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火山教案(专业24篇)

小学科学火山教案(专业24篇)



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案范文,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修改。

小学科学《火山》教案

1、通过实验,感受火山爆发的现象。

2、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3、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实验材料每人一份:粘土做的小火山模型、操作盘、小苏打粉、一个塑料杯、红色颜料、白醋、小勺子;火山爆发的录像资料、操作步骤图。

1、教师演示小火山爆发。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

2、播放“火山爆发”的录像,观察火山爆发时的景象。

3、鼓励幼儿做“火山爆发”的实验。

(1)看一看。

教师演示。

(2)问一问。

教师提问幼儿教师的操作步骤。

(3)做一做。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结活动情况。

个别不成功幼儿的情况。

了解一些真的火山爆发的情况。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对课件的应用不够熟练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导致后边的幼儿看不清楚,还需改进,在语言引导的科学性上还要多加学习。

小学科学教案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只手电筒)。

生(齐答):手电筒。

师:你能使它发亮吗?

生(齐答):能。

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拿起手电,并装进电池,打开开关,手电筒亮了。)。

师:手电筒亮了,它为什么会发亮的呢?

生:有了电池,它就能发亮了。(板书电池)。

生:还需要小灯泡。(板书灯泡)。

生:还要把开关打开,手电筒才会发亮。(板书开关)。

师:如果把手电筒的外壳拿掉,它还能亮吗?老师这儿为你们提供了灯泡、电池、开关,你们能使小灯泡发亮吗?利用桌上的材料试一下。

(学生动手尝试,没能成功。)。

师:老师再给你们一些导线,你们再试试。(板书导线)。

(学生再次尝试,小灯泡亮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没有导线小灯泡就不亮。

生:用导线把电池、开关和灯泡连接起来,灯泡就亮了。

生:我发现手电筒的外壳可能就和导线的作用一样。

生:我同意李波的意见,手电筒没有外壳,刚才的电路没有导线,灯泡都不亮,所以手电筒的外壳就相当于导线。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能把刚连接好的电路画下来吗?只要自己能看明白就行。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把先画好的展示出来。)。

师:同学们都画好了,老师还有一种简单而又科学的画法,你们想不想学?

生(齐答):想。

(教师指导电路图的画法,完整示范画出符号电路图)(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指导并把画得较好的予以展示。评价时挑出有问题的,直接借助投影予以更正。)。

师:通过连接和画电路图,你发现比简单的电路图有哪几部分组成?

生:一个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师:同学们刚才都画得很好,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增加一倍材料,你还能使灯泡都亮起来吗。

生(齐):能。

师:在连接的时候要注意:两节电池要先用导线连起来,小组合作成功后就用刚学的新方法画出电路图,连在一起的电池要这样画(板书示范)。先讨论再动手。

(学生先讨论怎样连接,再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生:我们是从电池先连到一个开关再连到一个灯泡,再连一个开关和灯泡,无论打开哪个开关,两只灯泡都可以熄灭。但是要想两个灯泡都亮,就必须同时按下两个开关。

生:我们是连了两个开关后再连了两个灯泡,断开一个开关,灯都不会亮,一定要两个开关都合上灯才亮。

师:还有和他们的连接方法不同的吗?

生:我们的连接方法不太相同,不过小灯泡也可以发光。

师:噢,说说看。

生:我们是将小灯泡的连接在一起,然后两头各连接一个开关,再连接在电池上。

生:我们有一个发现,我们和第三组的连接方法差不多,就是断开其中一个开关两个灯就都不亮了,而且不可能让一个灯单独亮起来,和家里的灯不一样。

师:大家都是这样的现象吗?

生:都是这样的。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其它组能不能一起想办法,连接出和家里一样的电路呢?一个开关控制一盏灯,再动手尝试一下,如果实在想不到办法的,请组长到老师这儿领一张电路连接帮助卡。

(学生分组实验)。

师:许多小组都已经连接好了,速度非常快,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们有新的发现了。

生:老师我们也有有新的发现了。

(学生都争先恐后抢着汇报)。

师:好,不错,你们来说一下你们的新发现。

生:我们连接的电路,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断开一个开关,另一个灯泡还亮着,只有两个开关都断开,两个灯泡才都熄灭。

生:我们的发现也是这样,不管断开哪一个开关,都有一个灯亮着,断开两个开关两个灯才会都熄灭。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子,能发现这么多新的东西,你们还能用刚学的新方法把这电路图画下来吗?老师和大家一起画。

(教师将画好的电路图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并深入每组进行指导)。

生(非常有信心地齐答):能。

师:好,今天的课就研究到这儿,下课。

小学科学教案

活动一: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小学科学教案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

一、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

1谈话: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2学生介绍。

4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

5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1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2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4学生讨论、回答。

5讲述: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6学生实验。

7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8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

2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3讲述: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4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

【注意】。

(1)当学生交流到纸的历史和发明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当学生交流到造纸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自制再生纸活动的指导。

附:课后调查表。

一学期来,个人使用、消耗纸的情况: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书?

大约要使用多少本练习本?

其他纸张的使用情况又怎样?

如果把一个学期使用的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

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统计出全班、全校纸张的使用情况。

最后统计这些纸要消耗多少树木?

5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样上网查询资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老师。

小学科学教案

本节课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懂得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师演示:激光笔。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及夹子,一张黑色卡纸做屏、塑料管。

小孔成像的材料(火柴、蜡烛、黑色光屏、带洞的卡纸)

1课时。

小学科学教案

1.通过给小兔子喂食物,观察了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学习照顾、爱护小兔子。

1.在饲养角饲养几只小兔子。各种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欢吃什么的墙饰背景。

形式:集体/小组

1。创设情境:小兔子饿了,需要小朋友给小兔子准备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选择相应的实物卡片贴在墙饰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欢吃什么”部分。

3。带小朋友到食堂为小兔子找食物,喂养兔子,观察小兔子吃吗?并根据观察结果,将相应的食物卡片布置在墙饰上“小兔子喜欢吃”或“小兔子不喜欢吃”部分。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每天带食物来喂小兔子,观察小兔子的食性,并做记录和相互交流。

1.在教师的支持引导下,能够持续喂养和观察小兔子。

2.能够了解兔子的食性,并乐于与教师、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动和发现。

3活动建议:

4.请家长注意引导、提醒、鼓励幼儿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5.将礼貌宝宝的图片张贴在图书区中,引导幼儿经常观察和讲述,以丰富幼儿的表达能力,养成礼貌行为。

小学科学教案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火山》教案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火山的形成,了解火山的分类、益处与害处。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网上观察、查找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学习的乐趣,了解有关国同内外探索火山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科学兴趣。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火山的形成,了解火山的分类、益处与害处。

本堂课的教学地点在多媒体教室。

本堂课力图体现由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情景导入。

1、出示:火山图,进行简介。

2、介绍本节课利用网络学习。

学生观看屏幕,认识火山。

利用多媒体图像产生壮观的感觉,激发学生对火山的探索兴趣。

通过自学课文或看电视、画报,你们了解了火山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对火山已有的了解。如:火山的喷发能人死亡;去火山喷发的地方,人感觉很热;月球上也有火山喷发。

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握小学的“个性”,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和收集资料,对于火山的研究在课前已开始。

小学科学《火山》教案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

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主要地震带”的教学。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一、多地震的国家。

(学生活动)考虑从哪些方面得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从课文中找答案。

(总结)从两方面说明:一是文字记载地震最早;二是发生地震次数很多。

(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

(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两大地震带。

(演示课件)世界两大地震带。

(学生活动)看计算机课件的演示,考虑我国的位置同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总结)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衔接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课件)中国的地震带。

(讲述)我国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图的四个地带。

(演示课件、讲述)中国的地震带(四个地震带,略)。

(讲述)我国有资料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中。唐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

(演示课件)唐山地震。

(讲述)地震的破坏力这样大,有无办法预防,从而减少损失呢?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和“读一读”。

(讲述)火山同地震一样,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危害。但火山在我国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学生活动)读图3.21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的火山。

(总结、反馈练习)。

〈设计思想〉。

本节虽然将我国的地震,但一定要结合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的分布,才能从原理上讲清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带的分布。通过计算机课件把二者之间的联系,动态的表示出来。有关唐山地震的影像资料,意在告诉学生,地震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后投身科学研究工作。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震和火山。

一、多地震的国家。

二、主要地震带:

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报。

四、火山的分布。

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块薄泡沫板,出思考题:

小组讨论3分钟,之后由每组的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总结。

小学科学教案

1、引领学生学习测量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同样时间和同样距离时这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2、让学生学习测量和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一、新课导入。

出示爱因斯坦的图片。

师:这位科学家叫什么名字?

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中曾经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出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在科学研究中,距离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条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距离和时间。(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小活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数5个数。

学生边说书写副板书5秒走。

师:请同学们分别记好你的估测结果。

师:在教室里我给大家准备了4块场地,以一块场地为例,从起点走到另一端是5米的距离,在回到起点是10米的距离,大家再来估测一下,按正常的速度连续走完10米,你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板书:10米用)。

学生活动,汇报。

(大家在活动中,像个小科学家一样,认认真真的活动,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科学价值。

板书:相同的时间距离长速度快。

相同的距离时间短速度快。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经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2、测量每段距离使用的时间。

在大家活动的时候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连续走更长的距离,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经过一段距离,所用的精确时间,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小组内谈论一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精确。

谈论汇报。

师:通过刚才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教师布置场地。

师:每个计时点选一名小助手和计时员相对站在皮尺两边。

出示要求:

1、运动员连续走完全程;

2、计时员听清老师口令一起计时;

3、计时员听清相对应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计时。

师:请一名运动员。

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们配合的怎么样。

下面我们先试走一次。

师:对于这次活动,裁判员有没有需要提醒的?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活动。

分别计时男女两名学生。

收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学生制作,分析图意。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非常好,在这幅图上能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的匀速运动。

三、拓展距离和时间的科学认识。

师: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离,是一个距离单位,老师给同学计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离。

谁来读一读。

师: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间无边无际的距离;

宙代表古往今来,无始无终的时间。

师:我们的祖先在遥望宇宙时,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师:织女星距离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离地球16.5光年。它们之间也有16.4光年的距离。

四、课后延伸。

师: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老师了解到(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能根据使用的时间估算出两地间的距离,这样能让我们更合理的安排时间,从今天我们就更要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小学科学《火山》教案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们好处,也会带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火柴、石棉网、蒸发皿。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智利柴腾火山喷发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火山喷发)。

2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火山喷发覆盖了城市,夺取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火山、研究火山。(师板书课题:火山)。

二、提出问题。

1带着刚才的观察与思考,你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

生:我们首先研究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

师:准备怎样研究?

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电脑查询;可以看课本中的实验方法;……。

4小组讨论交流。

5生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6火山的形成,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材料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火柴、石棉网、蒸发皿,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7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方案说出来和大家共享一下?

学生交流。

8大家的设计很好,不过,在实验时该注意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生:注意安全。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团结合作。

开始动手吧!

生汇报。

9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

生:我们在加热土豆泥时,看到番茄酱像岩浆样从土豆泥的中间跑出来。生:打开啤酒盖时,会看到有大量的泡沫涌出来。

生:我们把小玻璃瓶倒放入水槽时红墨水自下而上升上去,象岩浆从地壳中自下。

而上流出来。

10同学们利用实验的方法已观察到火山喷发的现象。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火山的形成视频。)火山喷发对人们又什么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

生回答,

11师小结: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火山形成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一些矿产资源。

三课下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火山的历程。

小学科学教案

1.认识生活中常见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2.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探究能力。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理解并掌握食物变质的有关知识及科学道理。

2.教师演示用品:有关香蕉等食物变质的过程图片、教学课件等。

每人把一根新鲜的香蕉放置一段时间,观察记录香蕉变质的过程,注意不能随便品尝已变质的香蕉。

一、引入:

大家边看屏幕,边听老师讲丁丁的故事:同学们举办了一次聚会,每人都从家里带来了食物放在一起共同品尝,瞧大家吃得多开心啊!丁丁也拿起面前的大饼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可是丁丁吃饼后,抱着肚子哭起来了。

(画面展示)。

小学科学教案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三、布置作业

观察月亮,并画下月相。

第二课时

一、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二、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看月亮

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

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

月亮在一天天变宽

小学科学教案

1、知道使瓶子中水位升高的多种方法。

2、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体大小有关系。

3、乐意合作探索,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懂得遇事要动脑、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集体记录纸、小组记录单、大石子、小石子、沙子、贴有水位线1号2号的细颈饮料瓶若干、记号笔、漏斗、小勺、小抹布。

一、交流验证,知道“填石头”能增高水位。

1、提出问题: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小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

2、验证猜想:请一位小朋友验证“填石头”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行。

小结:小乌鸦真聪明!它把石头放到水里,水位线就升高了!

动手实验,发现并探索乌鸦能喝到水的方法。

(一)第一次实验:分别在2号瓶放入不同材料,都能让乌鸦喝到水吗?

1、提供2号瓶:观察和1号瓶有什么不同?

2、引发猜想:2号瓶的水较少,用哪一种材料材料能让乌鸦喝到水呢?为什么?

3、操作实验:知道往2号瓶里填小石子和沙子,乌鸦可以喝到水,但是填大石子乌鸦是喝不到水的。

4、交流思考:影响水位上升的因素。

小结:水位线受大小石子之间的缝隙大小影响,加入小石子或沙子后,水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剩下的水被挤到上面去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大石头跟大石头之间缝隙较大,大部分水流到缝隙里,被挤上去的水就少,乌鸦不容易喝到水。

(二)第二次实验:怎样让乌鸦喝到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子里的水?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用什么方法能够补救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让乌鸦喝到水?

2、操作验证,交流讨论:

继续往2号瓶加小石子和沙子还能增高水位线,能让乌鸦喝到水。

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大石子之间的空隙较大,小石子和沙子较小,用它们填补大石子之间的空隙,把空隙里的水挤到上面去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联系生活,交流经验。

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吗?

小结: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小乌鸦一样碰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难题,但是我们不能随意放弃,要学习小乌鸦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去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教案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小学科学教案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青少年生长发育主要特点及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对生命延续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异,并对部分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的:

1、认识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2、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

1、有关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小动物和植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它们长得很像。

生:它们一模一样

2.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1、找一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出示课件:从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

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与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汇报

出示图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汇报,进一步提出问题:“动植物中有没有刚才我们发现的这样现象呢?”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谚语。

2、引出:

生物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

(板书:遗传)

师讲解:为什么有的双胞胎长得那么像,有的却并不很像?

学习:遗传基因是指携带有父母亲生理特征信息的遗传物质,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包括性别、性格、外貌等等。

3、变异

出示图片师:有什么发现?生汇报

引出: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变异。(板书:变异)

(二)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对于我们有哪些影响?是有害还是有利?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出示图片讲解。

4.教师总结。

四、总结回顾

生汇报

五、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板书设计:

我像谁

遗传 变异

小学科学教案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小学科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认识量筒和毫升。

过程与方法: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师生交流法、对比观察法

1、新课导入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为学生准备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然后找几个学生简单说说并说出理由。

2、新课教学

1、讨论比较水的方法并比较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师生一起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学生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新课教学中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怎样来描述呢?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问学生一些问题: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3、巩固提高

很多学生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接着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4、小结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内容。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小学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依照自己的生活习惯给食物分类;

2、调查本班学生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制成统计表;

3、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4、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的:

1、每天吃的饮食,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对自身的健康增强意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图片、统计表。

学生:碘酒、土豆、萝卜、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实物;

四、教学过程:

(1)出示食物图片。

提问:同学们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些东西吗?(食物)。

看到这些实物你有什么想法?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2)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看来吃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我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我们吃什么。

1、认识食物并分类:

(1)学生阅读教材40页的资料,并划出你知道的营养成分。

(2)互相讨论:你们在生活中了解哪些知识?

粮食类:主要有淀粉、鸡蛋、豆制品等含有蛋白质;

油脂类:主要含有脂肪;

素菜、水果类:主要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纤维素。

(3)指导学生认识食物营养标签;

2、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用”碘酒“探测”淀粉“的实验,并观察异同,做好记录;

(3)检测花生米里有没有油脂,并做好记录;

3、填统计表:

(1)学生回答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指名学生上讲台在统计表中画圈,其余学生思考爱吃食物含有什么成分;

(3)分析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4)讨论: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行不行?

4、小结:

食物要多样人,不能偏食、挑食,吃清淡些并多水;

30年前是吃饱,10多年前是味道,现在是吃健康。

5、作业:

了解我们一在中必须补充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需要多少?并从哪些食物中获取?

小学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体验购年货的快乐。

2、在看看、议议、做做、讲讲中了解中国人过春节购年货的习俗。

3、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活动过程。

再过一个多月将要过我们中国人民最重视、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节日?

小结: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新的一年的开端。我们穿新衣,戴新帽,准备许多东西,迎接新年。

2、你想不想也学学爸爸妈妈买年货?

4、幼儿购年货。幼儿手提购物篮进超市购年货,师适时指导。

2、与同伴分享年货。

活动反思:

虽然小班孩子对合作的概念还很模糊,但是通过活动孩子知道了人多力量大的经验。今天的活动中,发现孩子们随心所欲的比较多,这固然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但和我问题设计的不怎么合理也脱不了关系。我先用简单的问题铺设一下,让幼儿在回答中重新回忆、想起动作要求,对后面问题的回答才比较容易,也不大会跑出问题以外。因为幼儿的记忆大多是暂时、短暂记忆,歌曲听过了,他们就可能忘过了,不知道刚才的歌曲唱的是什么,所以也就回答不出问题了。

小学科学教案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水里有什么。

杂质:溶解于水、不溶解于水。

二、净化办法:

1.沉淀。

2.过滤。

3.消毒。

三、设计自来水加工厂。

小学科学教案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1、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2、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3、给小学生上科学课应该准备哪些内容

1、了解大纲:了解大纲可以对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直至每节课做一个纲目性的了解,这样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就多了一把入门的钥匙。

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就是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的生活经验为引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身边的事物,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每节课、每个单元、整册教材都是这样,做到“胸中有大纲、腹中有教材”。

2、了解教材: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全面理解把握上。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要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才能做到对教材的举重若轻。

3、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主体,了解学生特点可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一、二年级很少系统接触科学,有的只是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科学就是要启发学生天性的好奇心,这是科学学习的起点,把他们对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的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只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活动机会、运用直观的教具,学生学好科学是不成问题的。

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探究活动,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课,我选择了土豆、泡沫、木头、橡皮泥、铁块、装满水的玻璃瓶六种典型的物体,它们放入水中有沉的,有浮的。而沉在水里的物体要使它浮起来办法更多了,选择的这些典型的物体,有的可以借助漂浮物,有的可以减轻它的重量,有的可以改变它的形状,有的可以增加水的密度,当然有的也可以几种方法并用。这些材料的选择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迸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

小学科学教案

一、力求教师认识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二、力求教师指导到位。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尤其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三、力求思维训练到位。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交流、讨论、修正、完善、筛选上,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沉浮实验仍旧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对木头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指导学生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