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自我介绍

蒙氏数学课程简介(热门16篇)

蒙氏数学课程简介(热门16篇)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进行搜集和选拔,以便我们在写作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参照。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数学新课程标准

一、新教材的编排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新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消化知识。比如,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第一单元是由老教材的一二单元合并而来,第二单元是从一年级下册抽出来的,这样的编辑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也考虑了学生假期刚结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接收新知识。

同时新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练习和渗透,练习时既有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形成知识渗透。如20以内加减法,就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编排更加的合理。

二、新教材重视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新教材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意识和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线索,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的能力,如:学会建知识树、知识链等,将所学知识系统地分析出来,而不是将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

三、新教材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关于解决问题增加了两个能力要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数学思维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新教材的编排还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应重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在解决问题时,要侧重检验、回顾环节,形成一定的反思思维,同时让孩子勇敢的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新教材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新教材既要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既要学习水平,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课本内容中,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版块(成长小档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整理和复习,同时进行学过新知识后情感方面的表达,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材最后边还有一个学期自我评价,不要放在期末自评,要定期开展,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五、新教材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只有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数学和我们紧密化,由抽象转变为形象具体,不仅有利学生理解和接受,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数一数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数一数教室里的设备,分一分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等,不但知识学到手,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人教版数学新教材贴近生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数学新课程标准

读完了xxxx版新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更加了解了《数学xx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知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特征在于“基础性”,即让未来公民获得所需要的基本数学素养。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数学源于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生活,我们应该以生活中的数学事实为基石,从中归纳出数学模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方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1.能够有效落实“双基”

新课标强调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在落实“双基”上的有效性、可行性;强调以“遵循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为前提。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虽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抓“双基”,但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点,虚化或放弃。因此,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仍应是当前数学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选取了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的过程,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都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特别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对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也作了重点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核心要求就是提升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人用数学思想和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那么数学作业作为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主要过程,承载着提升素养的功能。良好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能够启蒙数学思想、训练数学思维、培养科学态度。

3.进一步增强家校合作。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替代。家长和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数学课外作业的通道,把数学学习状况、学习要求、学习建议等一系列教育信息通过作业、作业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传递。让学校要求成为家长帮助学生的科学正确行为,也把家长对学生的期待变成学校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育的目标任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家长在作业留言中的建设性意见,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希望和请求等。这些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家校合作,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育人;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熟。

总之,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不仅要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知识,找准课堂的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地巩固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特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思考数学特训班课程简介

作者简介:孙宏(1964-),男,四川成都人,成都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目前正处于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在新的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结构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注重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了生活化、综合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结构方面,更加注重学科整合,开设了艺术类、实践类、科学类等多种科目,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呈现了结构均衡和课程选择性的特点。为了尽快适应课改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新要求,高师的基础教育专业必须加快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小学教师。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成都学院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建立在教育学与数学的基础上,结合了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多种相关领域的成果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师范类的学生通过学习此课程,可以学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掌握数学教育的特殊规律,并将数学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可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学生今后教育实习工作的效果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对培养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推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等多种因素,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出现先天不足的现象,为适应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围绕高师院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展开分析,希望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

一、高师院校基础教育专业学生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社会对师范类学生和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的中小学和高校也相继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要求高师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来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

1.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优化知识结构。人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

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良好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强、应用范围广、既抽象又要求准确性的学科。数学教学的主要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是衡量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教师的教学效果良好,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数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实习与科研相结合,将自己培养成具有扎实的知识底蕴、严密的知识结构的小学教师。

2.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的重要指导思想,不仅关系到今后学生就业后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学生自身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新课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革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逐渐取代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思想,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的课程体系更加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感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新课标要求高师院校的学生能够摈弃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将自己培养成新时期下新理念、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

3.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课标中的“新”体现了一种先进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这要求高师院校的学生必须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指导者和实施者,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创新教育。只有教师作为带头人打破传统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以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尝试、开拓进取、创新求异,不断创造出新知识,才能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习期间认真研究和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策略,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培养自主创新意识,为今后成为新课标下的合格小学数学教师而努力奋斗。

4.加强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培养自身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快速发展,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其自身的地位和专业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成为衡量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课改的实施强烈要求教师具备课程生成能力。为此,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学生要了解到小学数学学习对小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小学教师必须能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环境的要求,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不断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加强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增强对课程理论的自我构建意识,做好课程的研发者和实施者,希望将来能够成为跟上时代发展的优秀小学教师。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初始课程就是“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开展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基础,也是服务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整个过程的重要课程。高师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地,不论是从其特有的示范性出发,还是从教学本身出发,都对教育体系层次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次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展开分析,希望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所贡献。

1.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和课程目标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了解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通过分析各种教学案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观摩课让学生观看新课程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录像,让学生适应新课程下的新教学方式。另外,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内容来源于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最终也要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去,因此在选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开发建设方面,要保持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分析和利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融入国内外有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和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念,增加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案例,对重复性、操作性不强的理论知识进行删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让学生自主地在平台中查找资源和交流信息,加深学生对小学数学内容的掌握,以便学生尽早掌握更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

2.教学方式:高师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发源地,其本身的教育就具有示范性和教学性两种特征,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方面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案例教学法、对比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案例教学法是师范教育中常用到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也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专业性和示范性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类似于真实情景中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尽早习惯教学实践中的各种不可预期性,对他们将来走向就业岗位有很大的帮助。

3.教学评价:新课标中对学生学习评价有了新的要求,要重视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多方面潜力、学习过程、态度、参与程度,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业考试、见习效果、教育实习等方面综合起来,通过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弥补不足和挖掘学习潜能,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鼓励学生与他人多多交流合作,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4.师资队伍: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重要科目,需要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不但要负责编写、修订课程和学习指导书,还要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另外,师范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给予教师进修和在职培训的机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习和见习,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适当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深入小学调查研究,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认真构建和设计小学数学专业化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在原有的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对培养更多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有很大的作用。当前,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只有不断投入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积极适应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使得这门课程更加完善,才能对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海杰。论师范院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2]梁宇,邹循东。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3]王安平,李小飞,冉庆鹏。独立学院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22)。

数学课程标准

一、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蒙氏数学简介

一、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操作习惯。

实施蒙氏数学后,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对于他们来说,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而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游戏,良好的秩序感和操作习惯也在一次次操作中自然习得了!

1.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动手动脑的过程本身就是其乐无穷的,在活动中,他们专注于探索数学王国的秘密,那股认真劲儿,足以让人感动。

比如,数学的分类、排序、对应等活动,这些看来生疏的数学专用名词,在蒙氏数学中变得是那样的生动有趣:“小熊一家三口的衣服乱了,可是它们现在正要准备出门,该怎么办呢?请小朋友来帮助它们!”接下来是幼儿帮助小熊的一家分衣物了:分类---将衣物鞋袜分别放好;排序---把熊爸爸、熊妈妈以及熊宝宝按顺序排个队;对应---帮每只熊穿上合适的衣服”,这是一系列多么巧妙的数学活动啊!在兴致盎然地帮助小熊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轻松获得了分类、排序、对应等数学经验,他们玩得快乐,学得轻松!

2.良好的习惯养成蒙氏数学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特别注重幼儿的秩序和习惯的养成。比如,每次活动之前,让幼儿自己顶出学具,并按顺序摆放在操作台上;每次活动结束之后,都引导幼儿自己收拾学具,并把学具放入学具袋中,做好标识,为下次使用带来方便;等等。都逐渐培养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秩序感,这种持续专注的习惯培养,不仅对于数学活动,对于其他任何事情等都是受益终身的。

二促进了学习成长,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

蒙氏数学的教学方法,给我们老师在教学中点燃了一盏指路的明灯。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以游戏的方式把复杂,枯燥,乏味的数学原理透过孩子的游戏让孩子永远记在心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深受幼儿喜欢,关键是每个孩子都能掌握。蒙氏数学分四期完成,通过蒙氏教具让孩子去认识理解数的概念,通过科学教学方式帮助孩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想象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等,为孩子入学后特别是三年级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通过教具可以让孩子触及到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的构成,代数二项式,三项式等这些在传统教学认为深不可及的数学知识,通过我们的环境,教具和老师的引导,把深奥的东西简单化图形化,实物化,由难变易,由繁变简,真正提高孩子的兴趣帮助培养孩子度过数学领域的难关。

凡运用了蒙氏教具的孩子教学能力都极为优秀。通过操作教具孩子可以自主的掌握数、量、形的概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

20xx年版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可见,数学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四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要有新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教材中的“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都是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关键适时引导,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师生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调整把握,因势利导,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应加强学习,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有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业务素质,勇于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特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思考数学特训班课程简介

江忠宏,王清(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前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对于提高我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效率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最基本的关系来说,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服务于之后的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反之,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又反作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来。所以,我们的研究前提一定要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对于二者的研究独立开来。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技术和理论支持。

目前,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专家的关注和青睐,而这些研究主线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其二是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研究。

第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侧重于技术支持的,从技术的角度来支持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吴煜煌(2008)在《基于owl的网络教学资源本体知识库构建》文章中就探讨了本体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对网络教学资源系统的支持,并提出了基于本体和web服务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用框架结构,目的是为了让网络教学资源库能提供概念共享模型,增加互联网上可重用的网络教学资源。

第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有侧重于理论、理念支持的,如认知主义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在这方面主要强调在这些理论的引导下,为网络资源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构建指导,从而使网络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应用。如柳斌(2006)《认知心理学指导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作者在阐释与资源库建设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指导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梁斌、巫玉斌(2007)《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中知识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指出了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当中对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管理功能应从由单纯的对数据的管理向对有意义知识的管理的转变。

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有同时侧重两者来支持建设的。(教育论文)如石伟胜(2007)《基于积件思想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文章从积件思想出发,利用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提出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提出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结构形式,并给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方案。王小平(2008)《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个性化信息检索研究》,网络教学资源的信息检索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当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之一。作者通过展开和利用web技术的优点,优化信息检索程序,从而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其中有的只是单一的从一个维度去探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而有是注重技术与理论的结合。笔者认为,技术只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使得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显得更有成效,反过来,技术是理论得以实现的桥梁。即使也有许多学者、专家从技术和理论综合角度去探索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不少,但是存在的问题:一是不能很好地使研究结果付诸于实践。二是技术与理论的探究维度较为狭窄,如基于某一种理论和技术等。理论和技术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所以在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的指导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上述的研究结果对笔者进一步探讨和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扩展了研究的方向。

第一,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题来分析,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校的所修课程进行构建的,有数学、历史等。李久龙(2004)《中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文中针对忽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有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数学网络教学的需要,以及中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不规范的三点问题展开研究内容,指出建设中学数学网络资源必须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数学教学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实用性、规范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杨然2008《高中历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强调网络教学具有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的协作性等特点,所以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要深刻体现这些特点。

第二,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主体来看,虽然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主题范围较广,但是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参与主体当中,高校的教师占据了绝对的比例优势,而一线的中学教师所占的比例却少之又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关系而间接影响网络教学资源在中学的应用呢?而且,每个主题(即各学科)似乎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各个建设主题之间的关联性等重要问题没有得到深刻的体现。这两点对笔者探讨和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在中学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又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来看,主要有基于整合理念去启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郑静雅(2009)《整合理念下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在整合的理念基础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整合工作过程缺乏有效组织、整合工作参与人员的观念滞后等问题、展开对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参考;以共享性原则为基础,拓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倪丽娟、吴丹(2011)《论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遵循个性化原则,实现网络教学资源自适应组织,在网络资源建设当中,以适合网络教学资源个性化组织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学生模型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整合的一般方法,希冀最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取网络教学资源当中的有效信息,如白云(2003)《网络教学资源的自适应组织研究》。

经文献分析,发现不同学者、专家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策略,目前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的整合已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点上,在各级学校当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整合的初衷是为了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但是这样的整合所触及的深度却较低,如有的整合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对如何促进接下来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问题的考虑却很少甚至是忽略。笔者认为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策略的研究不能仅从实现策略的角度展开,更应该结合实际的需要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对于笔者的启示主要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依据不是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应用的直接保障,研究需要从结合实际需求的角度去分析网络教学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在中学的应用。

二、关于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研究。

1.从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原理来看。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有从协同的角度展开的分析,如黄立新(2008)《网络教学资源的协同应用》;有从受程序设计课程的启发角度探究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如金晓民(2008)《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应用研究》;有从实用、发展和共享的角度探讨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问题,王琳(2004)《浅议中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原理的研究有点类似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探究,但是研究的立脚点却有着鲜明的差异性,前者偏向于对应用的分析,而后者则是倾向于对建设的探讨。不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指导的策略和原理最终的目的都是在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看来,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的清晰,这点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网络资源的利用者产生误解:难道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等问题。接下来不难想象,指导思想的适用性遭到挑战,可能产生指导思想的交叉错位。笔者据此,可以分析网络教学资源在各级学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另一种机制。从相关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原理来看,研究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却似乎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没有深刻剖析出潜在的深刻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总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去分析,要适当地去挖掘更深层次存在的本质问题、核心问题等。

2.从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对象来看。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可是在诸多的研究当中,它们更多地是关注高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的主体也主要是面向高等院校的师生的。这样一来,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在各级院校应用的普及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3.从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中问题形成的原因来看。

这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王艳军(2006)在其《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研究》,文章中指出实质性的原因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不够健全,不能有效指导和促进教师和学习者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徐海静(2011)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实践研究》中说,由于有些网络教学资源之间有效共享的缺乏和创建者之间交流的缺失,直接导致网络教学资源有时候在同样的教学问题上产生了几乎相对立的解释等应用问题;杨桂林(2012)的《教育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认为应用问题的产生结果主要归因于教师自身教学观念陈旧与应用教学资源备课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学校的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技术人员的匮乏。通过研究发现,网络教学资源应用问题的形成可以归结于网络资源的创建者和使用者两方面的因素。如,创建者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创建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没有与使用者的应用形成最终的统一;使用者(主要指学生和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足、信息运用技能不纯熟等;创建者和使用者都受限于外部因素(如经济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等),引发使用者不能更好地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应用。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担当的是资源使用者角色,但是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制模式和应试教育模式下,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滞留于现实空间的。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对于提高我们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效率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的研究一定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从最基本的关系来说,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服务于之后的网络教学资源应用的,反之,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又反作用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来。所以,我们的研究前提一定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对于二者的研究独立开来。

参考文献:

[1]王琳。浅议中学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论文集,2004.

[2]梁斌,巫玉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中知识管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7,(2)。

[3]徐海静。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实践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1)。

数学新课程标准

21、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22、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23、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24、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其二,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生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5、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

26、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27、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秧田式、小组合作式、半圆式、双翼式、席地式等。

28、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29、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30、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特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思考数学特训班课程简介

特殊学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特教学院中体现特殊教育专业特点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教师教育及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本文就该学科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确立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论述.

作者:朱友涵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2009“”(7)分类号:g76关键词: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

数学让“数学写作”走进数学课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1][2][3][4]。

数学课程改革总结

这一学期以来,为了做好上梅中学数学科课程改革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课程:

一、首要任务是做好课程改革的学习,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带领全组的数学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我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指导为依据,结合我校的数学教学实际,确定本校数学科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课改的具体计划,实施方案。

二、由派到省里学习的课改人员、参加市里课程改革学习培训的教师,参加市、地培训的各骨干教师带回课改的指导理论、材料、方法获得课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理念,指导、示范课改工作。

三、通过集体备课,每个星期组织实施一次课改公开示范课检验实践课改研究成果,提出改进方案和形成成果总结,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得到和一手的课改评价认识。

四、通过请教师进修学校、局里的中教股等各方面的数学课改骨干教师来我检查数学课改情况以得到指导和改进,也可以由我校数学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到市一中、二中以及其他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交流数学课改成果。

五、通过上网查阅,购买相关的视听材料,组织收看课改电视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查阅报纸,期刊图书材料,请各数学教师查找和收集相关课改材料并进行相互交流以学到最权威、及时、科学的课改成果。

总之通过各种尽可能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竭尽全力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得成果。

数学让“数学写作”走进数学课程

如果要问我对什么最有兴趣,我肯定会回答:“数学!”数学是生活的基础,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我为什么会对数学有这么大的兴趣呢?那可要从那件事说起了。

“啊——,好难呀!快被烦死了!”我抱着那给我抓了不下百次的头,痛苦地呻吟着。看着眼前那纵横交错的图形,我觉得头都大了好几倍。我已被这两道图形题折磨了一个小时,但一点头绪都想不出来。“哟!真是‘天生废材没有用’呀!”同桌口中含着冰棍轻蔑地说,“你算了一个小时都算不出,你还是放弃吧,你根本没数学细胞的。”“什么?”我拍桌而起,“我一定会做出的!”“那好,如果明天你再做不出,那你可要请我吃东西了!”“好,一言为定!”

“滴嗒,滴嗒……”

在深夜的灯光下赫然有我的身影。我奋笔疾书,计算纸叠得老高,但我依然不住地演算。“当,当……”钟声响了十一下,“原来已这么晚了。”我抬起略酸的脖,看了一下钟,再低头看了依然空空如也的两道题。呜呜呜,老师可真是好“关照”,出了这么难的题来考我。看着这两个如毕加索所画的抽像画样的图形,我真想扔笔不写了,但一想到今天同桌那轻视的目光,我顿时豪气冲天,对呀,别人能干的.事我也一定能干得到!于是,我信心百倍地提笔疾书,在宁静的夜中又响起了“沙沙沙”的轻响。

万岁!终于写完了!看着我的“劳动成果”,只觉得由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功感,满心都是欢喜。我忽然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反而有它吸引人的一面,越难的题就使人回味无穷。

数学,用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们共同走进数学吧。

数学课程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有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标》指出:“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自己的知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想一想,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然后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两个小数相除,如果不能的到整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呢?”得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

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对于小数计算掌握不是很熟练,因而在教学时可能在进行小数的计算时浪费的时间比较多,根据教学的重点,少一点计算,多一些对小数的观察,从而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勤思考,获得新知。

知识目标: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难点:循环小数与无限小数的关系。

介绍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进而看看数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

1、看课件。

师: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预设:。

1、余数总是“25”。

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对你们的发现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1)、为什么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

(2)、为什么继续除下去会永远除不完?

(3)、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由于商的小数部分总也除不完,并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数字“3”,所以我们通常把它写作“5.33…”。

师:你对这种写法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2、探索规律。

(1)、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观察、思考、交流得出商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3”那是不是只有这一道题的商具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这种循环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出示:28÷1878.6÷11。

3、让学生发表看法:

4、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

(1)0.2929(5)3.212121。

(2)1.5353···(6)3.333···。

(3)3.141592···(7)4.061061。

(4)8.4666···(8)0.475475···。

师:对这道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6、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学生在小组内计算、讨论、汇报。

预设: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商可能是有限小数,可能是无限小数。

师:你对回答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什么叫有限小数?什么叫无限小数?

适时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师:我们现在学习的小数范围比以前有扩大了,有增加了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基本练习】。

1、写一写:你能根据下列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写出它们的一般写法吗?

2、对对碰:连线。

【综合练习】。

1、求一求下面循环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三位小数位数)。

1.29090…≈0.0183≈。

0.4444…≈7.275≈。

2、比较小数的大小。

3、把下面三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拓展练习】。

循环小数1.360360…小数部分第50位上是数字几?

p30第3、4、5、6题。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

个人照片。

目前所在地:佛山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汕尾身材:170cm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5岁。

培训认证: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计算机类:程序员计算机类计算机维护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深圳佛山。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证书/奖励:

普通话二级乙等,大学英语四级,全国计算机二级;

2007年全国数学建模省三等奖;

2004年、2005年学业优胜奖;

2004年至2007年获多次单科成绩优秀奖;

2004年、2005年获学院“十大歌手”,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

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电脑技能:

会用c#、vb、sql等语言工具,熟悉计算机网络、对各种电脑硬件安装及各种常用软件的运用、操作系统维护有着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等。

详细个人自传。

自我评价: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具有较好语言表达能力、个人兴趣广泛、适应力强、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勇于迎接新挑战。并确定计算机行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个人联系方式。

数学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数学课程设计心得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集体教学还是很普遍的,老师的活动设计也是按照本班孩子的实际水平来设计,这就容易造成能力强的孩子“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孩子“吃不下”,两极分化越来越厉害,使得能力弱的孩子逐渐失去数活动的兴趣。本学年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能力差异教学活动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承认了幼儿的差异,适应幼儿了差异,更应该幼儿的尊重差异,并合理运用差异,把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使不同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幼儿差异,让幼儿学习不一样的数学,下面是我在本学期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一、制定目标时——针对差异。

我们不求能力差异的幼儿同时达到预定教学目标,允许他们异步达标。因此,在目标的制定中,针对不同差异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首先强调基础目标,重视目标的统一性,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确保目标指向大部分幼儿,同时考虑目标的弹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要求不同。能力弱的幼儿注意基础目标,适当降低要求,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目标;能力中等的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能力强的幼儿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注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中班“排序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初步学会按物体数量的aabcdaabcd规律排序。能力弱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观察图的排序规律完成abcabc练习。中等能力的幼儿能根据教师要求按abcdabcd的规律排序,能力强的幼儿:鼓励幼儿自定规则,按物体特定规律排序,能创造不同的排序方法等。

二、方法选择时——尊重差异。

教师在选择方法时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异步达标的目的。如在学习排序时我针对佳妍、景伦、翰杨三个存在明显的认知差异的幼儿选择了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翰扬在串珠子中表现出思考型的认知特点,在串珠子之前,他用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观察模仿表现出一定的认知策略,呈现的作品也相对比较好。对待这样的幼儿,我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让他串出与教师不一样的项链。而对于已有一定的归类意识景伦,我采取了“让他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策略”,鼓励他学习简单的单维排序来串珠子。对于佳妍,她属于无目的的玩,缺乏思考和归类方面的能力,针对她的表现我利用同伴影响的作用鼓励他模仿旁边的同伴把相同颜色的串在一起。我们只有正视幼儿能力的差异,尊重这种差异,让幼儿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三、投放材料时——考虑差异。

在提供数学操作材料时,既要考虑活动目标,又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投放材料,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性,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如在数学活动“排排队”中我们班级孩子们的照片拍下来,从矮到高或者从高到矮排序。一番观察下来,我发现两极分化特别厉害,能力强的孩子一会儿功夫就能把三个小朋友从矮到高或者从高到矮整齐地排好,而能力弱的孩子拿着小朋友的头像,不知怎么放才好。于是,我马上调整了游戏材料,给能力强的孩子一筐材料里放了4-5个小朋友,让他们想想人多了该怎么排队,而能力弱的一组,我就在底板上画了从高到矮的矩形图,暗示孩子高个子应放哪,接下来放哪,最矮的矮个子应放哪,并形象地把它说成是高房子、中房子、矮房子,暗示他们一一对应摆放,果然能力弱基本都学会了。又如在中班进行关于分类的教学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形状、颜色、大小各异的图形片,要求按不同的特征分类;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图形片,如颜色不同,而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片,这样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能力更弱一些的,则提供花片、纽扣等实物进行分类。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能力层次的操作,数学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意个别。

四、教学评价时——承认差异。

幼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也是永恒的,教育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数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4篇。在评价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教师评价的要求也不同。对于特殊幼儿,教师采用“拉一拉,帮一帮”的态度多鼓励、多引导,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能力强的孩子多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提高的竞争意识,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评价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给孩子一个灵活的评价标准,启发他们多看到同伴的长处,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互动让幼儿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更要教师能正确对待幼儿客观存在的差异,积极探索数学教学中的差异问题,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幼儿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幼儿的智慧潜能,就一定可以让不一样的幼儿学习不一样的数学,在不同的机会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存在不足:1.如何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和在课后的反思中也关注幼儿之间的数学差异这将是我今后继续研究的内容。2.案例的说服力还有待继续斟酌。3.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分析还有采取的措施如何更具有针对性还有待加强。

数学让“数学写作”走进数学课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第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在“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再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学生担当售货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而低年级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写数学日记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等,也许,交上来的日记还都比较幼稚,语句不太通顺,但他们确实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再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重大约()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可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子,比较长的比较像的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一节新的图形认识的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再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如在一级数学活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