要从自身做起,不仅要尊重他人,更要尊重自己。我明确了自己的价值目标,时刻铭记为人处世等总体原则,正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以此为引导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其次,不断学习和增长知识是自我建设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知识更新迅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增长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我始终坚信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凭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断阅读书籍、新闻、文章,了解时事,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和课程,提升专业技能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

再次,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对于自我建设很重要。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所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更好地利用资源,寻求帮助与支持,在竞争中保持自我身份。人脉资源的建立依靠自身的修养以及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在人际关系中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声音,同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组织协调和合作意识,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谋求利益最大化。

此外,保持积极的心态也是自我建设的关键。知道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对于自我建设很重要。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不能被这些困难打倒,而是应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我们从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整思维,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我时常告诫自己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悲观失望,应对生活的波折和挫折,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自我反省是自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反省自己的行为、性格、思维等方面,是发现自身不足和改进的重要方法。我时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通过学习和沟通与他人交流,寻求改进和进步的途径。自我反省不仅使我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也促使我时刻保持自省和自律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坚信自我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个人修养、不断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态和自我反省都是抓好自我建设的必备因素。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和习惯,锲而不舍地抓好自我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

思政课建设改革心得体会

思政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思政课的重要性愈发显著,但同时也需要不断革新、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工作中,我深入参与了本校思政课改革建设,这其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思政课建设改革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思政课的内容也应该相应地进行更新与改变,紧紧跟上当下社会发展的步伐。例如,我们可以将大众热门话题如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融入课堂,让同学们跟上时代潮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新媒体时代的道德观念》、《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等内容纳入课程,让思政课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经常被指责缺乏趣味和互动性,长时间的“灌输式”授课只会令学生们疲劳,难以获取知识的营养和带来令人心满意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动式讲授、小组讨论、现场调查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主体性,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必须注重实际。在思政课教学中,实际情况是很重要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应该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课外调查、实地考察等实际活动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领略到更多实际运用的经验,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守、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技能。

同时,在课堂上也要注重传递正能量。现实中,许多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未来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望和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就更应该将正向的、积极的能量注入学生的心灵中。传递希望和力量是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讲述一些正能量的故事,让学生重温人性光辉,恪守公德,弘扬大爱、大包容、大同,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最后,我的思政课建设改革心得体会告诉我们,思政课教育贯穿了整个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止步于传播理论和知识,更要塑造好学生思想品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不仅要将我们的课程落到实处,更要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种下有意义和美好的种子,让思政课成为一个成功拔除思想毒瘤的平台。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同时也是留给学生一份珍贵的财富和遗产,这是值得我们人民教育工作者为之努力而不断奋斗的。

思政课建设改革心得体会

作为大学生,我们一直接受思政课的教育,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今,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大学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思政课建设改革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我的心得和体会。

全国各大高校对思政课的改革大力支持,不少政治学者也表达了对思政课改革的观点。这也说明,当前中国高校有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支撑,不仅是为了改善教学质量,更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思政课的改革,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积极行动,把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动与改革融为一体。

二、探索自主改革。

大学的思政课建设改革涉及到很多方面,必须有一支专业的团队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探索自主改革的模式,积极搭建网络和平台,调动更多同学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完善的改革方案,不断创新思想教育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是高校组织的校内活动,也可以是社会组织发起的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效地付诸于实践,还可以增强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深入贴近实际、切实可行。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课的改革不仅需要学生的支持和参与,同样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思想素质,以便更好地完成思政课建设改革的任务。

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如今,中国创新发展,既要有强大的科技实力,也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思政课中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这一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永葆爱国之情,始终脚踏实地与时代同步。

总之,大学思政课建设改革的任务繁重,也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参与,投身到思政课改革实践中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牢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创新思维,把我们的一份力量奉献给思政教育,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我们的力量。

抓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政课程建设成为了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思政课的教师,我深感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难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抓思政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下面将结合我的实践经验,从目标明确、课堂活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和拓宽教学材料五个方面探讨如何抓思政课程建设。

首先,明确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关键。思政课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继续教育学生的重要平台。因此,在思政课程设计中,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学生们应该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实现我们的教学愿景。

其次,保持课堂的活跃性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关键。思政课程是需要适应现代教学理论的变化的,因此教师不能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采用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使课堂更加生动和形象。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思政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道德修养方面,我常常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或道德故事,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育中,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案例分析是提高思政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引用大量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和讨论来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案例分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以法律案例为基础,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分析案例展开深入的思考。这种案例分析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拓宽教学材料的来源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思政课程的教学材料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拓宽教学材料的来源。我常常通过收集网络上的优秀教学资源、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资料以及参观实地等方式,获得更丰富的教学材料。通过丰富的教学材料,能够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抓思政课程建设需要教师在目标明确、课堂活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和拓宽教学材料等方面下功夫。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和积累,我们才能将思政课程建设得更加科学、有效,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抓思政课程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思政课程建设,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是我对抓思政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

首先,优化教材体系。思政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选定合适的教材。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选拔和筛选,确保教材内容全面、权威,并与课程目标相契合。同时,我们注重跨学科的融入,将各专业的相关内容纳入教材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同时也能获得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思政课程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采取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理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密不可分。为了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研修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发挥自己的才华。

第四,注重思政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注重将思政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和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加强质量评估和监控。思政课程建设不应止步于教学过程,更应着眼于评估和监控。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定期监控机制,通过定期听课和教学观摩,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和课程改革的进展,提供定向指导和支持,促进思政课程的全面发展。

总之,抓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作。通过优化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质量评估和监控,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思政课程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力度,不断探索创新,实现思政课程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大学生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大学生,思政建设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在大学里,思政建设旨在培养我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我经历了大学生活的几年中,我也逐渐领悟到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思政建设是大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思想观念也会逐渐形成。而大学正是一个思想百花齐放的地方,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思政课的学习,理性地对待和分析各种思想,培养自己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做到修身养性。

其次,思政建设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社会对我们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关注,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通过学习思政课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培养服务人民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自己应该为社会作出什么贡献,感受到了作为大学生的光荣和责任。思政建设让我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激励我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思政建设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品德修养。通过学习思政课,我们能够了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受到崇高的人物和美丽事迹的启发。我们不仅要在思政课堂上理论武装自己,更要将这些理论灌输到日常生活中,做到品行端正、言行一致。思政建设让我明白了道德修养是大学生修身成人的关键所在,通过自觉为人民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实际行动,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最后,思政建设加强了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思政建设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要通过学习理论,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未来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思政建设不仅要求我们理论学习,更要求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我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思政建设让我明白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我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

总之,大学生思政建设是大学生修身养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道德品质和提升学习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思政建设,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思政建设是我们的精神之魂,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珍惜这个机会,通过思政建设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担当的栋梁之才。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高校党委主动积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思政课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在高校党委。高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靠前指挥、抓好关键、强化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办好思政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为师生信仰筑堤坝、点明灯,只有把思政课建设始终摆在关键位置,始终作为重大使命,才能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扎实地落实到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要求。可以说,我国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上。而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肩负办学治校责任的重要体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好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在思政课建设领域,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而建立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制,是在加强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

抓机构,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一是抓规范。高校党委要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二是抓示范。要将马院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成就扩大引领力。三是抓协同。要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

抓学科,把“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成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思政课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支撑思政课教学,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抓教学,把“马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亲和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掌握其中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能贴近、对象化、接地气。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感染力。

抓队伍,把“马队伍”作为重点师资进行建设。党委管干部,管队伍,院系领导班子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要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引导教师在理论研修、社会实践中形成扎实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突出的理论教育的能力;要引导教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强化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指导,对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协调;要强化校长的政治责任,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教学行政工作,要把思政课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经常到马院调研,带头上思政课;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结合自己的分管领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学院和系要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对思政课予以积极的具体支持。

明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党政同责。学校党委与行政班子对思政课建设都负有领导责任,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共同担当、共同负责。二是一岗双责。学校党委、行政班子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学科必须管思政课学科建设、管教学必须管思政课教学创新、管财务必须管思政课建设经费保障、管人事必须管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原则,以同等注意力和责任心履行思政课建设职责。三是齐抓共管。学校相关党政部门、教学院系和“马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保障协调体系。四是责任追究。建立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对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干部要提拔任用;落实责任不力的,应及时调岗。

构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门院系支持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组织专家进行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学校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由省委教育工委对校党委履行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由校党委对马院党组织履行思政课建设具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针对部分学校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破解思政课建设的各种难题。二是着眼于推进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需要,抓紧相关制度的修订和起草,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案例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三是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当前,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虽然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目前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我国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低于预期涨幅;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实现年初提出的目标;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稍快于人均gdp增速;居民消费增长加快,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2%,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为做好各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20,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但也面临“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势。从内部看,为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挑战。20,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全球政策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经济风险明显上升,世界调整变革不断加剧。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年、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至2.0%和1.7%。这一方面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外需乏力的挑战,另一方面会刺激发达经济体创造更多国内就业机会,并更加重视发展国内先进制造业、调整国内供应链布局,进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较大变数,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对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空前紧密的中国,这也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

全球政治、经济重大事件影响。一些国家(地区)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新情况新事件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并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一些国家(地区)货币政策频繁调整,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虽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正像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愈加明显,高铁、通信设施等先进技术装备出口增多,区域经济影响力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日益增强,政治环境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向上,我国经济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们充满信心。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效果受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制度驾驭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成功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尤其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掌舵领航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首先,我国人均收入还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但差距趋于缩小。我国消费率是53.6%,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自然会上升。这将推动我国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再次,我国居民消费加快从物质领域向更广范围拓展,尤其是向服务行业转型的态势非常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我国经济强起来的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破、立、降”力度持续加大,“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新动能快速成长,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发展新优势。

抓住实现经济新发展的机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补齐短板,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确“三权”内涵、边界及期限。其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合力。再次,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农民利益。最后,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完善相应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同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并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习近平同志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有效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保证民营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资源;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限制权力滥用的同时做好服务支持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断完善企业治理。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部门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简政放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通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中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新形势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从传统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转向产业升级与出口替代型发展方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针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趋势,积极参与并利用好区域合作机制。

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必要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国内,依托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在西部北部规划建设若干清洁能源基地,并依托先进成熟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打造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加快城乡配电网数字化升级改造,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电力服务。在国际,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我国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促进全球能源治理变革与创新,开辟全球能源合作新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思想宣传范文】四。

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冲击下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媒体的创新发展道路。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全媒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等方面出发,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他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目前,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已经迈向相融阶段,向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阔步迈进,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加快全媒体建设,实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转变观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受众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改变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树立受众观念,注重受众体验,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适应新兴媒体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立足全球视野,强化受众观念,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行之有效的媒体融合方案。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方向,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传统媒体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策略上,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技术上,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体系上,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组织管理上,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此外,各级宣传管理部门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不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大力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增强“四力”,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第一手材料,善于观察,在众多材料中发现好材料,找到反映时代精神、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善于思考,深入发掘好材料的内涵,梳理和阐发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精神和深刻道理,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形成精品力作。由此,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全媒体建设,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五。

高校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夯实基础、抓实规范、落实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推进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三强化”

压实顶层领导责任。

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不褪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松弦。

强化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者众,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在点子上。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关口调研摸排、一次问题集中研判、一次工作决策会商,并瞄准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强化规范意识。制度健全,思想行为就能有所约束,工作就有目标和抓手。要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用制度管根本、利长远,制定实施和修订完善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制度规范,绘制工作事项流程图,用全面的制度构建完善的工作规范体系。

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分级扛在肩上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厘清校领导班子成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分工,将落实责任制的情况纳入校领导年度述职要求,写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年终述职。要按照“责任分解、责任报告、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思路,各级党组织每学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汇报,每年开展工作考核督查,切实把工作责任落细压实。

“三清楚”

压实中层落地责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一些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表态多,或者当“二传手”,把责任直接甩给基层党组织,存在不清楚“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的问题。

高校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工作制度健全、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分解明晰、考核督查到位、结果运用规范”的工作长效机制。相关工作制度做到了“三清楚”,不管是谁来做意识形态工作,都能够清楚明白,并很快上手抓到位。

清楚责任内容。要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编制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方案,就校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负责场所(阵地)等进行责任细化,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分工体系,确立“全面从严、常抓不懈”的主基调,划定责任“五线谱”。

清楚工作规范。要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调研摸排制度,对重点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和重大工作事项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建立阵地场所巡查制度,适时开展划片分区巡查督导;要落实定期报告制度,各二级单位党组织每学期要向校党委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开展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对策;要强化政治教育制度,对教职工入职、上课等规范开展政治纪律教育。

清楚考核标准。制度定好了,关键在执行。要探索制定二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办法,构建由体现工作硬性要求的必考项目、体现正面教育引导责任的落实项目和体现工作成果的创优项目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承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职能部门要制定工作督查内容清单,适时开展工作督查。根据督查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问题清单,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台账销号整改和整改情况复查等工作流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级传递,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四坚持”

压实一线教育责任。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做新课程思政。要立足高校办学传统,实施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主阵地育人工程,组织学术大师、拔尖人才等协同打造特色公共选修课,投入专项经费设立“课程思政”示范教改项目,形成特色课程育人矩阵,让“课程思政”有声有色、有力有效。

坚持做强文化育人。要持续开展有温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要结合重大节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适时举办主题读书研讨、专题文化讲座等活动。要积极联合地方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共同打造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教育品牌。

坚持做实师德养成。要深化实施制度驱动、教育推动、实践联动、典型带动的师德提升计划,严格执行新教师入职政治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主动联系青年教职工和党外人士制度,积极开展政治引导和思想关怀。要坚持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规范践行作为教师评聘评优的首要标准。

坚持做强舆论引领。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要坚持利用政策宣讲、新闻报道、媒体宣传等平台,旗帜鲜明对师生进行价值引领、开展教育引导。要坚持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同向同行。高校必须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和层层压实责任等方面探索出实用管用的制度办法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部队抓好建设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军队建设提速加快,实力不断增强,取得重大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作为部队的一员,我深深地感受到军队建设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下是我从部队抓好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明确建设目标,提升战斗力。

军队建设的目标是提高战斗力,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作出贡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明确建设的方向和重点。首先,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武器装备的研发和改造力度;其次,要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官兵的战斗素质;最后,要加强军事组织建设,完善指挥系统和作战模式。只有明确目标,明确行动,才能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第二段: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精英队伍。

军队建设离不开人才培养,只有有人才,才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我们要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精英队伍。首先,要加强军事院校和军校的教育培训;其次,要加强官兵的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还要加强对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确保军队的领导干部具备高超的指挥能力。通过科学的培养机制和标准化的选拔程序,打造一支精锐部队。

第三段:强化纪律意识,增强队伍凝聚力。

军队的建设需要严格的纪律,只有遵循纪律,才能保证部队的正常运转。因此,我们要强化纪律意识,增强队伍的凝聚力。首先,要加强军队纪律的教育和培养,确保官兵都知道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加强对纪律的执行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肃追究责任;还要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士兵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使士兵对部队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四段:加强军民融合,提高参战能力。

部队的建设不仅仅是军队内部的建设,还需要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支持。军民融合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军民融合,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部队的参战能力。我们要加强军民融合的意识,积极与各行各业的人士进行交流合作;要加大对军队建设的支持力度,给予部队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军民融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第五段: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地位。

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我们的军队不仅仅是国内的力量,还是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提升我军的国际地位。首先,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军队的合作,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和交流访问;其次,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我军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只有加强国际交流,才能更好地为我国争取国际空间,保护国家利益。

总结起来,军队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我们要明确建设目标,提升战斗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精英队伍;强化纪律意识,增强队伍凝聚力;加强军民融合,提高参战能力;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地位。只有坚持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抓好军队建设,为我国的安全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伟大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时代开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高校党委主动积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思政课教师是战斗员,指挥部则在高校党委。高校党委必须站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靠前指挥、抓好关键、强化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党委履行学校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最终目的是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因此,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办好思政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思政课为师生信仰筑堤坝、点明灯,只有把思政课建设始终摆在关键位置,始终作为重大使命,才能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扎实地落实到办学育人的全过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模式。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要求。可以说,我国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上。而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是高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肩负办学治校责任的重要体现。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思政课本质上是一个释疑解惑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发挥好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在思政课建设领域,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政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而建立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制,是在加强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举措。

抓机构,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一是抓规范。高校党委要就各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社会服务等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和评价指标,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二是抓示范。要将马院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育平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平台,以其在教学研究、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成就扩大引领力。三是抓协同。要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高校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工作机制。

抓学科,把“马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该成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把思政课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支撑思政课教学,进而引导广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用科学理论的魅力说服学生、教育学生。

抓教学,把“马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思政课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得准确是科学,讲出亲和力是艺术。要使大学生愿意听并且掌握其中的道理,必须钻研讲课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实现方法创新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做到能贴近、对象化、接地气。思政课教学一定要“目中有人”,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将深刻的理论分析与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影像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感染力。

抓队伍,把“马队伍”作为重点师资进行建设。党委管干部,管队伍,院系领导班子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其重要内容。要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引导教师在理论研修、社会实践中形成扎实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突出的理论教育的能力;要引导教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强化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其他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思政课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政治指导,对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事项亲自协调;要强化校长的政治责任,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教学行政工作,要把思政课建设融入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全过程,经常到马院调研,带头上思政课;强化其他校领导的分管责任,结合自己的分管领域,落实思政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学院和系要在师资、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对思政课予以积极的具体支持。

明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党政同责。学校党委与行政班子对思政课建设都负有领导责任,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共同担当、共同负责。二是一岗双责。学校党委、行政班子在履行。

岗位职责。

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学科必须管思政课学科建设、管教学必须管思政课教学创新、管财务必须管思政课建设经费保障、管人事必须管思政课师资建设”的原则,以同等注意力和责任心履行思政课建设职责。三是齐抓共管。学校相关党政部门、教学院系和“马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保障协调体系。四是责任追究。建立思政课建设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机制,对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的干部要提拔任用;落实责任不力的,应及时调岗。

构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行政负责、马院组织实施、部门院系支持配合、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组织专家进行督促检查,全面了解学校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规范完善、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由省委教育工委对校党委履行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由校党委对马院党组织履行思政课建设具体责任进行考核评价。

形成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针对部分学校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破解思政课建设的各种难题。二是着眼于推进科学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要根据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实践需要,抓紧相关制度的修订和起草,将改革过程中提出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案例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科学管理。三是着眼于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当前,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现在的关键就是落实。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内容提要:虽然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目前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20xx年,我国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9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低于预期涨幅;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实现年初提出的目标;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5%,稍快于人均gdp增速;居民消费增长加快,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6.2%,其中农村居民消费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重大进展,为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20xx年,我国经济运行平稳、稳中有进,但也面临“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局势。从内部看,为解决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挑战。20xx年,我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要坚定信心,激活内生动力,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给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全球政策不确定性明显提高,经济风险明显上升,世界调整变革不断加剧。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xx年、20xx年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至2.0%和1.7%。这一方面将给我国经济带来外需乏力的挑战,另一方面会刺激发达经济体创造更多国内就业机会,并更加重视发展国内先进制造业、调整国内供应链布局,进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挑战。

一些国家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较大变数,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对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互联互动空前紧密的中国,这也意味着诸多不确定性。

全球政治、经济重大事件影响。一些国家(地区)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新情况新事件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并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一些国家(地区)货币政策频繁调整,也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虽然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但正像20xx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愈加明显,高铁、通信设施等先进技术装备出口增多,区域经济影响力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日益增强,政治环境长期保持稳定,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向上,我国经济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们充满信心。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市场经济运行效果受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等因素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其制度驾驭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成功驾驭和发展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坚持党的领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尤其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掌舵领航作用。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动员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首先,我国人均收入还不高,但增长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但差距趋于缩小。20xx年我国消费率是53.6%,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自然会上升。这将推动我国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技术研发,从而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再次,我国居民消费加快从物质领域向更广范围拓展,尤其是向服务行业转型的态势非常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我国经济强起来的关键步骤。近年来,我国“破、立、降”力度持续加大,“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快于一般工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提升;新动能快速成长,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发展新优势。

抓住实现经济新发展的机遇。

20xx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补齐短板,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明确“三权”内涵、边界及期限。其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将农村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合力。再次,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作出明确规定,保障农民利益。最后,可以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完善相应补偿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将“放管服”改革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同时,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管住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高中级管理人员,并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有效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保证民营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资源;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在限制权力滥用的同时做好服务支持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不断完善企业治理。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部门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简政放权释放企业创新活力,通过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优化服务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发挥创新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中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新形势下,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从传统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转向产业升级与出口替代型发展方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努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定不移支持多边贸易体系,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针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趋势,积极参与并利用好区域合作机制。

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必要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国内,依托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在西部北部规划建设若干清洁能源基地,并依托先进成熟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打造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加快城乡配电网数字化升级改造,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电力服务。在国际,推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我国与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促进全球能源治理变革与创新,开辟全球能源合作新局面。

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文章强调:“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我们要以此为遵循,深刻认识新时代媒体融合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

1.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时代意义。

当前,我国媒体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媒体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围绕重点工作、难点问题,亲自谋篇布局、着力推进,坚持立破并举,指明方向、指引路径、指导发展,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如何定位、新闻工作者如何作为等基础性、原则性的大事要事,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传播格局变化、舆论生态变革等战略性、方向性重点问题,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宏观指导,从发展趋势到路径选择,指出了明确方向。针对体制机制难点,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从改革方向、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供有效指导。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不仅是对媒体融合工作的强力推动,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在中央的领导和带动下,各级党委对媒体融合高度重视,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施策,抓根本、抓长远、抓政策,建立机制,解难题、聚焦点、融热点,寻找路径,全面引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成效正在显现。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形成心理预期、推动依法治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主流媒体必须占据传播制高点,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只有立破建并举,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完善法治环境,才能建设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重视抓媒体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互联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既有利于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又有利于把人们生产生活的网络新空间变成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把全媒体发展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推动,使生产发展更加迅速、生活发展更加方便、生态发展更加文明。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媒体、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融合发展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媒体技术迭代升级更快,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才能真正占领舆论引导的信息高地。新闻工作者不但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是传播理念、内容、手段、形式、方法、体裁、业态、体制、机制的革新者和新观念的引领者。要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与物质生活追求总在不断提升。因此,媒体要适应变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要,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2.紧抓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党的xx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网上网下舆论场取得基础性、根本性变化。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影响深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切实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着媒体不断发展。技术的进步,不但推动媒体形态发生变化,也推动媒体理念发生变化,使媒体的受众更广泛、传播更便捷、影响更深远,这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媒体正在探索一条科技引领路径: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高新技术治网能力,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全媒体传播法治运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和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打造一批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构建优良的媒体格局,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媒体融合正在探索一条科学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很多媒体扎实推进体制机制、生产流程、平台建设、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大大拓展了主流舆论阵地。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利用新兴媒体推动区域治理和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中央媒体在建设新媒体矩阵、做强正面宣传和培育传播力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不少省级媒体在整合区域云等大数据方面有一定特色。县级融媒体中心正朝着“一中心多功能”方向努力: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窗口、宣传文化基地、基层信息枢纽、群众办事帮手。随着这些功能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将成为该区域的主流强势媒体、虚拟的政务服务中心、联结党和人民的重要桥梁,对于强化党的领导、服务人民群众、引领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如看不清方向趋势、不敢作为,缺少资本支持、缺乏盈利模式等。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利用互联网、移动传播、大数据等技术革命的机遇,利用媒体建设多功能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清思路、提高站位,与中央精神对标,采取财政税收、投资、项目等政策支持媒体融合发展;准确定位,采取恰当的规模、技术、载体等推动当地媒体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媒体要主动对位、紧抓机遇,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治理,找到一条可持续、能盈利、聚人才、有竞争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新闻舆论工作者正在拓展一条新的成长成才之路。媒体深度融合,离不开人的融合。理念观念要融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全力打造全媒型人才,在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守望正义、引导时代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树立受众意识、用户意识、产品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个性化生产、可视化呈现、智能化推送、互动化传播,适应受众的微传播、短时需、生动鲜活等需求,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媒体人才,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成为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总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遵循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进步,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更有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

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冲击下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媒体的创新发展道路。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论述,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全媒体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等方面出发,作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他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目前,媒体融合发展从相加阶段已经迈向相融阶段,向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阔步迈进,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加快全媒体建设,实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转变观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受众思维。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要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改变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树立受众观念,注重受众体验,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意识,高度重视首创首发首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适应新兴媒体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特点,立足全球视野,强化受众观念,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行之有效的媒体融合方案。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方向,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传统媒体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指出,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策略上,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技术上,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体系上,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组织管理上,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此外,各级宣传管理部门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不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大力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增强“四力”,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第一手材料,善于观察,在众多材料中发现好材料,找到反映时代精神、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善于思考,深入发掘好材料的内涵,梳理和阐发好材料中蕴含的隽永精神和深刻道理,运用丰富的新闻语言、形式、方法、技巧形成精品力作。由此,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全媒体建设,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校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夯实基础、抓实规范、落实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推进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三强化”

压实顶层领导责任。

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不褪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松弦。

强化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者众,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在点子上。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关口调研摸排、一次问题集中研判、一次工作决策会商,并瞄准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强化规范意识。制度健全,思想行为就能有所约束,工作就有目标和抓手。要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用制度管根本、利长远,制定实施和修订完善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制度规范,绘制工作事项流程图,用全面的制度构建完善的工作规范体系。

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分级扛在肩上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厘清校领导班子成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分工,将落实责任制的情况纳入校领导年度述职要求,写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年终述职。要按照“责任分解、责任报告、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思路,各级党组织每学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汇报,每年开展工作考核督查,切实把工作责任落细压实。

“三清楚”

压实中层落地责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一些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表态多,或者当“二传手”,把责任直接甩给基层党组织,存在不清楚“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的问题。

高校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工作制度健全、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分解明晰、考核督查到位、结果运用规范”的工作长效机制。相关工作制度做到了“三清楚”,不管是谁来做意识形态工作,都能够清楚明白,并很快上手抓到位。

清楚责任内容。要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编制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方案,就校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负责场所(阵地)等进行责任细化,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分工体系,确立“全面从严、常抓不懈”的主基调,划定责任“五线谱”。

清楚工作规范。要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调研摸排制度,对重点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和重大工作事项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建立阵地场所巡查制度,适时开展划片分区巡查督导;要落实定期报告制度,各二级单位党组织每学期要向校党委进行意识形态。

工作报告。

开展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对策;要强化政治教育制度对教职工入职、上课等规范开展政治纪律教育。

清楚考核标准。制度定好了,关键在执行。要探索制定二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办法,构建由体现工作硬性要求的必考项目、体现正面教育引导责任的落实项目和体现工作成果的创优项目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承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职能部门要制定工作督查内容清单,适时开展工作督查。根据督查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问题清单,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台账销号整改和整改情况复查等工作流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级传递,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四坚持”

压实一线教育责任。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做新课程思政。要立足高校办学传统,实施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主阵地育人工程,组织学术大师、拔尖人才等协同打造特色公共选修课,投入专项经费设立“课程思政”示范教改项目,形成特色课程育人矩阵,让“课程思政”有声有色、有力有效。

坚持做强文化育人。要持续开展有温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要结合重大节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适时举办主题读书研讨、专题文化讲座等活动。要积极联合地方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共同打造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教育品牌。

坚持做实师德养成。要深化实施制度驱动、教育推动、实践联动、典型带动的师德提升计划,严格执行新教师入职政治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主动联系青年教职工和党外人士制度,积极开展政治引导和思想关怀。要坚持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规范践行作为教师评聘评优的首要标准。

坚持做强舆论引领。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要坚持利用政策宣讲、新闻报道、媒体宣传等平台,旗帜鲜明对师生进行价值引领、开展教育引导。要坚持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同向同行。高校必须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和层层压实责任等方面探索出实用管用的制度办法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幼儿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近些年,我一直参与学校的幼儿思政建设,通过这项工作,我深深地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也逐渐发现了幼儿思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首先,幼儿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对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个性发展阶段,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价值观的形成均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引导。因此,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中,思政教育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幼儿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教育手段,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和协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幼儿思政建设还应融入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细节都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内容。比如,当幼儿们表现出诚实守信、乐于分享和尊重他人时,他们就在不经意间向周围的人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幼儿思政建设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更应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幼儿思政建设应强调实效。众所周知,幼儿的行动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因此,在幼儿思政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要让幼儿们在参与思政教育的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实用性,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

总之,在幼儿思政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关注长期性、融入生活、强调实效三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们有效地接受到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好地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思政课建设视频心得体会

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思政课建设的视频培训课程,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思政课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深刻体会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从思政课的意义、建设思路、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自我调整等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意义。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过多追求技术和实用主义的偏重,使得大学生人文素质逐渐丧失,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而思政课的开设恰恰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和社会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其次,在思政课的建设中,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引导式教学和互动式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意识。思政课需要拥有更多的思考性问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例如视频、网络等,加强思政课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到思政课的价值。

另外,思政课建设中的教学内容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聚焦社会热点、时事热点,将思政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从课程中感受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的困惑。思政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客观理解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和主张。同时,思政课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在社区服务、志愿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思政课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作为思政课的授课者或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社会新动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思考深度。同时,思政课的开展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给予思政课更多的资源和正面的评价。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才能够保证思政课的质量和有效性。

总之,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尤为重要。通过这次关于思政课建设的视频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价值和必要性,明确了思政课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和方法。思政课建设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要聚焦社会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思政课建设还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社会支持。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我们可以建设出更好的思政课,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抓好思政课建设

高校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至关重要。高校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夯实基础、抓实规范、落实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推进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三强化”

压实顶层领导责任。

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不褪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松弦。

强化问题意识。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面广,相关者众,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在点子上。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关口调研摸排、一次问题集中研判、一次工作决策会商,并瞄准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强化规范意识。制度健全,思想行为就能有所约束,工作就有目标和抓手。要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用制度管根本、利长远,制定实施和修订完善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制度规范,绘制工作事项流程图,用全面的制度构建完善的工作规范体系。

强化责任意识。把责任分级扛在肩上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要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厘清校领导班子成员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分工,将落实责任制的情况纳入校领导年度述职要求,写入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列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年终述职。要按照“责任分解、责任报告、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位一体的思路,各级党组织每学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专题汇报,每年开展工作考核督查,切实把工作责任落细压实。

“三清楚”

压实中层落地责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一些高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表态多,或者当“二传手”,把责任直接甩给基层党组织,存在不清楚“干什么、怎么干、干多少”的问题。

高校要着力探索和构建“工作制度健全、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分解明晰、考核督查到位、结果运用规范”的工作长效机制。相关工作制度做到了“三清楚”,不管是谁来做意识形态工作,都能够清楚明白,并很快上手抓到位。

清楚责任内容。要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编制任务分工和责任分解方案,就校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负责场所(阵地)等进行责任细化,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分工体系,确立“全面从严、常抓不懈”的主基调,划定责任“五线谱”。

清楚工作规范。要确立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调研摸排制度,对重点工作领域、工作对象和重大工作事项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要建立阵地场所巡查制度,适时开展划片分区巡查督导;要落实定期报告制度,各二级单位党组织每学期要向校党委进行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开展问题分析,提出解决对策;要强化政治教育制度,对教职工入职、上课等规范开展政治纪律教育。

清楚考核标准。制度定好了,关键在执行。要探索制定二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办法,构建由体现工作硬性要求的必考项目、体现正面教育引导责任的落实项目和体现工作成果的创优项目等构成的指标体系。对承担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职能部门要制定工作督查内容清单,适时开展工作督查。根据督查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问题清单,通过制定整改方案、台账销号整改和整改情况复查等工作流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级传递,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四坚持”

压实一线教育责任。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持做新课程思政。要立足高校办学传统,实施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主阵地育人工程,组织学术大师、拔尖人才等协同打造特色公共选修课,投入专项经费设立“课程思政”示范教改项目,形成特色课程育人矩阵,让“课程思政”有声有色、有力有效。

坚持做强文化育人。要持续开展有温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要结合重大节日及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适时举办主题读书研讨、专题文化讲座等活动。要积极联合地方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共同打造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教育品牌。

坚持做实师德养成。要深化实施制度驱动、教育推动、实践联动、典型带动的师德提升计划,严格执行新教师入职政治考察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主动联系青年教职工和党外人士制度,积极开展政治引导和思想关怀。要坚持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规范践行作为教师评聘评优的首要标准。

坚持做强舆论引领。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持续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实践活动。要坚持利用政策宣讲、新闻报道、媒体宣传等平台,旗帜鲜明对师生进行价值引领、开展教育引导。要坚持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校园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同向同行。高校必须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和层层压实责任等方面探索出实用管用的制度办法和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幼儿思政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有幸参与到了学校的幼儿思政建设工作中。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也有了一些思考和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幼儿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幼儿懵懂无知,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幼儿思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校里,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思政教育,包括课堂教学、游戏、体验活动等等。每一个环节都着重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品德、道德、社交等基本素质。通过这些方法,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我们的教育,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其次,在幼儿思政建设中,我们注重启发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不是要把正确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懂得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在我们的思政教育中,我们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成长的路上更加坚定。

最后,我认为幼儿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将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在思政教育中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向家长传授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幼儿思政建设,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总之,幼儿思政建设的意义重大,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就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做一个积极向上、有担当的人。而幼儿思政建设工作,则是为我们打下这方面的坚实基础,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有更多更好的公民走向世界,去实现自己和国家的梦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