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秋到清凉山(专业19篇)

秋到清凉山(专业19篇)



优秀作文可以通过独特的观点和精彩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学习这些范文,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这些精彩的优秀作文吧!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也许是延安的景色太迷人,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去年去延安旅游时的情景仍时常呈现在脑海里;也许是延安的名气太大了,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至今都难以让我忘怀。红色景点,我去过不少地方,如西柏坡、井冈山、瑞金等,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延安一样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

大城市,我也去过不少,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但没有一个城市能像延安一样给我以震撼、清新的感觉。这或许就是红色城市的魅力所在吧。去一次,一生难忘。延安,一座闻名遐迩却不张扬的城市,当你走进她的怀抱就会被浓浓的红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深深吸引和感染。这里不仅是抗日、抗战时期重要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这里宣扬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追逐自己的梦想。

而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这里。我想,延安之所以被世人称道,不仅是她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和文化。到了延安,宝塔山的确是个好去处。相比于泰山等名山来讲,宝塔山的确算不上“山”,只能称得上“丘”,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成为了当时红色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宝塔山,是因宝塔而命名。相传,这座宝塔是范仲淹时代为抵御外敌而修建的`。其实,不用导游介绍,从宝塔的建筑风格和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也能大概判断出她的年代来。宝塔山,虽然不高,但十分陡峭,需要弯腰才能上去。攀爬中,需要步步走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否则就有可能摔倒。登山山顶,遥望远处,美景尽收眼底,登山的惊险和疲劳尽消,一阵微风吹过,真是舒畅无比。

这犹如中国的革命一样,虽然举步维艰,走得十分艰难,但步步都十分扎实有力。胜利后的喜悦,岂是三言两语能道清楚说明白?延安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延河的存在本身就是惊喜。她没有壶口瀑布的雷霆万钧,万马奔腾,也没有长江那样的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可她却孕育了八千中华优秀儿女组成“抗日军政大学”,奇迹般地构筑起三千辆纺车搞生产。没有名气,不代表没有实力,不代表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延河就像延安一样朴实,但她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甚至可以称之为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望着河里潺潺流动的水流,眺望万亩良田,一种喜获丰收的兴奋感油然而生。无意中想起《陋室铭》中的一句话,可以来概括她的意义,那就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从自然、生态的山水美景中走出来,来到延安的窑洞,走进延安人中间。在感受窑洞古朴气息的同时,延安人也以他们特有的迎客方式为来客表演起节目。《十送红军》这首陕北民歌,唱出了人民群众与军队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歌声婉转悠扬、嘹亮动听,让很多前来观光的游客伫足欣赏。延安人的真诚、质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似乎明白了延安为什么能够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是啊,民风淳朴,忠诚厚道,可以说是延安人民给世人的印象。延安的景点还有很多,但只要去了宝塔山、延河、窑洞等富有特色的景点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灵魂。延安的文化就是奉献。

为了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奉献了十几年,在后方为前线输送了多少兵员、粮草;延安的灵魂就是奋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延安精神深刻内涵。正是凭借着一股敢与天斗与地斗的胆识,延安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开创了一番盛世伟业,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座座耸立林立的高楼,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一张张面带笑容的脸庞,一片片绿意幽幽的树林,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延安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生态的视角,抑或是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延安,她都是完美的。因为,她是一个革命圣地,是一个生态城市,更是一个幸福城市。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记得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和外婆早早地准备好行装,一起来到我旁望已久的地方——清凉山。

我们来到山脚,放眼望去,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把地而起,各不相连,象公鸡,象骆驼,象猴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落成趣。再细看,那绿油油的油菜花布满田地,柑橘树象利剑一般插在山脚的各个角落。有的树还生长在半山腰上,横着长,竖着长,象是挂在山腰上似的,十分奇特。

我们欣赏着沿途的美景,看!那棵高大的松树象位坚强的战士,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瞧!那片麦苗正茁壮成长呢!越往上走,山路就越陡。梯子象是竖着的,如果不是扶着栏杆,恐怕我们早已滚落到山脚了。!

正应了这座山的名字,越往上走,就越凉快。微风迎面吹来,立刻消除你满身的疲惫。快到山顶,风稍微大了一些。看!满山的树在风中轻轻摇弋,好象浪花,一层一层的,正翻腾呢!

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往下一看,真美啊!在山脚看来,其它的'山峰好似一个个高到的巨人,但在清凉山的山顶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个小小的土包。你立足细细倾听,会听见几声清脆动听的鸟叫声使你感到亲切与舒服,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惬意与悠闲之感,真想在这儿住一辈子!

在回来的路上,我依依不舍,心中充满对清凉山的无限遐想。回到家,我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中就有外婆家的清凉山。

文白对照《清凉山》

高青县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北部,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历来对其方言研究者甚少.高青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的冀鲁官话,在山东方言的分区中是属于西区西齐片.高青方言除了具有西齐方言一般性特点之外,另有独特之处,语音特点明显,比如其新老异读和文白异读.

作者:王蕊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2007“”(10)分类号:h1关键词:。

文白对照《清凉山》

“朝如青丝暮成雪”该是多大的惆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又是多么颓唐?古人写白发言惆怅,悲时光之匆促。今天,我蓦地瞥见鬓角数根白发,心生惴惴。

不经意间,时光匆匆,三十四年的光阴恍如云烟。令人扼腕。

我不害怕衰老。因为命定的规律无法抗衡。我害怕自己还不够完整。

如果为自己的人生设喻,我觉得人生如月。向圆而行,渐缺而终。究竟要把哪一年当作是十五六日的圆满与皎洁,令人费尽心思。

年少时光,自由与自然并肩,懵懵懂懂,无欲无求,所以快乐多于苦恼,甚至不知苦恼为何物。父亲严厉的批评会让我泣不成声,但不觉错在何处。或许我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就是从训斥中启蒙。

我从不怨恨于他。那些声严色厉的瞬间抵不过农活的.繁重,比不上贫瘠的物质生活对人灵魂的镌刻。我很早就学会了忍受,体谅,不屈。虽然诸如与落后斗气,与偏爱怄气,与嘲讽为敌那些狭隘的想法不值得大书特书,却一直激励我实现了少年时的奋斗与超越。

我的整个中学时光如果有遗憾,我觉得有两个遗憾:一是自己太傻,接受新知识总慢,成绩不值得骄傲,对不起那些过分的勤奋刻苦。二是不够勇敢,太自卑,不敢与同学交流,心事在心底缭乱荒芜,见不得阳光,久了,发霉,成了精神的负担。

如果再经临那青葱岁月,我一定可以优秀十倍。

然而,历史要人铭记反思,而不是向人炫耀。我庆幸自己有这些遗憾,我从一开始就读到了自己人性的弱点,选择了一条自强的路途。至今成果虽然不大,却一直不会心生厌倦。

就教至今,也有十四年了,期间的感动与羞愧困厄各半。

我喜欢现在的职业,或者把它当做是事业更确切。我觉得人生中一半的快乐来源于此。另一半,我把它交给家庭。

本来,我觉得自己还有一个梦想,现在看来,大器晚成也不沾边,妄自菲薄也大可不必。彻底地沦为平凡的人。既不悲哀,也不欣喜。

我觉得现在,我的主要任务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无那种能力。我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力求在努力的学习中不平庸。

写下这些,就是每天都要静心反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求优秀不吝平凡。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国庆期间,我们去了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的第一站在宝塔山观光。乘坐观光车上了山,浮现在眼前的便是一片葱葱郁郁的山林,可你绝对想不到那高高的宝塔就隐秘在其中。走到深处,才能瞧见它那古老的面容,光阴显得它很破旧,却又那么富有古老的气息。

第二站我们落脚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它的门口耸立着一尊使人民敬仰的毛泽东雕像。进入馆内,革命纪念这们的雕像一一映入我眼中,“要是没有他们之前的付出,没有他们的鲜血,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在心里默默感叹道。进入展览馆,墙壁上到处都挂着英雄们的照片,还有保存下来的步枪、手枪、小刀、生活用品……除外,还有数不胜数的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枪、炮弹、国旗等等,占满了整整两个展示玻璃柜。想必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中国的军队们只有那细长的步枪,就打败了日军,缴获了他们那么多武器,真是在世界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我们又去见识了早年的延安:房子很旧很小,餐品用具都破的不成样子,衣裳没有不带补丁的……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这些真实存在的场景消失了,但还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第三站是杨家岭。这个是我一直期待去见识的一个地方。在那里,我见识了毛泽东爷爷和几位革命伟人的旧居,我见到了真正的窑洞,认识了防空洞,重新了解了革命历史,对毛爷爷的经历又多了解一些,没想到他能在窑洞那么暗的地方写了40多篇著作!

这澎湃的波涛,再一次涌进了我的心头。我为我是黄皮肤感到骄傲,我为我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为我们的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

文白对照《清凉山》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七月上旬末,我们去延安登宝塔山。天一直下着雨,景区道路湿滑。从山下到山上,有好长一段路,车可以开上山顶。由于不允许其他车辆进去,我们只好坐景区的电瓶车,经过大约10分钟的时间,到达了山顶,著名的“延安宝塔”呈现我们的眼前。

延安宝塔,原名“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现存宝塔为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重修,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和明万利三十六年(1620xx年)重修。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级阁楼式砖塔。宝塔底层辟有南北两个拱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内有阶梯,可沿梯登临塔顶。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杨家岭、枣园不眠的灯火,孕育了一个崭新的民族精神。这座延安古塔也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航标灯。

我跟着爸爸妈妈从宝塔的北门登塔,塔梯很窄,坡度很陡。为了安全起见,爸爸在前面、我在中间、妈妈在后面保护着我,我们慢慢往上爬。当爬到塔的八九层时,塔梯转向处非常狭窄危险,爸爸先上去以后,再伸手拉我和妈妈,最后,我们都安全到达了塔顶。站在塔顶向下看,整座延安城尽收眼底,滔滔延河蜿蜒流过市区,雨中的延安城更加美丽!

登延安宝塔,使我终生难忘。

文白对照《清凉山》

菩萨显应事彻形识之封,随时即显;理悬生灭之表,触类而彰.月印千江,示有感必通之旨;日明万国,吐无微不烛之光.故大圣示生,心期利物;至人(1)阐化,愿在转凡.东涌西没,西涌东没,浑如大火聚燎却面门;看即有形,觅即无迹,何异弄潮儿滚成侣.见说婆罗门白发曳杖,忽然睹面正逢渠;将谓金刚窟苎服牵牛,认着依前还不是.真诠(2)当谛信,不假沉吟;大道断攀援,宁容伫想.志显应.

作者:苏知作者单位:刊名:五台山英文刊名:wutaishan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文白对照《清凉山》

文言与白话在历史上的争论不绝于耳,比较大的主要有两次: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引发的“文白之争”,新世纪前后“语文大讨论”引发的新一轮“文白之争”。今天我们重温这两段历史,旨在把握其争论的深层原因,为文言与白话的发展历程把脉,直面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叩问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一、张力凸显:“文白之争”对语言本体的遮蔽。

贯穿二十世纪的“文白之争”,折射出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变迁。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的差异,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不可避免地附着时代的色彩,因此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遮蔽。

在个人意识张扬、民族精神觉醒的五四时期,一种变革一切旧势力的激情造成了对文言本体意义的扭曲和误解,放大了文言负载的传统文化的糟粕成分,欲置文言于死地而后快。周作人曾深入地剖析过文言的蔽害:“我们反对古文,实又因为他内中的思想荒谬,于人有害的缘故。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中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没有经过廊清,所以这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对此,鲁迅也有深刻的体认:“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当时对文言的批判,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始终是和意识形态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文言往往成了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且是封建腐朽落后文化的代言,被视为不祥之物。与此同时,文言与白话的差异必然被扩大和加强,进而被叙述为一种文化的进步与落后之间的差异。新文化运动主将钱玄同就曾经以一种激烈的言辞鼓吹现代白话:“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国书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这两类之书故;中国文字,自来即专拘于发挥孔门学说,乃道教妖言故。此种文字,断断不能试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我再大胆宣言道:欲使中华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翻在这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对立,被看作是文明、发展、自强与陈旧、自封、亡国的对立。“文白之争”演变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命运争夺之战。文言与白话的矛盾被处理为新旧意识形态或新旧文化的矛盾。文言与白话之间的张力因此紧张突兀。显然,论争的结果——文言文的舍弃,白话文的确立,这两个过程都是在一种急促的社会功利的要求中进行的。

五四运动打倒文言文,使言文合一,书面语成为唤醒民众的工具,使中国从此进入现代社会,的确功不可没。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发育得过于成熟,当时已经成为阻碍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继续前进的障碍。但是,传统文化被打倒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是将传统永远地打倒,还是应该在前行的道路上拾回古典的魅力?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载体的文言,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发起的“我们该给文言什么待遇”的讨论,出其不意地引发了新一轮的“文白之争”。与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不同,这场争论并非新旧势力之间对历史话语权的争夺,而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基础教育领域中文言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的论争。然而,这场新世纪的“文白之争”,恰逢人文思想大放异彩,遭遇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巨大冲击,在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矫枉过正的反思的基础上,人们又大肆渲染文言文的价值。“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废除文言”,我们可能“废掉中华文化灯塔”,废掉几代人“文化根基”,同时废掉“白话的根基”……如此种种痛定思痛的肺腑之言,仿佛文言负载的传统文化回光返照了,炫得人们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人们醉心于挖掘,赋予文言所不曾有的又不堪重负的多重功能。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浓重的“眷古情结”,很多人把文言奉为至宝,称其为现代人道德迷失的一根“救命稻草”。甚至还有人借助文言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这就如同一个根本不会游泳的人,却设法大力培养他水上花样舞蹈的能力。至于一致公认的“学习文言是为了继承文化遗产”,在实际的教学中,“文化遗产”也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为文言这种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把文言这种语言形式当成一种障碍,去关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这种教学肆意削弱甚至破坏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走向融合:“文白之争”的发展趋势。

五四时期视文言为古代腐朽文化的代言,中小学应该少学甚至不学文言;新世纪前后称文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的比例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对“文言”态度的这种转变,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对语言本体意义上的尊重呢?反观历史,我们总是对语言有着过多地利用和改造。五四时期,站在文言的对立面,将语言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未免太过功利化和简单化了;新世纪初,语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渐渐凸显,然而,人们又赋予文言太多太重的责任和担当,尊重不是要将其奉若神明,而是要尊重语言规律,珍视凝结于文字中的智慧精华。从文言到白话,我们能看到文化的变迁,但是在文化的变迁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稳重的保守力量同其变端保持平衡,以为秩序。否则变化即是毁灭。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传播思想文化的载道工具,其本身也可成为一种艺术形象。厚重的功利价值的驱动,实用的工具理性的思维,使我们迷失了方向,看不到文言和白话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本体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竟然无视文言文最大的、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便是文言这种语言形式本身。古今汉语的精神与特点是一脉相承的,文言与白话只不过是一种语言形式,如果说文言文承载着满脑子的封建之“道”,白话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倘若思想照旧,便依然是换牌不换货”。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载道的功能对文言与白话作出宣判。坚持文与白,或许只是一种形式的坚持吧!只要是好的作品,其中包裹的感情都是一样的。不论文白,感动我们的都是涵藏在文字下那份细腻却又深厚的感情;不分文白,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至性都能叩击我们的心灵。五四时期站在文言的对立面,宣称文言是一种无用的死了的语言,建国初期语言又成为整齐划一的政治工具,新世纪语言遭遇肆意肢解,成为考试的工具、教化的工具。这些现象,反映出我们对语言有着过多的利用和改造,而缺少应有的尊重和耐心,特别是对文言施用了太多的“暴力”。在思想意识和文化形态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将语言从工具性认识的局限中解脱出来,结束其被强加的“英雄救美”的历史使命,回归它所固有的审美本质上来。卸下重负,才能行得更远;回归本性,方能立得更稳。

其实,语言的发展是川流不息的河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会有回流,也可能会出现湍流,在此进程中,语言本身也将获得巨大的能量。过去,我们在文言与白话汇流而成的“母语之河”中人为地筑起一道堤坝,试图“抽刀断水”,一分为二,致使“一江活水变成两潭死水”。我们承认文言与白话有新与旧的对立,但并不“泾渭分明”,“水火不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激活,共同浇铸富有民族精神的现代汉语,使多情美丽的中文源远流长。“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以存在论的.视角,得以窥见文言本体论上的文化内涵,我们将会看到“文白相融,和谐共生”的汉语言的发展趋势,文白之间一些无谓的争论也将不复存在,针锋相对的辩论将变为平等开放的对话。

三、寻求平衡: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重构。

从“文白之争”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白之间的每一次论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讨论主要集中在“要不要学?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几个问题上。其中“为什么学?”即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观决定着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随着每次争论的推进,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观也几经改变。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工具功能——实用价值;二是认识功能——文化价值;三是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工具论”一说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这里我们不再赘述。至于后两种其实概括了文言所承载的两方面的内容:文化的、思想的,也就是文言文教学所要继承的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表面上似乎看到了文言的超功利性价值,光大了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价值。从理论上,我想这两种观点会得到普遍认同。但从实践中看,有一个问题必须得到很好的回答,才能让教师和学生饶有兴味地去教和学文言文,否则,就很难改变当前文言文教学味同嚼蜡的现状。问题就是:如果文言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继承文化遗产,为什么不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去教学生?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这样继承文化遗产不就更直接更方便了吗?何必用文言徒增阅读的障碍?如作肯定回答,其结果便是取消文言文教学。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状况。如作否定回答,文言文不可以变成白话文来教学生,那又为什么不能呢?较好的回答可能是:文言文若变成白话文,那文言文所具有的特质就会丢失殆尽。倘若我们继续追问:那么文言文不同于白话的特质是什么呢?恐怕不是看其所载的是什么“道”吧?看来,我们必须给文言文教学一个本体性的定位。

前面我们谈到,文言文最大的、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便是文言这种语言形式本身。张中行也指出:“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才流行的。两个名称相互依存,互为对立面:因为提倡照口语写,所以以传统为对立面,并称作文言;因为一贯用脱离口语的书面语写,所以以革新为对立面,并称作白话。”这表明,文言通过汉字的识别来生成意义,并由此呈现汉语形象的审美特色;白话文则立足于一种汉语的口语化诉求,注重流畅通俗的功能。文言与白话,各具其美,不可偏废。美国著名美学家爱德华·希洛说过“年代久远,常常使寻常的事也具有一种美”,何况文言,这永存于“时间隧道”的文学瑰宝。文言与白话在今天依旧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分别构成汉语形象审美的重要资源。过去,语言本体性的审美功能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而其社会政治教化的整合作用则被强调和突出,在如何对待“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上也偏离了方向。我们应该回归原点,给文言文教学的价值一个本体性的定位。我们认为,文言文教学的价值也在于文言这种语言形式本身,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感受文言这种语言的美学价值,实现民族语言的优化。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要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本身,而不是翻译之后的白话,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关注文言这种语言所承载内容的文言文教学,其出发点还是把文言看成是死的语言,是语言的标本,割断了语言发展的历史,无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串讲法”,翻译自然成了第一要务。朱光潜在《诗论》中举过一个例子:把《诗经》中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成白话,则为:“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大雪了。”如果文言文都作这样的翻译,“则情致不知去向了”。把文字当成一种需要跨越的障碍,去关注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的教学,是对文意和语言效果的削弱甚至破坏。在学生眼里,文言文“面目可憎”,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而希望达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当然,强调文言文教学在于优化民族语言,并不是说文言文教学不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恰恰相反,我们是要熏陶得更切实,更有效果。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不可分割。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只有同时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文言文所传达的文化内涵、精神境界才能被学生认同。

为实现民族语言优化的文言文教学,关注文言文本身的美学意蕴,“得意而不忘言”,并且在得意和得言之间,得言是第一位的。如何得言呢?现今的文言文教学,一是串讲法;二是鉴赏法。两种教法,都没抓住根本。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时,特别肯定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视教学生读,教学生反复读,教学生广泛读的做法。可见,“读”乃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抓住“读”这个根本,还要采用恰当的读的方法。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揭示的“因声求气”说值得我们借鉴。“声”,指读者的有声接受;“气”,则指作者的旨趣和作品的神韵。“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是文章的外在形式,亦即朗读的节奏、音调,它是依附于“气”这个内容而存在的,故而“因声”则可“求气”。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音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一切优秀、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去读,读出美丽,读出感动,从语言出形象,从语言生智慧,从语言达人性。浪花会淘尽英雄,时代会淘洗文字。真正的英雄至今仍向世人说话,而千古佳作会在历史中继续发光。让政策的归政策,文学的归文学,让文学(不管是白话的,还是文言的)充分发挥其美感,来陶冶一个人身而为人的本性,擦拭人心的灵明之镜。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我的家乡——延安,一座小小的山城。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故被誉为“圣地”。而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座城市越来越繁华,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阔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当夜幕降临,到处灯火阑珊,美不胜收!

景色最美的要数王家坪大桥了。这是一座拱形吊桥,因桥拱在桥面两侧,呈半圆形并且涂成了橙色,上面又装上了各色的彩灯,到了晚上,桥拱五彩纷呈,远远望去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因此,人们又送它一美称——彩虹桥。从彩虹桥往南走,便到了北大街的立交桥。五彩缤纷的彩带,红红的.灯笼,把立交桥打扮得格外漂亮。通过立交桥,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只见两旁的树枝上挂着红红的“雨伞”灯和银色的“魔法棒”灯,“雨伞”挂在树梢,像是从天而降的降落伞。“魔法灯”也很漂亮,在枝头一闪一闪的,好像在施展它的法力。弟弟妹妹说,“魔法棒”灯多像棒棒糖啊!真想把它摘下来吃一口啊!。

来到南门坡,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红色。路灯上那一串串的红灯笼好似一串串爆竹,又像一串串糖葫芦。树枝上挂满了“小星星”、“小月亮”,可爱极了!“小星星”在枝头一闪一闪的,好像来到人间的小精灵,对着我们眨着它明亮的眼睛。“小月亮”静静地躺在树梢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树上挂着红色的“苹果灯”,远远望去,就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梅花。

绕过南桥,来到了宝塔山脚下。抬头向上看,宝塔山被灯光照的玲珑剔透,悬挂的红灯笼,像许多人举着火把,把宝塔山映衬的更加神圣。宝塔山的正前方是清凉山,夜幕下清凉山像一座空中楼阁,又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突然,“哇”的一声,只听弟弟惊奇地喊:“你们快看,它多像狮子头呀!”我把清凉山细细打量了一番,还真像!头上还戴着一顶彩色皇冠哩!宝塔山的左前方是凤凰山。凤凰山上的城墙被金色的彩带打扮得像长城一样,威武极了!有又像一条金龙在崇山之间蜿蜒盘旋,直冲云霄。在我看来,清凉山和凤凰山就像是宝塔山的守护神,永远保护着宝塔山。

置身在这美丽的夜景中,我觉得自己幸福极了!我真心地希望我的家乡——延安,将会越来越美。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星期六,我们到凤凰山上去看延安城的夜景。我们在路上经过陡峭的山路,经过茂密的树林,又经过无数颗石头,终于到了凤凰山山顶。

我朝下一看,“哎呀!”我们居然在这么高的地方,所以我就不敢看了。我又朝前看了一下,我看见川流不息的车子,人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芝麻,而看到几百座建筑物就像几条巨大的“龙”。我现在才发现原来晚上并不黑暗,反而可以称作“不夜城”!忽然,天上冒出了几片五彩缤纷的“花”,啊!原来是烟花。这个城市本来就很美丽,再在天空中放烟花,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无法形容他的美。

啊!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延安的夜晚是非常美丽的。我爱延安!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秋高气爽,我们来到了清凉山公园,我发现了一小片银杏树,它们像是生命中的一面旗帜,既有春的生机和也有秋的成熟。

清凉山的银杏树长得高高直直的,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叶子是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小伞在为银杏树阻挡风雨。秋天到了,银杏树悄悄地换了一身衣裳,一把把小绿伞变成了金黄金黄的小蒲扇。秋风吹过,小蒲扇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欢迎秋天的到来;随风飘落的树叶,它们仿佛跳着一段段优美的芭蕾……不知不觉中,树下的小蒲扇越积越多,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地毯。

银杏五月开花,十月成熟。银杏的果实圆圆小小的,像一串串橙黄的`葡萄,还有点像龙眼,散发着淡淡的臭气。剥开外壳就是银杏树的种子了,俗称“白果”,我觉得它长得更像开心果。别看白果的个头小,它的营养却很丰富,长期食用能够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呢!银杏树不仅具有天然的保健作用,还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治虫害、调节气温等等作用,银杏树的生态价值可真高啊!

有个叫骆崇泉的人,写了首《打银杏》的诗,非常的有趣:“屋前有棵银杏树,屋后有片翠竹林。屋后采来一枝竹,屋前树上打银杏。手中翠竹轻轻摇,银杏树下遍地金。屋前有棵摇钱树,屋后有片聚宝林,屋后编成大竹筐,屋前树下装笑声。手中竹筐沉甸甸,银杏树下喜盈盈。”秋天的银杏树带给我们多少快乐啊!

外婆家的清凉山作文

常常会感觉很累,心神俱疲的样子。然后跑到镜子前瞅瞅,容颜尚好,虽不及当年青春年少,却依稀辨得年轻的影子。于是,我就想起了母亲说过的那句话,她说你们呀,可怎么能好好活成个老人啊,像你这么大时,我还多少的苦也不够受嘞。

是的,我还没有四十,可总有太多与年纪并不同步的疲累如影随行。最后,被冠以一个很好听的名称:亚健康人群。

母亲又说,你们现在的人就是活得太舒服了。

细想,母亲的话十分有道理,温室里的花儿远没有刺藜丛中的花朵更有生命力,一样是在阳光下生长起来,可没有经过大风大雨的锤打,就不会有强大的韧性。把一种生命放逐在广裘无边的天地间,才更有狂草的野性,所谓疾风劲草,也所谓愈挫愈勇。

没有战斗力的生命,最终也会自将萎谢。

更重要的是,人一舒服,就开始滋生各种各样的闲愁。

母亲活得很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把孩子养大,把日子过好。一把炊烟,就能映出她最幸福的笑。穷困的岁月中,她也根本顾不得去拽住更多。小时候,我也以为一座土屋,一把柴禾就能煮出最香甜的生活的味道。然而,把脚迈出村庄的时候,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开始告诉我并不是那么回事,在五彩缤纷的世间行走,多是经不得诱惑,也耐不住寂寞,或者还会有一些愤愤不平。直至后来,庞大的欲望与不甘让人几欲力不从心,心开始变得浮躁、不安,甚至动荡。

原来,一切疲累,只是源于了心。相由心生,病,也从心入啊!

《黄帝内经》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宫危。”这里的“主”指的就是心脏。所谓的心脏之明便是情绪的稳定,心态的平和。我们都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保持良好的心绪是多么重要。

推开一扇窗,让风吹进来,或者走出去,把灵魂放到风里。

很早前别人说起清凉寺,我都不屑一顾,因为懒得爬山。但去年夏天,他硬是带我去了一次,当时,山草郁郁,偶有几朵小花摇曳在乱石之中,还有一些小小的可爱的果子立在枝头。人们成群结队顺着山间的陡峭小阶或上,或下。盛夏之时,自然骄阳似水,但爬至半山腰时,竟一扫燥热,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似有清香闯入鼻间,我不知道那是大自然的味道还是山顶香火的清烟,但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抬起头,湛蓝的天空飘过几朵云彩,它们像一团团的棉花浮在上面,好像一伸手,就能将它们拢在怀里,绵绵的,柔柔的。

清凉寺,素有小五台之称,是文殊菩萨路过五台山修行的第一道场。清凉寺分为南北两坡,我们那时登的是南坡,南坡坡顶有一座砖塔,系辽代所建。说起辽代,因当年儿皇帝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大辽,而我们所生之地就是十六州之一云州地界。

顺着石阶再往上爬,似乎已经看到了袅袅的香烟扶摇而上,浓郁的檀香味更甚。山顶的砖塔供奉着文殊菩萨,也是清凉寺香火最旺的地方。此时,心好像也慢慢平静了下来,回头望去,峰恋叠嶂,云雾缭绕,苍茫天地间我们不过如此微小,而那些平时放大的忧愁即便此时重重一掷,瞬间就化为了无形,根本留一下哪怕一个细小的响动。

快到山顶的时候,碰到一位年老的阿姨,看起来六七十岁的样子,可她腰板挺得直直的,手里还牵着一位很小的姑娘,应该是她的孙女。只见她满脸笑容,脖子上还挂着一串长长的念珠。但最吸引我的应该是她走路的样子,虽然那么大年纪了,但精神矍铄,步子迈得非常有力。众人都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有一位女士经不住好奇就问她多大了。阿姨告诉她七十二了,而且她说经常来爬山。

终于到达山顶,塔前的香炉浓烟滚滚,很多人头举着高香在僧人的帮助下完成着朝拜的过程。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雕有各种动、植物图案以及飞天、歌舞乐使形象。塔的立面呈圆锥体,造型优美,与其它辽塔一样,塔身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宽度由低到高递减,塔檐距离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

我在塔前久久站立,也将双手合十,虔诚地在心中默念“阿弥陀佛”。我与那群善男信女们一般,都是愿在这清凉山顶寻得一份平和,在这惮意深深的山间,愿真能悟出世间的事非一二,让心回归平静,拥得清凉意境。

离砖塔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巍巍挺拔的汉白玉雕像,据说那是三面观音。分别是送子观音、净水观音、如意观音。雕像顶部有几个由大到小的圆珠串结起来,最上面露出尖尖的样子,整个看上去颇有点自由女神雕塑的样子。

耳边,缭绕着佛乐,立身此间,恍惚与天地融为了一体,要享受如此之美,如此之奇妙,只需有一颗最纯净的心就够了,其它不过附身的尘埃。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总是喜欢把世事假想成一桩桩的明镜台,随之也惹来一缕缕尘。想来,越是活得简单,快乐也就越多。也许这是一种时代的诟病,我所发出的疼痛亦是一个时代的呻吟。现在人们脑子中充斥的东西实在太多,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远不如一壶清茶、一间茅屋过得平知、自在。

心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情,此心,美哉!

真的应该多抽些时间投身自然,放逐心底的潮湿,阳光加身,何愁不健康?

至那次登完山,我一直有些意犹未尽,没有登上北坡有些遗憾。因为站在山底就能看到北坡之上有一尊巨大的弥勒佛,他挺起的大肚子总让人有想摸的冲动,无尽乾坤不过装于一怀,还有什么事算是大事呢?于是三月份,我们又一次沿着陡峭的山路上了清凉山。

这次真接上北坡,北坡不比南坡,这里没有修好的石阶,但沿途的.石雕殿宇比较多。我无心多驻足别处,很快到弥勒佛像前,这好像是就地取材,将一块巨大的石头就雕刻成了能容天下的笑佛。我摸着他的大肚子,有些粗糙,但脸上的笑容依然慈祥,他就坐在那里,日日看尽人来人往,却不嗔不怒,从容安然。

北坡正是文殊菩萨修行的地方,顺着菩萨石雕再往上走,靠东有一处清云宫,清云宫窑顶就是文殊菩萨的前院,拾级而上,就看到上面的“文殊殿”,洞内中央就是贴金的文殊像,而雕像与山体相连,两侧是菩贤菩萨与观音菩萨浮雕。看起来,这些在山壁中雕凿的像多了些乡野气息,然而依然难挡眉目的清澈,一脸的慈祥,一脸的从容。

当年,文殊菩萨选择在这山野之上修行,纳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苍苍茫茫间才更能悟得通透。抬头看,最高处的混元老祖俯瞰人间,看尘世悲欢,听世人诉说苍凉与欢喜,然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他依然是不变的尊容。

我久久沉思,久久不去。

去年见到的那位老阿姨又浮上了脑海,她的笑容,以及有力的步伐恰如山间林立的那些苍绿。回头望向苍茫的清凉山,以及山间殿宇,我微微一笑。看这世间多美,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资本拥有这一切。那就不要做温室的花儿了,瞧,山顶的桃花也比市井的开得更有风骨。

心大了,天地自然广了。心静,自然凉,如这大美清凉山。

所谓修身,养心,养性也!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十月二日,我和姐姐、妈妈、爸爸和姥姥去黄帝陵和延安旅游。

在车上,我认识了一位长得非常像兵马俑的导游。在黄帝陵,有轩辕黄帝庙,我们向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敬香,还买了几条平安符呢!不过因此差点就把导游跟丢了,幸亏姐姐认路,给导游打了电话。

我们接着去了壶口瀑布。那里的黄河水汹涌澎湃,站在上面往下看,简直发晕,好像要掉下去!因为水流湍急,而形成很大的浪花,看上去很壮观。

第二天,我们去了延安的枣园。那里有国家领袖毛主席的旧居,还有周恩来、朱德的旧居。在那里我了解到很多革命道理,伟大的延安精神让我受到很大教育。噢,这次的延安行果然是一次真正的红色之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外婆家的清凉山作文

记得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和外婆早早地准备好行装,一起来到我旁望已久的地方——清凉山。

我们来到山脚,放眼望去,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山峰把地而起,各不相连,象公鸡,象骆驼,象猴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落成趣。再细看,那绿油油的油菜花布满田地,柑橘树象利剑一般插在山脚的各个角落。有的树还生长在半山腰上,横着长,竖着长,象是挂在山腰上似的,十分奇特。

我们欣赏着沿途的美景,看!那棵高大的松树象位坚强的`战士,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瞧!那片麦苗正茁壮成长呢!越往上走,山路就越陡。梯子象是竖着的,如果不是扶着栏杆,恐怕我们早已滚落到山脚了。!

正应了这座山的名字,越往上走,就越凉快。微风迎面吹来,立刻消除你满身的疲惫。快到山顶,风稍微大了一些。看!满山的树在风中轻轻摇弋,好象浪花,一层一层的,正翻腾呢!

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往下一看,真美啊!在山脚看来,其它的山峰好似一个个高到的巨人,但在清凉山的山顶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个小小的土包。你立足细细倾听,会听见几声清脆动听的鸟叫声使你感到亲切与舒服,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惬意与悠闲之感,真想在这儿住一辈子!

外婆家的清凉山作文

位于鞍山市岫岩县境内,距沈阳230公里《岫岩县志》载:清凉山,其山摩天云中,一峰蜿蜒而下,树木葱郁,湿润凉爽,鸟语花香,为道家静修之地,故名清凉山。

山脚下发源的大清凉河,河水清澈,常年不断。。

清凉山风景以石怪、水清、峰秀、松奇闻名,山中有唐代名将薛礼征东所留下的'拦马墙、葬马石。还有老虎洞、石湖十八罗汉洞、观音阁、老君堂等文物古迹。洞中有洞,石花、石笋、石林,自然造化,姿态各异,巧夺天工。泉水中有娃娃鱼、林蛙。还有千年冰洞,从未开化。千年古松、辽代古塔。天然丁香林、天女木兰花、杜鹃花以及漫山的映山红争奇斗艳,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瀑布水清涧底,山野碧绿,还是狩猎的好地方,山鸡、野兔很多。

秋到清凉山作文

周六,下午一点。

这边上网,那边洗衣机里哗啦啦洗着衣服。先生电话铃响,是家在九里湾的平哥打来的,让现在去他家摘橘子。

接电话的那个人一边换鞋一边问我:“一起摘橘子去不去?”我扭头看看窗外,天空蔚蓝如洗,毫不犹豫地从座位上跳起。

“我穿风衣去好不好?”

“你要是想亲自下橘园的话――”

他话还没完,我已经抓了一件夹克披上,脚上还是那双方便上班走沙滩路的平底鞋。一分钟后,我已经坐在他身后,红色的摩托车像极一头壮牛,稳稳驮着我俩向市郊的九里湾进发。先生的肩上相机斜挎,一副摄影爱好者的模样。好家伙,忙中还记得随手掂出了这家什!

有多久我们没一起这么骑车疯跑了?摩托车载了一家三口去郊外游玩似乎已是longlongago的事了。周末总是忙。女儿有做不完的作业,先生拖地擦窗,我得洗一周积下来的衣物;要么朋友请或是请朋友去农家乐玩,急急忙忙坐车去,到了就埋头垒长城,腰酸背疼几小时,等直起僵硬的脖子,早已红日西沉,该吃饭开拔往回赶了。

风撩起我的发丝,心绪也随之豁然开朗。连日来与天气如出一辙的心头阴霾一扫而光,禁不住哼起小曲来,管它是不是走调。骑摩托的人目视前方,沉默不语若有所思。我捅捅他的腰,说:“这么严肃干嘛?”他转头,做滑稽的鬼脸,然后我们你问我答着,好不热闹!

过了市区,从黄洋河大桥下穿出去就拐入乡村小道了。随着视野内黄绿色彩的加浓,我们离九里湾越来越近。“九里湾”,名副其实的九里十八弯。山路渐趋陡峭曲折,几乎每行进几十米便有一个大拐弯在等着我们。而往往就在这时,出租车迎面驶来,稍不留神便有两车热烈“亲吻”的惊险场面。看来城里人都不甘于周末困守冷冰冰的钢筋水泥丛林,翻山越岭投身大自然,来寻求难得的身心休憩。

放眼望去,层层昔日大寨般的梯田满坡都是。如今退耕还林了,田里不见庄稼只有果树。桃树梨树早过了丰收季节,甘于寂寞地静立风中,做了橙黄满枝头的橘树的陪衬。这些橘树啊,果实累累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扶它们一把。

我嚷嚷着先生停车,想重温一下儿时偷摘别人家瓜果遭追撵的心惊肉跳。被他骂住,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路边的一树树硕果,一门心思俯瞰山下的.一大片水塘了。那水浅见底的池塘里,尽是莲藕的败叶枯枝,几只鸭子在泥水里叫闹扑腾着,嘎嘎声似可闻见。想不久前这里当是碧荷亭亭,荷香四溢,一转眼便一派衰败萧条。不由感叹四季交叠得如此迅疾、不着痕迹,叫人永难赶上时光逃逸的脚步。

不知不觉已行至梁顶,以往四十分钟的路程今日不足半小时就到了,是因为半年前乡村公路修通,从城区一直蜿蜒到了这大山深处。来过许多次,知道前面的红砖房便是平哥老父老母安住的家。进得院子,听里面人声鼎沸,混着菜刀菜板的摩擦声。走进去,平哥白发的老父亲在给客人递烟,老母亲在灶上忙活。堂屋里坐着许多人,看样子和我们一样,都是前来接受平哥馈赠的城里朋友。

一袋袋橘子已经装好摆在院子里,前一拨儿客人要走的架势。平哥去送,我去了厨房招呼老妈妈,提醒她锅里的菜快糊了得赶快翻动。送走客人,平哥提篮子拿剪刀就往橘园去,我亦步亦趋,一面低头躲过橘树上不甚尖利的刺。平哥手脚麻利往篮里丢橘子,我则放出眼光选了枝头扮相最好的几枚,摘下来,迫不及待剥开皮,掰一瓣放进嘴里,酸甜多汁,果真就是广告里说的:“味道好极了!”

橘子味美但可惜我咳嗽不敢多吃,剥开的第二个便进了先生口中。张嘴只管享受的他也没闲着,记者样举起相机对准我们咔嚓起来。平哥只顾挥臂大干,我手中的剪刀却颇有道具之嫌,随着先生的不断“转身!”“回头!”声,它和我,以及我手中的橘子,都被他一一“收录”为“大作”。

不走了,舍不得走了!可看看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多,和朋友约好五点的晚餐时间,再耽搁就迟了。不情愿地抬脚起身,老妈妈挽留我们的大嗓门儿惊动了正在墙角晒太阳的老狗,懒洋洋站起来,加入送别我们的行列,恪尽着主人之道。

摩托车发动,扬手道别平哥一家。在我们身后,九里湾静默地撤退――它依旧在原地,远离都市嘈杂喧嚷的原地。

秋到清凉山作文

晚秋时节,我到黄帝铸鼎塬远游,秋色如海,我深深地陶醉了。

秋天的铸鼎塬是一幅画。湛蓝湛蓝的天空,像广袤无边的大海,那朵朵白云,仿佛就是一片片白帆,在大海上无拘无束地漂游。天高云淡,视野十分开阔。塬上的坡坡岭岭,沟沟垴垴,崖畔地头,金黄色的野菊花,一簇簇,一片片,迎风怒放,满目灿烂。轻轻摘下一朵,放在鼻边,一缕淡淡的清香,浸透了心腹。最美的是那一株株柿子树,红叶流丹,高挂在枝头的一个个红柿子,就像是点亮秋天的一盏盏红灯笼,“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似枫叶胜似枫叶,徜徉在火焰般燃烧的柿树林里,有一种豪迈的激情在心中奔涌。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好一幅色彩斑斓,美妙绝伦的图画!

秋天的铸鼎塬是一首诗。正是收获季节,田野一片繁忙景象。掰玉米,割谷子,拽豆子,运粪,犁地,平田,播种,拖拉机、三轮车、架子车来来往往,“九月农家无闲人。”男人耕田,女人摘棉花,老汉看场院,老婆婆做饭,连孩童也加入了劳动的行列,提着茶壶,为大人们送水送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劳动是最光荣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农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田野上写下了一首首铿锵有力、朴实无华的诗篇。

秋天的铸鼎塬是一部书。“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冠,杖而庙祀之。”铸鼎塬曾是黄帝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黄帝仁德宽厚,爱民如子,留下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当时豫西一带瘟疫流行,百姓尸横遍野,黄帝为救黎民之苦,采首山之铜,汲来鼎湖之水,亲铸铜鼎,又遍采草药,在铜鼎里煎成汤汁,救活了无数百姓。黄帝积劳成疾,身染重病,一条黄龙自天而降,迎接黄帝升天。百姓民众不愿黄帝离开,争相攀拉,有的牵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脚,脱下了他的金靴,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他的铸鼎之地,修起衣冠冢,是为黄帝陵,成为后人瞻仰拜谒之地。漫步黄帝陵内,古柏森森,肃穆庄重,雄伟的始祖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象征着黄帝的丰功伟绩。

登上景区内的了望塔,极目远望,荆山苍苍,原野茫茫,北边的黄河,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永无停息地东流而去。秋风飒飒,如一双巨手,翻动着铸鼎塬这一部凝结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大书。

延安清凉山游记的作文

我暑假里回运城了。刚回去没几天,姑妈就领着我出去旅游。让我给你说一说这次旅行的路线吧:我们从运城到了西安,又去了延安,从延安赶到了银川,从银川再到榆林,最后到了内蒙古的一个大草原,在大草原游玩之后,又从那里返回运城。怎么样,我们这一趟旅行称得上丰富多彩吧?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介绍延安吧!

延安在陕西北面,是中国革命红色圣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第一站就去了延安的宝塔山。宝塔山古时候叫丰林山,现在又因为山巅有一砖砌宝塔而被称为宝塔山。山上林木葱茏,环境优美,形成了一个公园。它既是个公园,更是个著名的革命旧址。以前有一句话:“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延安。”

宝塔山主要是看塔,其他也没有什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去宝塔山不一定要买门票进去逛,在外面照个照片就行了,花钱进去太吃亏。

宝塔山的旅游就到此为止了,下回我带你们去枣园玩!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