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数学课教学设计方案(专业12篇)

数学课教学设计方案(专业12篇)



计划书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风险,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保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阅读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文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教学设计方案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教案-命题

1、初步学唱弱起的歌曲。尝试根据前奏的速度变化反映并歌唱。

2、发现“顺序”在记忆中的作用。

3、在根据歌词拍打自己身体部位的过程中感受韵律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会表演唱歌曲《幸福拍手歌》。

2、幼儿会唱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

活动过程:

1、音乐律动《头发肩膀膝盖脚》。

(1)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边唱边摸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

(2)改变音乐的速度,幼儿用缓慢、正常、快速三种速度,表演唱《头发肩膀膝盖脚》。

2、幼儿学唱歌曲《快来拍拍》。

(1)教师范唱歌曲一遍。

教师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做动作,以避免动作干扰幼儿倾听歌曲。

(2)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歌词内容。

教师:我唱的歌中,拍了身体的哪些地方?

(3)教师再次示范唱歌曲,引导幼儿找出歌词排列的规律。(从头到脚)。

(4)教师引导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教师用点头的动作提前暗示幼儿歌曲即将开始。

3、教师尝试用与前奏一致的速度唱歌,做身体动作。

(1)引导幼儿随钢琴弹的不同速度边做动作边唱歌一遍。

(2)教师引导幼儿解决“跟不上”的困难。

教师:这次,我们不仅要把歌曲出来,还要跟着钢琴的速度做动作。如果你觉得自己跟不上,可以怎么办呢?(教师引导他们听前奏并看教师动作的暗示)。

4、教师与幼儿将歌词中的部分不唱,改成用拍手的方式玩唱歌游戏。

(1)教师指导幼儿以较慢的速度玩歌唱游戏。

教师:这个歌曲还可以玩更好玩的唱法,我们来试试吧。当唱到“脚”的时候,我们忍住不唱,而是用拍手的方法来代替。

(2)教师与幼儿尝试用正常地速度玩唱歌游戏。

教师:我们的伴奏音乐要快一点,大家试一试能不能跟得上呢?

5、音乐表演《幸福拍手歌》。

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

1、整理5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式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5的乘法口诀的整理、记忆和运用。

难点:对5的乘法口诀的逐步熟练和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或挂图:

(1)“数松果”主题图;

(2)“练一练”中的第3、4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会发现这么多松果不能马上数清楚,于是教师指出:那么我们就边数边算,慢慢整理吧!

1、第1至第三句口诀。

(1)出示三张图片,引导学生列算式:3×5=15或5×3=15。

(2)去掉一张图片,变成两张,引导学生列算式:2×5=10或5×2=10。

(3)再去掉一张图片,变成一张,引导学生列算式:1×5=5或5×1=5。

(4)师生共同在每一组算式后面编一句口诀,即: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5)理解这三句口诀。

引导学生把图片、算式和口诀紧密结合起来理解。例如:2排有10个松果,列算式是:2×5=10或5×2=10。口诀是“二五一十”,表示“2个5是10。

(6)学生连起来读这三句口诀,并尽快记住。

2、第四至第九句口诀。

(1)依次出示四排、五排……九排“松果”图片,学生自己试着把算式、口诀全部整理出来。在编口诀时,强调口诀的写法,有的孩子会出现三五15,五九四五等书写错误。

(2)对后六句口诀进行统一和规范。

(3)理解这六句口诀。

像前三句口诀的理解方法一样,逐句让学生说一说:图片――算式――口诀――解释。

(4)连起来读这六句口诀,想办法多记住几句。

3、完整记忆“5的乘法口诀”。

(1)有什么记口诀的好办法?学生分组活动,各抒已见。

(2)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巧妙办法:

让我们的小手来帮忙:一只手有5个手指,两只手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伸出来,一会儿就把口诀全记住了。

边想算式,边记口诀:前半句相当于等号前面的乘法,从1个5到9个5,很有规律;后半句相当于得数,一句比上一句多5,隔一句就多10,也很有规律。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尽快记住5的乘法口诀。

三、课中游戏。

参照教材第11页下面“数学游戏”的方法,两人一组进行游戏:一人说“一只手”、“两只手”……另一人分别说出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然后交换角色。

四、巩固应用。

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

1、第1题。

(可师生对练,同伴对练,还可以小组选代表,或男女生选代表对练,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两人一组进行活动。

(1)一人说口诀的前半句,另一人以口诀的后半句相对。例:“五八”――“四十”。

2、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看算式、算口诀、写得数。

(2)集体订正答案。

3、第3题。

(1)读懂题意。

(2)在书上填。

(3)小组内交流答案。

4、第4题。

(1)学生各自在书上看图填算式。

(2)汇报交流。说算式――解释算式的意义――介绍所用的口诀。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教学设计方案

1.一个联欢会有100人参加,每个人在这个会上至少有一个朋友.那么这100人中至少有个人的朋友数目相同.

2.在明年(即)出生的1000个孩子中,请你预测:。

(1)同在某月某日生的孩子至少有个.

(2)至少有个孩子将来不单独过生日.

3.一个口袋里有四种不同颜色的小球.每次摸出2个,要保证有10次所摸的结果是一样的,至少要摸次.

4.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珠子各4颗混放在口袋里,为了保证一次能取到2颗颜色相同的珠子,一次至少要取颗.如果要保证一次取到两种不同颜色的珠子各2颗,那么一定至少要取出颗.

5.从1,2,3…,12这十二个数字中,任意取出7个数,其中两个数之差是6的至少有对.

6.某省有4千万人口,每个人的头发根数不超过15万根,那么该省中至少有人的头发根数一样多.

7.在一行九个方格的图中,把每个小方格涂上黑、白两种颜色中的一种,那么涂色相同的小方格至少有个.

8.一付扑克牌共有54张(包括大王、小王),至少从中取张牌,才能保证其中必有3种花色.

9.五个同学在一起练习投蓝,共投进了41个球,那么至少有一个人投进了个球.

10.某班有37名小学生,他们都订阅了《小朋友》、《儿童时代》、《少年报》中的一种或几种,那么其中至少有名学生订的报刊种类完全相同.

11.任给7个不同的整数,求证其中必有两个整数,它们的和或差是10的倍数.

12.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内任取51个点,求证:一定可以从中找出3点,以它们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1/50.

13.某幼儿园有50个小朋友,现在拿出420本连环画分给他们,试证明:至少有4个小朋友分到连环画一样多(每个小朋友都要分到连环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第43页例2及练习十一。

1、使学生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100分98]。

[板书:99分99]。

[板书:98分99]。

[板书:100分100]。

[板书:96分98]。

[板书:98分100]。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十一。

四、全课小结。

第五课时、练习十一练习题。

一、练习内容:第44页至第45页的练习。

二、练习要求:运用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练习中,不明白的可以互相讨论。

三、练习题:

第一题,是一道实践活动题,要让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再估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每个小组计算完了以后,再在小组间对比一下,并和第39页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信息。

第二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温度记录理解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再把统计表补充完整,最后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一周最低温度。

学生了解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等概念后,再让学生实际记录本地一周的'气温情况,再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学生记录气温的方式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得信息。

第3题,也是一道实践活动题,通过收集、整理数据、计算平均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4题,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量统计图,先比较他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现实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如学生会发现两种饼干二月份的销量是相同的,但甲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下降,乙种饼干的销量逐月上升,也可以预测一下两种下个季度的销售情况。

第5题,让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

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师:(出示表格)。

松果的堆数。

1

2

3

4

5

6

7

8

9

个数。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师:你想知道怎样记住这些算式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是用乘法口诀来记的)。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诀。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2×5=103×5=154×5=20。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

5×5=255×6=30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

5×9=45。

五九四十五。

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教学过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3、(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cm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数学教学设计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

(拿出课堂作业本帮助你)

2/3×3/2 2×1/2

8/11×11/8 1/10×10

7/9×9/7 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

生: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师:你能说说黑板上其他例子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除了这几个例子,能写出其他乘积是1的算式吗?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三、 研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倒数,现在我们就帮这些数找一下他们的倒数朋友吧! (师读生写)

3/2 7/9 15 1 0

把他们的倒数朋友写在作业本上。(师巡视,找两名学生板演)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数的倒数的?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师板书找倒数的方法)

师:15是整数,怎么办?

生:15=15/1,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是1/15

师:1呢?

生:1=1/1,所以1的倒数还是1(师板书)

师:0有倒数吗?(出现2种答案,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讨论完了,那0到底有没有倒数呢?

生:没有

师:理由呢?

生:0不能做分母,0乘任何数都得0(师板书)

师:找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就是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板书)

四、 总结收获、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找倒数,现在请你做主考官,你说一个数,找一个同学说它的倒数

师:大家掌握这么好,总结一下学的知识吧。

师:想不想再挑战一下

生:没问题

师:好,那就带着这份自信认真完成,做完小学数学作业本第11页

五、 拓展、提高(由于练习时间长,这个环节课后做了补充)

师:老师这有2个疑问,能不能帮助老师呀?帮老师求他们的倒数,老师出示小数和带分数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倒数》,对倒数的认识,学生印象深的是“分子与分母颠倒了位置”而不是倒数的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我从分数的倒数引入,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倒数外在表现形式确实是将分子与分母交换了位置,然后提问乘积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理解若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1。

对“互为”一词的理解,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学习“倍数”概念时,已经接触“互为并不是指一个数,而是两数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况,当时花了很多的时间练习谁和谁互为倒数,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进而理解。

然后提问:整数没有分子和分母,那么整数是否有倒数呢?如果有的话,你能举例说明吗?在学生掌握总结出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后,再提出两个特殊的整数的倒数的研究,通过集体讨论,加深了学生对“1”和“0”倒数的认识。同时也将倒数的认识引向本质内涵:两数乘积为1。

在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让学生讨论过多,求倒数的方法,我只是口述,应该板书,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时间没有掌握好,本打算练习后讲小数、带分数的倒数的求法,但由于时间没有分配好,最后没有提及,课后才进行补充。

数学教学设计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1.通过对图形(或实物)、数排列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发现规律。

2.学习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美化教室、排队及认识数等。

3.在找规律中初步感悟规律存在的普遍性,为发现与掌握更多的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导语:同学们,“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这天××学校的同学举行了庆“六一”联欢会。他们找来彩旗、灯笼、小花,把教室布置得特别漂亮。现在他们正在漂亮的教室里唱歌跳舞呢!

2.多媒体播放动画:彩旗、灯笼、小花布置的教室,小朋友们边唱歌边跳舞,伴着歌声《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灯光由暗变明,最后静止于主题图。

3.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的布置并思考: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认真观察,发现规律。

1.教学例1。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小旗、灯笼、花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根据小旗、灯笼、花、小朋友的.排列规律,说一说最后一个应是什么?小旗、灯笼的排列规律比较简单,不难发现,教师应着重让学生说小朋友的排列规律。先看男女生围成一个圈,再以某个具体的男生(或女生)为观察的起点,看一看排列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说出规律。

2.想一想。看,谁来啦?(多媒体出示老师来参加“六一”活动,并带来西瓜、桃、香蕉三种水果。)根据前面我们学到的“找规律”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三种水果的排列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3.教学例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例1)发现找规律时既可以从形状又可以从颜色入手,说出各自遵循什么规律。

三、巩固新知,运用规律。

1.涂一涂。学生完成涂色卡(根据第89页例3、“做一做”改编)后,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再认识,多角度思考。展示部分学生的涂色卡。

2.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按一定规律摆放图形。

3.请部分小组展示摆出的有规律的图形,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相互对摆出的图进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可以从颜色或形状入手找规律;可以从前往后观察,也可以从后往前观察找规律。)。

四、联系生活,拓展新知。

1.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地方运用事物的排列规律美化环境。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江边的石柱、斑马线、马路护栏、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规律的花柱、花钟……)。

2.同桌交流、分组汇报。(对说得好的重点引导分析,使认识得以深化。)。

3.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让我们鼓掌表扬自己。(连续响起三次掌声。)。

师:你们发现掌声有什么特点?(我们的掌声有“慢慢快快快”的规律。)。

师:掌声有规律,有的乐声也是有规律的!你听。

(教师播放有规律的音乐,学生根据音乐的节拍,有规律地做动作或表演。)。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照张相。照相要站队,请你想想我们可以怎么有规律地排队?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

(我们可以按高矮来站,可以按男女相间来站,可以按照衣服的颜色站;还可以一个人朝前,一个人朝后来站……)。

师:同学们想的方法真不少啊,我们就按同学们说的办法挑几种试试。

(整队出教室,按学生说的方法试着站队。)。

设计思路:

设计“拓展延伸”,让学生找“生活中有规律的设计”、“发现有规律的声音”、“设计有规律的动作”、“进行有规律的站队”。这些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有兴趣,又能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