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实用16篇)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实用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验和感受的总结和归纳,是我们成长路上重要的一笔财富。3.参加这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技能和经验,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得到了一些提高的方向和方法。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作为一门重要的文科学科,历史教育一直以来都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规律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变化,历史新课标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近期我对历史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将进行一一阐述。

首先,新课标强调了历史思维的培养。以往的历史教育重视的是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简单的背诵,过分注重了知识的堆砌。新课标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强调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历史不应该只是被动的记忆或者简单的接受,而是应该借助历史的镜头去审视当下和未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价值。

其次,新课标注重了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不仅仅是由简单的事件和年代组成的,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的价值与思考。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具备对于历史事件的情感共鸣、价值判断和思考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历史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思维和判断标准。这种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再次,新课标强调了历史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过去的历史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把历史知识局限在课堂内,无法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新课标强调历史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应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手段,它还应该成为学生对于社会现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和思维方式。历史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新课标注重了历史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传统的历史教育往往以考试为导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新课标注重历史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的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实践和参观等方式获得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受和体验历史。趣味性的历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标的改革与实施对于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与体会,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的教育,它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跨学科学习是解决学科分裂的强有力的推手,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我觉得跨学科教学目前仍存在以下影响因素: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学科整合教学和教师业务水平。虽然历史课程看起来很简单,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理解消化运用这些知识,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因素都会学习迁移产生主要影响。从自身角度来说,在一周只有两节历史课的情况下,教师们既要保证学生成绩又要利用简短的`课时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将上述意识和能力深入学生内心,需要很高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这对新老师的我有一定挑战性。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踏上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二十年历程的教师,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能和校外尽可能多的专家、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在新教材课改道路的起点上把握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新中考。这次的培训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聆听专家的教诲、与其他地区的同仁交流经验,因此对该培训是十分期待的。

新教材相对于原来教材有很大的变化,国家精心组织编写的新课标旨在彻底扭转目前教育现状颇多指责。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惊奇的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1)对部编历史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言(传说、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研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问题思考”(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课后活动”、“知识拓展”(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总之,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需突出。因此部编教材的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给每位教师提供了发挥舞台,要求我们要做专家型的教师,而非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把这此部编教材培训会说成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的话,那么今后的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我们在这个征途的一个脚印,我会在新课改中留下自己每一个给力、清晰的脚印。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史料实证部分老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如何获取史料,如何辨析史料(史料分类:按照表现形式,按照来源,按记录者最初的意图分。判断史料价值高低的两个重要依据:当时,当事),如何运用史料(如何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关注史料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讲解到位,思维严谨。而历史解释则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即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及影响,重在诠释评价并讲解了分层目标。要求学生要学会从多个层面和视角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更能接近历史真相。专题的讲解也清晰到位,讲解中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注重历史的纵向和横向知识脉络讲解及结构梳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利用大事年表串联知识并通过有层次对问题涉及能对知识进行有效对归纳讲解。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导言:历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解读是教师对课程目标内容和标准的解读和理解,它对于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指导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下面将从新课标对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常识的重要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的改变这5个方面,谈一谈我对历史新课标解读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对历史意识的培养。

历史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这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人生发展都非常具有意义。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对现实具有的深远影响,从而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同时,历史意识的培养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历史常识的重要性。

历史新课标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常识,这体现了对历史知识掌握的要求。历史常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常识,学生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历史常识的传授,确保学生对历史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知。

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历史新课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类讨论和写作活动,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历史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综合运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方式,能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变化。历史研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历史研究和探究,能够独立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和进行分析。历史综合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非常重要。

五、评价方式的改变。

历史新课标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变,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传统的历史考试主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和创新能力。新课标提倡的多元评价方式,如开放性问题、综合性评价和实践活动的参与等,能够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这种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历史新课标解读是指导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和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同时,学生也需要认真对待新课标,注重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总之,历史新课标的解读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近几年来,历史新课标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历史新课标试图通过对历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新设计,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修养。针对这一新政策,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历史新课标强调历史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解读能力。而新课标则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一重要目标。通过开展历史调查研究、历史文献分析等实践活动,学生逐渐培养了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只是简单地记忆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和意义,从而提升了历史学科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历史新课标注重多元文化视角的引入。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以中国历史为主线,强调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越性。而新课标则试图打破这种以“汉文化”为核心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多元文化视角”的理念。通过引入西方历史、印度历史、非洲历史等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样的多元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能够避免历史教育中的偏见和狭隘。

再次,历史新课标倡导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而新课标强调历史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思考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这样的历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也能够启发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最后,历史新课标注重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是停留在课本和教室中,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而新课标则提出“历史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新要求。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历史的味道,增强对历史事件的体验感和情感共鸣。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将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历史教学内容,提高历史学科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标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措施,对我国的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新课标的优势和特点,认真指导学生学习,历史教育一定能够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精选

今年开始实施新课标了,新课标与老课标相比,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细读之下,颇有心得,现在浅谈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体会。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要求,包含了扎实的基本知识的训练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还要求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上和学习方法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要求教育者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二、正确认识和领会历史教材的几点新变化。

1、新教材注重减轻学生负担,删减了旧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减少了练习。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和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2、新教材设计了较多动脑筋的问题:活动与探究,知识卡片等,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潜力,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4、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培养,增加了历史文化积淀。

三、教学过程应以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是传统教学转向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学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无限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2、教师精心设问置疑,为学生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亚里土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3、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课堂上老师不经意的鼓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8月19日有幸参加了矿区组织的新课标培训,感觉收获颇多,现将感受总结一下。

1、培训的内容是2022年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个部分。没有培训之前虽然也拜读过,但不甚明白。感谢这次培训,犹如一盏明灯,让我真正的走进了新课标,读懂了新课标。

2、对新课标的认识:从教近20年,一直觉得历史就是一门教授过去,以古鉴今的一门学科。直到培训,我才明白,课程性质要从三个点来看待我自己教授的科目,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什么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课程理念,立足学生,服务学生。课程目标,历史课程围绕核心素养,提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不同于以往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结构化立足素养的课程目标。培训老师举列说明日常老师容易犯的错误,深入浅出的讲清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由以前的六大板块变成了七大块,除了一些细节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出现了,要占课程的百分之十。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学业质量,指引日常教学。最后老师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指导课程实施。首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学生的学情。表述六要素是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我感觉我校的学习目标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走在了课改的前列。其次,探寻策略,创设教学情景,培训老师特别用心的收集了好多的课堂实例让我们深刻的感受了常用的不常用的策略,真的是收获太多,无法一一列举。最后,整合内容。如何做单元教学,专题教学,项目化教学。最主要的是立意,如何甄选内容,培训老师以她的课为例,分享了整个的备课思路。

3、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坚决贯彻今日的所学,学习目标的指定严格按照课标,教材,学生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表述严格按照四要素进行,时刻从学生的学出发,考虑如何学,而不是如何教。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目标进去,定什么目标,学什么,测什么。尽量创设情景教学,合理运用六策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几天的培训终于告一段落。回顾这几天来的培训学习,我觉得自己深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自已对新课程的理解更深了,新课程培训是务实求真的培训,他符合地理新课程理念为教学服务,为探究如何搞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寻求如何使地理教学符合高考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使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认真研究考纲和试卷,以及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地理课堂教学计划,明确的提出每一节课教学目标,任务及要求,通过此次培训本人有以下收获:

一、重新认识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他是由教师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传递、灌输给学生,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媒体辅助教师完成教学,教材是灌输的内容,不管文科、理科,教师为中心的弊病很明显,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扩大,而新课程最大的本质特性是加强了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是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它不是将结论直接写在教材中,而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教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探究了新课程教材的内容。

1、补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内容,联系实际举出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时事,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进行教学。

2、删减。将教材中主题联系不密切,学生学习有困难,采用暂时不讲或留到以后讲。

3、分解。对难点知识,分层启发,逐部深入,突破难点。

4、重组。教师将教材重新组合,以利知识的系统性,这就需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方法的探究。

1、地图的使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广泛而又系统地使用地图,利于开发学生形象思维,我对地图提出以下看法:首先运用地图是要让地图活起来。如讲北半球高空风的形成,洋流形成模式图等可通过版图或多媒体,让地图动起来。其次要把握地图之间的相关性,使地图和知识联系起来。如地面太阳辐射图——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图,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图,大气对地面保温图,让学生知辐射变化。最后应该找出模式图,示意图与分布图的差别性,能够全面地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模式图和示意图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共性,而地理事物的分布是纷繁复杂的,把握共性找出个性,就能够从全局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如将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相比较分析,会发现印度洋,南极外围等海区,存在着差别。

2、举例的方法。为了深化地理概念,或者为了说明地理现象,或者为了揭示地理规律,举例成为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研究例举,巧妙运用例子,做到直观,形象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例举一些当地的或者与生活实际更贴近的例子,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辩论和演讲的应用。辩论和演讲是集文化知识,逻辑思维,语言艺术和心理素质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挑战,在教学中引入课堂小辩论和演讲的形式,既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和观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语言表达和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4、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渗透。从这几年进行的"3+综合"文理科综合高考的试验中表明今后的高考将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也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高考制度的改革对中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传授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从政史地三科综合的角度去上课和进行辅导。

5、学生参与课堂设计在新教材的教与学中,尤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主要的是,参与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动手的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模型图,在这种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是如何变化。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在这学期我参加了初中地理培训班的学习,培训内容很多,胜过我多年的学习,我们是通过网络,有幸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课风采,聆听专家们的教诲,感触很深,收获颇丰。我深深陶醉其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一、听专家们的报告,提高了教育认识,升华了教育理念。

教育要发展,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要每一位教师“心中有爱,眼中有人”。也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必须确立“主人、主体、主角”学生主位观,在教学中必须强化“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行为。

有爱才有教育,有爱才有动力。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真正热爱我们自己的教育事业了,真正热爱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了,我们教师就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搞好,我们的教师就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的活动中来,就会像这些讲课的专家学者们一样,从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迹。所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是引领教师走上教育教研道路的前提与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封闭的、落后的教育教学现状。

二、听专家们的报告,学到了很多教育艺术和方法。

人民教师的师德,其主要内涵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教师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溶化学生心头的冰霜,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听了教授们的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思考:传统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以成人的思维来备课、上课,“把自己清楚的‘说给’学生清楚、明白”,学生被动学习,而且不会有创新思维。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发展学生的终生成长为理念,完全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开发学生学会学习为主导,教师装作什么也不明白,让学生自由自主的学习。

三、听专家们的报告,明确了教师职业的祟高和神圣。

在这次培训班上,许多老师都谈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职业的地位,教师职业对社会的作用,通过专家们的讲解,我更加明确了这个职业的关键所在。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以教育为中心的一群劳动者。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更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好一个老师的。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是要有爱心。只有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处处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教,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我更加明确了教师的基本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既通过教书这个渠道和途径,达到育人的目的。这里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爱听你的课,喜欢你的课,爱和你沟通交流,而不是敬而远之。我觉得这个问题永远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反思,去总结。

四、听专家们的报告,认清了自已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

作为一位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有更高的境界和追求,因为你不仅是一个实践者,更是一个引领者。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新课程课改已拉开帷幕,2022年版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教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他是否贴切及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他是否具体及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次,具有可操作性。

所谓问题情景,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习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及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实现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立足点。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李姐内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拥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的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我们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已经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义务教育历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自2022年4月21日正式发布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是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遵循的重要依据,必将引导和推动新一轮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老课标”)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该课程标准强调人文精神和历史感,力图以综合的视野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联系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现实,整合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一一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一一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材料、活动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关于这点,丁丁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对教学的钻研和思考,如指南针、司南、罗盘的区别,自己制作指南针,包括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一些资料信手拈来,如澶渊之战和孔府牌匾等,在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即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也增加课堂生动性。所以说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方式、方法操作应用的基础。还有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总之,本次学习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向丁丁老师等优秀教师学习,最大价值的发挥自己作为历史教师的作用。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今年暑假我认真研习了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通过此次学习,我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规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有了新的认识。这次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了历史课的学科属性相关表述。

2、突出历史课的育人功能,突出以史育人,将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作为历史课育人的特点,更为简洁。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2、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

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1、凝练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2、凝练了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依据。

3、历史课程具体目标要求与核心素养一一对应。

1、使历史课程内容结构化。以通史体例,阶段性呈现课程内容:以大概念整合六个板块教学内容,以导论+专题呈现各板块的具体内容。每个版块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三位一体。

2、让学生通过七大板块课程内容地学习,能够立足时空,运用史料,认识历史,形成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见课标第10页图1)。

1、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

2、了解历史过程中的各种联系。

3、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三个维度水平的学习由点—线—面,同时进行,也同时获得提高。

针对历史课“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了好用、管用、实用。

基于以上的诸多新变化,在今后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要理解历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并付诸实施: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

二、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整合内容,开展单元教学。

四、创设历史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开展史料研习,组织历史论证。

五、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多种研习活动,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在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1、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对教师实现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至关重要。

2、具有整体化、结构化的必备知识结构。

3、具有情境化的教学策略。

4、具有聚焦必备知识的深度教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具有指导学生跨学科主题活动实践探究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要将新课标的要求贯彻、落实到课堂实践中。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导向,从研究教师“怎样教”变为研究学生“怎样学”,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20xx年初中历史科义务教育新课程培训。在培训中,先后听取了几位骨干老师关于新课程课标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我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实施的初中新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具体环节进行着诸多思考。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从客体走向主体,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探究性学习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无论如何,形式的多样性都应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空间、开启创新思维、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为出发点。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教师要更新观念,敢于让学生畅所欲言。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景交融的、全面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表现欲望,充分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艺术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尽量让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课堂中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艺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吻合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我要学”愿望的驱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的预期效果才能达到。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上的平等的一员,大胆地参与艺术教学活动。启发式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2年8月19日,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新课标”“新课堂”暑期培训。由阎晓馨老师主讲。

阎老师以“以史育人,培根铸魂”为题,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六个方面,进行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详细解读。

通过培训,我受益匪浅。这是新课标出台以来第一次的系统培训,培训将新课标的理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不仅阐释了新课标的理念,也以具体的实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标指导日常教学。其中,有三个板块尤为重要。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叙写,我校的课改中学习目标叙写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其次是真实情景的创设。“无情景不成课,无情景不成题。”以具体的情景贯穿整个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是作业设计,要推陈出新,尤其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布置高质量的作业,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

历史学科独有的德育功能尤为重要,要在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天职。

这场培训,对我今后的教研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对突破教学难点和纠正教学误区也有很大的启发。今后,我将继续努力,认真研读课标,吃透教材,注重在时空观念下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教材前后历史知识的横纵联系,注重在充分分析学情下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培根铸魂,做好新时代的新教师,打造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新课堂,继续提高教学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