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好词好句

描写冠云峰的句子

描写冠云峰的句子



描写冠云峰的句子

介绍一座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导游词

苏州留园 【门厅】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

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

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

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

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

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

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

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

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

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

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

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

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

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

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

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

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

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

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

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

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

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

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门厅与桥厅间的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世界遗产”标识。

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的。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这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

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

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

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的小院。

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的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

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

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各位请看这扇窗。

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的单纯的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

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的话,那么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

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光。

和前面讲过的蟹眼天井同样道理。

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

所以为了避免空窗的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的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

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的,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的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 来采光,用富于变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的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

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的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

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六扇花窗处】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

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

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

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花窗本身的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丰富墙面审美内容的效果。

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的落影,为古朴的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的生气。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南面的这堵白墙。

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

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

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

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

“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

【绿荫轩】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的绿荫轩。

这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

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

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

“华”,即“花”;“步”通 “埠”。

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

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

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的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

而留园主人将自己的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

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的处世哲学。

这里的“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

其下方倚墙根所筑的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的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

【一梯云旁】出绿荫轩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的两层楼建筑,这就是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的明瑟楼。

这里面临清澈明净的池水,楼边又有青枫庇荫,环境清雅明净。

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 “怡杭”。

这里的“杭”通“航”。

在明瑟楼南有一湖石假山,登临二楼的石阶就隐在其中。

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个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

“梯云”,既以云为梯。

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

游人若在这云根盘旋之间拾级登临,一定会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的露台上。

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的绝佳之处。

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

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的涵碧山房。

这是中部花园的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来命名的。

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

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的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

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的留园中部山水。

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

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的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觉。

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的佳例。

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的高与低的视觉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的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的气势却远在水的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的一个“配角”。

此相反。

而同为苏州园林代表作的拙政园中部的山与水在审美上的位置则正好与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假山虽以“一池三岛”的规制筑于水池的中央,但夺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于变化的水面。

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审美效果的一种道具。

山成了水的陪衬,水的灵秀往往超过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

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的长廊称为爬山廊。

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线和地势的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

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阳,雨日挡雨;二:联系景点之间的纽带,是一条天然的游览路线;三:平缓而巧妙的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闻木樨香轩”。

在爬山廊中部的西墙上,嵌有明代吴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汉策所刻的“二手法帖”。

“二王”是指近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其中王羲之擅写写草、隶、正、行诸体,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书圣”之誉。

这里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时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

留园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书法,历代名家所写的题跋均被省略。

“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间,刻成于万历年间,历时两朝二十五年。

据说以前留园的主人刘蓉峰爱石如痴,并且喜欢将古人的美诗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墙壁。

从此,这种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诗词或名家书法的书条石就成了留园的一大文化特色。

它极大的丰富了留园作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至今,留园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书条石,堪称留园一绝。

【闻木樨香轩】循着爬山廊,我们来到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

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的半亭。

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

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这是一幅状景联。

此处千姿百态的湖石在桂花树的掩映下,显的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的香气。

这里的“动”字用的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的虚景写活了。

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仪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山涧上的小石桥言石径曲折前行,可看到几棵有着一、两百年龄的古银杏沧然挺拔于奇峰异石之间。

银杏又称白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之一。

因从种植到结果的时间很长,所以又被称为 “公孙树”。

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落叶乔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的小亭,这就是可亭。

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

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产于安徽灵璧县的灵璧石制成的。

灵璧石历来被视为石中上品。

从可亭往南看,可与南面的明瑟楼、涵碧山房隔水相望。

每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之时,对面的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画舫,随波动了起来。

这里造园者用了写意的手法,使静止的建筑在审美上平添了一份动感。

堪称苏州园林造景之一绝。

同时,可亭与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无论从建筑体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还是从建筑形态的轻巧与敦实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的对景。

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观赏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称为留园中部欣赏冬景之佳处。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后有一段长五十余米的花街铺地,用鹅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种材料筑成海棠花纹,犹如织锦铺地一般给人以美感。

在这段花街铺地的北面有一条沿粉墙曲折而建的长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续。

它除了有前面将过的连结景点、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还巧妙的遮挡了作为留园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墙,从而淡化了北部与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莱】通过平栏曲桥,我们来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岛“小蓬莱”。

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前往求长生不死之仙丹,同时又在自己的宫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

这以后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一池三岛”就成了古典园林造园的常用造景手法。

留园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较规整。

桥岛在划分水面的同时,使水面造成了旷、幽不同的两种水面效果。

另外,在构筑中部假山时,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条狭窄的山涧,令人产生池水渊源不尽之感,使池水活了起来。

【濠濮亭】过小蓬莱东侧小桥,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方亭,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

据说,庄子曾在濮水上垂钓,也曾与惠子在濠梁上观鱼,这里以古人的观鱼和垂钓来唤起一种超然世间烦恼的自由感,表现出归隐江湖、归情自然的超然情趣。

这也作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一个主题思想,表现在造园的方方面面。

【曲西楼—西楼—清风池馆】出濠濮亭往东进洞口,我们现在来到了曲西楼。

这是一座外观秀美的两层建筑。

其底楼实际上是一道宽宽的廊,西墙上开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门。

通过它们可看到中部花园的秀丽景色,这是“移步换景”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

同时,窗框、门洞也被当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画。

如果说西墙上的空窗和洞门宜移步动观的话,那么东面粉墙上所嵌的二十余幅方书条石则需止步静观方能品出其中的韵味。

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到欧阳洵、褚逐良、颜真卿等唐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吴门才子文征明晚年手书的小楷作品。

另外从园林建筑审美上看,这里西墙上大大的空洞、洞门与东墙上小方的书条石在游人视觉上形成了大与小、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的同时,也在人们的心理上将山明水秀的现实世界与遥远的历史烟云有机地连在了一起。

从曲西楼向北上二、三个台阶,我们就进入了西楼的底层。

这里和西墙和曲西楼一样,设有两个大空窗,使中部园景自然透出,而东面则不设墙,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落地的长窗,与外面的五峰仙馆风格协调。

从西楼在往北,左手边绕过一缕花隔扇,便是春风池馆。

这是一个向西敞开的水榭,与小蓬莱、濠濮亭构成一个小小的水院。

周围的楼台倒映在明净的池水中,显得宁静而幽雅。

纵观曲西楼、西楼、清风池馆这组外形各异的建筑,以其精巧的构思,将留园中部的山水风光与东部的幽深庭院有机的连在了一起,让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审美心理上的自然过度。

这也是留园以建筑;来化分空间这一艺术特色的绝好佳例。

【五峰侧馆内】现在各位来到的是留园东部的主要建筑五风仙馆,这座高大宽敞的大厅,装修精美、陈设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厅堂”之美誉。

以前厅内梁柱均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厅之称。

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于是取唐代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诗意,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

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

这里是园主以前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的活动的场所。

由于封建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厅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门、纱隔和飞罩将大厅隔成了南北两个部分。

南面,宽敞明亮,座椅严格按规制摆放,是主人宴请男宾之处。

而北面则相对局促,是专为女眷而辟。

正中银杏木屏上刻有光绪年间马锡藩所书的《兰厅序》全文。

二十四扇纱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篮、葫芦、竹笛等“暗八仙”图案。

纱隔的上半部装裱着张辛稼先生的绢本花鸟画。

另外在大厅北侧一角,还有一块圆形大理石座屏,直径达1.4米,属全国罕见。

石面纹理色彩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

尤为另人称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 “朦胧月”,给人以“雨后静观山”的意境。

这块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楼中的鱼化石通常被俗称为“留园三宝”。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厅东、西墙上,还挂有四幅庄重典雅的理石画挂屏。

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圆一方两块大理石。

其天然石纹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同时上圆下方的布置又表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含义。

【静中观】与五峰仙馆东窗隔开一个小天井,有一砖洞门,门额上有“静中观”三个字,是清初学者朱熹尊所题写。

意思是说,此门内的景物易静观。

在这里,除建筑和焦叶、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满各位视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石林小院。

在五峰仙馆和是林小院之间之所以要留一小方天井,主要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造成更多的层次感,让人们在竹影摇摆间产生出“庭院深深几许”的美感。

是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峰轩。

因轩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缝,所以去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句“前庐山,一峰独秀”来命名。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旧时园主对奇峰异石的钟爱之情。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不管是阳刚十足的黄石,还是线条柔和的湖石,其质朴而坚硬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赋予了人文的精神。

因此,在构筑文人山水园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时,石就作为文人作为抒发情志的绝好对象,成为造园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峰轩环境幽雅,是吟诗作画,操琴对弈的佳处。

峰轩北墙上有三扇窗。

窗外有一堵粉墙为了弥补粉墙在视觉上产生的空白,减少墙与窗之间的狭小空间所产生的压抑感,造园者在粉墙前,用洗炼的手法将数枝青竹和湖石点缀其间,从而使三扇窗变成了三幅立体的写意画。

奇林小院中奇峰异石散落有致,一条曲廊在蜿蜒中将小院四周隔成了六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小院。

这种布局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层次,又可收到以小见大的审美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被曲廊隔成的各个小院中,或点缀石峰,配以苍翠的焦叶,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笋,总之,都形成了一幅幅构图精巧、立意生动的立体对景画面。

石林小院正中央立着一块湖石晚翠峰,是旧时园主的新爱之物。

其上部的形状如苍鹰展翅俯冲,峰下方有有一湖石,形状像猎犬头部,正迎视着上方的苍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鹰头犬”画面。

透过晚翠峰南面的空窗,可见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

乍一看,宛如晚翠峰的镜中背影,妙趣横生。

在苏州古典园林的造景中,有时为了遮挡尽处,或丰富园景,经常运用镜子、空窗和门洞来造成一些虚景与实景的对应,使游人置身其中能产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动美感。

【林泉耆硕之馆内】现在大家来到了留园东部的主体建筑林泉耆硕之馆。

“林泉”在此指山水风光,“耆”是指六十以上的老者,“硕”在此指有学问名望的人。

因此,通过这个建筑的命名,想必大家都能知道,这里原是隐逸高士的聚会之处,具有浓郁的书卷气。

从建筑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鸳鸯厅结构的建筑。

鸳鸯厅在建筑上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外观是一个大屋顶,而室内则分成两个屋面;二,一间大厅用屏门或纱隔、飞罩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便不同季节或供男、女宾分别使用;三,两个区域的梁柱、铺地等建筑装修以及家具布置均有明显不同。

林泉耆硕之馆的南厅正中屏门上刻有冠云峰图,是清末的作品,这里布置着香妃榻、红木架穿衣镜以及大理石座屏,显得简洁而典雅。

南厅外天井中,东、西各种有一棵金桂,中间石库门上有“东山丝竹”四字门额。

“东山”原指晋代谢安在浙江上虞的隐居地,在此则指代隐居。

“丝竹”在此指音乐。

石库门外字中原有戏厅,是主人听戏赏曲的地方。

林泉耆硕之馆北厅是观赏“留园三宝”之一的冠云峰的佳处。

这里布置有一堂红木家具,陈设精致,显得富贵而古雅,北厅门上刻有俞樾先生择写的《冠云峰赏》。

【林泉耆硕之馆北廊下】现在大家看到院子中央立着一块高大的太湖石,这就是冠云峰。

冠云峰,取《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之意而命名。

前面也曾经说过,古人称石为云根。

尤其太湖石形状、色质近似云彩,所以自古多以云来命名湖石名峰。

留园中,为了烘托冠云峰主景,在其两旁还立有两块湖石作为陪称衬,分别命名为瑞云峰和々云峰。

这也就是俗称的“留园三峰”“留园三峰”中尤以冠云峰高大奇伟,壁立当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具备了古人对太湖石的八字审美标准,即“瘦、皱、漏、透、清、丑、顽、拙”。

石,由于它质地坚硬和外表不易发生变化的特质而被赋予了忠贞不喻的人格特征,自古为人类所崇拜。

太湖石产于太湖。

由于湖水荡涤,石质坚贞而色泽清白。

这种坚贞和清白让在官场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文人从它的身上找到了精神寄托。

尤其是太湖石阳刚的石质与阴柔的外形和谐于一体,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外圆内方”处世道的生动典型。

所以,自古从孔夫子“仁者乐山”开始,文人们爱石、友石、赏石,就是要通过与石的情感交流来表现自己坚贞和高洁的品德。

说到这里,各位想要理解“拜石称兄,以石为友”的“石痴”文人米蒂那种对石的特殊情感,恐怕就不难了吧。

另外,太湖石那天成的多姿曲线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片富于想象的审美空间。

因此,欣赏太湖石,就犹如品茶读画一般,让人在玩味的同时;意境凸出,美不胜收。

也正因为太湖石如此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它常作为营造文人山水园的叠山素材之一被广泛布置于古典园林之中。

苏州之所以多古典园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盛产太湖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石有聚族,太湖为甲”。

可见诗人对太湖石是何等钟情。

冠云峰,传说是北宋末年々为宋徽宗采办“花石纲”时遗留在江南的一块名石。

后来几经周折,到清代被颇有“石痴”遗风的留园园主盛康购得。

他为可欣赏此峰,还特意在石峰周围建造了一组亭台楼榭,并都以“冠云”来命名,可谓匠心独运。

【远翠阁前】从冠云台循高低起伏,曲折悠长的长廊西行,便来到了中部花园的东北角。

这里有一两层楼阁式建筑远翠阁。

它取唐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命名。

一楼是“自在处”,意思水刷石心得自在的地方,颇有些禅意。

远翠阁上层宜远眺,下层可近观。

阁前有青石花坛,是明代遗物,上面有各种雕刻,显得古朴典雅。

花坛内现种有牡丹,花开季节一派雍容华贵。

江南四大名峰分别是哪种石头

屏风前直立着石头,三块石,左右两边的毫无特色,中间头生的奇巧,她就是玉玲珑江南三大奇石( 海豫“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和杭州西湖的“绉云峰”),玉玲珑在于它有七十二孔,孔孔相通,如在底下点一柱香,便能孔孔生烟. 它的瘦\\\\透\\\\漏\\\\皱,结集了美石的所有特点,价值也就甚于玉了其实,阿力在前年也就是04年12月26日,这三块时候阿力都看到过了,那时还写了一篇blog,现在挪到这里:26日游完苏州后,江南三大奇石我终于都见过了。

它们都是太湖石,古代欣赏太湖石讲究“漏、透、皱、瘦”,瘦,是很峻峭的,很刚劲,很有古风,好象我们人精神矍铄,很有骨气和风骨,所以体现瘦。

瘦最典型的是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透和漏,就是它有很多石孔,玲珑剔透,四通八达,凹凸不平。

透和漏是联系在一起的。

最典型的是豫园的玉玲珑。

皱就是表面很多褶皱,最典型的就是现在放在杭州的皱云峰,现置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

三大奇石是太湖石中的极品。

第一块是在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它最突出的是透和漏。

“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姿态婀娜,具有皱漏瘦透之美。

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

据说:石上原镌刻有玉华两字,意为是石中精华。

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倩影。

石峰后有一面照墙,背面有宝中大快四个篆字。

据记载,宋徽宗赵佶为在首都汴京造花园艮岳,从全国各地搜罗花奇石,号称花石纲,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运走而留在江南,称作艮岳遗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

明代,玉玲珑到了上海浦东三林塘储昱的南园中。

储昱的女儿嫁给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

建造豫园时,潘家把玉玲珑移来。

据传,玉玲珑从三林塘移往豫园渡黄浦江时,江面突然起风,舟石俱沉;潘家请善水者打捞上岸,同时又捞起另一块石头,那就是现在玉玲珑的底座。

” 第二块是在杭州西湖旁边的皱云峰。

它最突出的是皱。

第三个则是在苏州留园见到的冠云峰,它是三者之中最大的,也是三石之首。

它在林泉耆硕之馆的北面是“留园三峰--“冠云”、“瑞云”、“岫云”其中最大一个,侧面看像送子观音,不过我饶了一圈,也没有看出来。

古人赏石与今人赏石无论在审美心理还是审美情感上都存在差异,古人重形不重色,今人重色又重形。

太湖石那玲珑婀娜的姿态所透出的美的意蕴和境界,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踌躇满志、仕途失意、忧思郁闷的天命精神相关。

如果我们从它造型美中挖掘深层次内涵,它的自然形式不仅给人色彩与形态的感性认识,而且暗含了国人对生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平和、稳定、娴静、自律的心境,它的文化意蕴始终保持着东方艺术“以意为象”的本色。

当代人在适应了各种光怪陆离的视觉刺激之后,那种由情感意欲所萌生出的生命理想已逐渐与诗情传统拉开了距离。

近10年来,随着各地新石种的不断开发,尤其是水冲石的日益传播,人们的赏石标准受现代美学中形式美的影响,转向质坚、色艳、形奇、韵足,而对质地疏松、色泽沉闷的太湖石抱有偏见。

为此,一些石商石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择手段地在造型上狠下功夫,酸泡斧凿,制假造假,将原本属于自然美的奇石改造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品,使得太湖石声名狼藉,实是中国赏石有史以来的一种悲哀。

太湖石有什么寓意吗

太湖石 开放分类: 古董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最早眼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

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

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

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

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唐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江苏太湖石。

指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褶皱纹理,可造假山,点缀园林庭院等人文景观。

古人云:“错落复崔巍,苍然玉一堆。

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

把我们引入这种千古名石营造的意境之中。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太湖古称震泽,又“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

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

太湖面积2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故,古代地质造地运动遗留下了丰富的石材。

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

而实际面积受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大大缩减,湖底潜出,因此石材料虽然丰富。

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于环保而适当限制开采。

太湖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单独摆设,或叠为假山。

太湖石原产苏州洞庭山太湖边,由于长年水浪冲击,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形状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园家青睐。

太湖石有三种: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

采石工人携带工具潜水取石,用大绳捆绑,吊上大船运往工地造园。

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

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安徽太湖石。

指安徽太湖石基地。

安徽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

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

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

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

因此,安徽太湖石有旅游、疗养的功用。

此湖周边大山,还出产户外风景石、假山石、大理石板材、鹅卵石又称巨石(一般在二○吨以上,适合摆在水塘和人工河里)、基建石、水磨石(地平用)。

千百年来,赏石、藏石仅是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闲阶级的独霸娱乐。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赏石、藏石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日常文化活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安徽太湖石文化也迅速崛起。

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在《太湖赋》中曰:“斯邑多山,山势嵯峨而列屏;斯邑多水,水势回环而纵横。

变幻不可方物者,波光山色也;晦明不可名状者,暮霭朝晖也。

信步月亮湾,山川美景豁双眸;放眼橘子洲,沧渺碧波荡碧洲。

龙山景区,山外有山,神女愧嵯峨之难配;汤湾温泉,水外有水,河伯惭大小之不侔。

将军山峻拔巍巍,重峦迭嶂;花亭湖波滔泱泱,烟波浩淼。

长河落日,炜彩霞而蒸天幕;瀚湖揽月,辉群星而曜穹苍。

山尖寨,云舒云卷,望群峦之缥碧;六省坡,花开花落,数季节之轮回。

天华尖,苍龙云端卷,狂卷啸声起;芙蓉寨,猛虎峻岗奔,突奔草木惊。

宿鸟依林,松篁迎风而歌;苍烟落照,牧童横笛而归。

暖阳照,春意浓,些许微抚人心醉;枫叶落,秋雨凉,几多惆怅君眼迷。

情人岛佳人把酒,云载芳心;狄公亭情郎辍笔,雨送柔意。

若隐若现,转瞬危楼高万尺;或聚或散,顷刻平湖起烟波。

西风洞,人间天府,洞穴奇而幽美;狮子山,西隅屏藩,山川殊而峻胜。

群峰绵邈,高山陡立于川际;众壑迤逦,河流环绕于域中。

海会寺,古色神殿余烟渺渺;佛图寺,沉香雅阁落英纷纷。

九龙涧瀑布,夺天工之斧凿,不能成其形;朴初文化园,盖神匠之丹青,不可绘其姿。

居盛夏则凉风习习若饮冰酿,爽彻肺腑;处寒冬则暖意阵阵如沐春风,日照红颜...鸟语清脆鸣于林间,荷香芬芳飘之湖畔。

春雨淅淅经处,春色渐浓;寒雨霏霏而过,冬意悄退。

淅沥倾摇,娇媚醉青岗;延绵飘曳,窈窕抚微波。

青灯微灼,曾是极乐佛祖白莲座;紫霞浅绕,尝为碧游老君逍遥袍。

煦风飘飘而至,怡人之姿;瑞雪皑皑莅临,丰年之兆。

奇山异石,皆是而比比...”。

学者王泽生评价道:“景乃石之太湖蕴也”。

总之,太湖石,是一种包涵着历史文化的东东。

中国古代就开发利用太湖石很早,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闻名于世的,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迭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

太湖园林石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太湖石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园林石的一种.是大自然巧夺天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

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形奇、或色艳、或纹美、或质佳、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

现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广义太湖石!

写一篇作为,写一座你玩过的园林,200字左右

苏州景点 常熟\\\/景点=张家港\\\/景点=昆山\\\/景点=太仓\\\/景点=吴江\\\/景点 ||苏州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虎丘||寒山寺||吴县|| 苏州园林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山水秀丽,古典园林妩媚多姿,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

1985年,苏州园林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苏州是水乡,引水便利,附近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加之旧时苏州文人荟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学士又追求“虽居闹市而有山林之趣”,这样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将近200处,为全国之冠。

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沧浪亭 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

沧浪亭造园艺术不同寻常,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

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

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参天,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蔽在山顶上。

南面的明道堂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五百名贤祠壁中嵌有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五百多个人物平雕石像。

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

狮子林 在苏州城东北娄门内园林路,是元代园林的代表。

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它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巧妙著称,很多石峰形像狮子,因而得名。

假山内外上下盘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

由于它原是寺之后花园,所以狮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征,与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并论。

山腹中 空灵曲折,宛如迷宫的洞穴即象征佛的法力无比。

另外园内还有“燕誉堂”、 “卧云室”、“问梅阁”、“真趣亭”等建筑。

园内长廊四面贯通,廊壁上嵌有书条石刻,皆为名家书法佳作。

拙政园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 建于明正德年间,圆主王献臣取 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 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 也”之意而命名。

拙政园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

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园中“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所以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感到这里可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而香洲即位于这一水湾口之两侧。

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其主体建筑,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向远香堂,从建筑物名称来看,也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留园 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原为明代徐时秦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

留园占地约30亩,以水池为中心,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主要观景建筑。

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东区以曲院回廊见胜,由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冠云楼围成庭院,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端云、岫云两峰。

北区有新辟盆景园。

西区是全园最高处。

虎丘 虎丘在苏州城西北3千米处,风景优美,古迹众多,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

虎丘正门是断梁殿,入内经试剑石、真娘墓就可到达“千人石”。

千人石后“别有洞天”内有剑池,其四周还有白莲池、点头石、云岩寺、冷香阁、第三泉、孙武子亭及虎丘塔等古迹。

虎丘自古就为游览胜地,山上一石一木都有美丽的传说。

寒山寺 以一首诗而闻名中外的寺庙,要数苏州寒山寺。

唐朝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多到苏州游览的人,都把寒山寺列入日程,以便亲自体验一下诗中的意境。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5公里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据传,因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内主持,故名寒山寺。

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

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枫桥夜泊》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寺最著名的是那口钟已流落到日本,但不知下落,现在的钟是1906年日本人士募铸的。

很多日本人士对寒山寺很熟悉,能背诵《枫桥夜泊》诗。

寒山寺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日本旅游者。

枫桥 其中许多日本游客专到寒山寺去度过除夕 之夜,聆听寒山寺的钟声,他们认为,在辞旧迎新之际,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能消灾去祸。

听完钟声,再吃碗面条,新的一年就万事如意了。

当然,他们更希望能到钟楼上亲自撞一下钟,因为这样就 更能够得到上苍的保佑。

吴县 吴县市素有“人间天堂”美称,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域的京沪铁路线上。

东临上海,南连杭州,西含太湖,北望长江,中间环抱古城苏州。

全市总面积3177平方公里,总人口97.1万。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县”。

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吴县占有75%;湖中72峰,吴县拥有58峰;太湖13个风景名胜区中,东山、西山、光福、角(lu)直、木渎、石湖六大景区在吴县市境内。

吴县市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风光旖旎,拥有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9处,其中省级24处,国家级1处。

有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保圣寺的唐塑绝艺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罗汉,有司徒庙“清”、“奇”、“古”、“怪”的四株古柏,还有石公山、林屋洞、启园、天池山、宝带桥、雕花大楼等著名景点,秀山丽水,人文荟萃。

吴县市工业基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已先后建设了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大桥、东山宾馆、光福机场等在内的一大批娱乐和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开发了梅花节、金秋采桂游、仲春碧螺采茶游、四季鲜果游、水乡古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吃、住、行、娱、购、游的配套服务体系。

杭州景点 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别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49平方千米。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景区由一山(孤山),两堤(苏提、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构成。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

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

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山。

它们像众心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

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

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

推荐行程:三日游。

第一天可游柳浪闻莺、三潭印月、西泠印社、孤山和平湖秋月。

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这里原为南宋御花园“聚景园”。

沿湖广植扬柳,每当烟花三月,如烟似雾的柳丝随风摇曳,宛如碧浪翻空,在那望不尽的柳荫深处,时而传来呖呖的莺啼声,清脆悦耳十分动人,“柳浪闻莺”即源于此。

三潭映月 又名小瀛洲,是外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小瀛洲湖中有湖,岛中有岛,岛间桥栏相接 ,亭轩台榭点缀其间,水中金鱼嬉游,岸上金桂婆娑,柳暗花明风景诱人。

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原建于宋,重建于明。

塔高约2米,塔基为扁原形石座,塔身为球形,中空,四周环有五个小圆孔,塔顶作葫芦形。

每至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洞口蒙以薄纸,灯光外透宛如15个月亮,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塔影、月影、云影融成一片,十分迷人。

西泠印社 位于孤山西部之巅,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最早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学术团体。

它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开展篆刻创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社址倚山而建,园林布局小巧玲珑,白墙素影,淡雅高洁,步道铺砌块石,廊架缠绕藤萝,花影遍地,环境幽美,为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

山间有竹阁,柏亭、四照堂、华严经石塔、汉三老石室等古迹。

孤山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环山,一山独峙,山虽不高,但却是总览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

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化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

其中放鹤亭为纪念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和鹤子之传说。

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

西湖雪景,历来受人称颂。

“断桥残雪”的意境尤为脍炙人口。

白堤全长1千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

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

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

明代堤上广植桃柳,景色绚烂,故又称十锦塘。

平静坦荡、景色秀美的白堤,堤上内层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外层是绚丽多彩的碧桃,远望如一条彩色的锦带。

逢春日,暖风熏面,景致绝佳。

平湖秋月 在白堤西端,为西湖十景之一。

临湖筑有御书楼,楼前平台伸入湖中,三面临水,台与湖面相平,是赏月观景的胜地。

在皓月当空的秋夜,湖平如镜,清辉如泻。

前人有诗云:“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最宜秋”。

第二天可游北山区的黄龙洞、紫云洞、岳坟、玉泉、灵隐寺等景点。

黄龙洞 位于栖霞岭麓,洞外树有杏黄旗。

有人说,西湖洞景,南属烟霞,北推黄龙,可见其景不凡。

黄龙洞本为道洞,后改为工人游览的园林,内有黄龙吐翠、方竹园、卧云洞等景点。

黄龙洞中黄龙吐水处的假山,全部用混重的黄沙石依天然山势叠成,是西湖假山洞景中规模最大一处。

假山半腰有一人工砌成的山洞,即古黄龙洞,山顶还有个宽敞的洞壑,常有雾气弥漫,名卧云洞,电影《白毛女》中喜儿与大春山洞相会等镜头就在此拍摄。

黄龙洞今以民俗游览为特色,每天吸引很多游客。

岳庙、岳坟 位于栖霞岭南麓,面临西湖,是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祠庙,主殿忠烈祠中有岳飞坐像,上悬“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岳王庙西有岳坟,墓道阶下两边的铁栏里围着害死岳飞的四个奸贼的铁像:秦桧、王氏、张俊、万俟?c。

他们都反剪双手,跪在墓前,受尽人们唾骂。

正如岳墓门上刻着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飞来峰 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

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

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奏天籁。

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

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灵隐寺 位于杭州西北,前临冷泉,面对飞来峰,寺始建于东晋,属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为西湖第一名胜。

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其清代康熙手书。

当年康熙南巡至杭州,登上北高峰,触目所见,云林漠漠,烟雾飘渺,而灵隐寺隐现于其中,遂即景题署此四字。

正殿大雄宝殿为单层三檐歇山式建筑中,高达33.6米,其规模之巨,为国内罕见。

曲院风荷曲院风荷在灵隐路洪春桥畔,据说南宋时有一处官家酿酒作坊,坊内与金沙涧相通的池塘种满了荷花,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陶醉,人们称之为“?D院荷风”。

旧时的曲院风荷,仅一碑一亭半亩地,局促于西里湖一隅,颇有些名不副实。

清康熙年间,在苏堤跨虹桥畔的岳湖种荷花,并建亭立碑,题为“曲院风荷”,此景遂复。

今天的“曲院风荷”仍以荷花为主景,建有五个荷花池,分别栽植红莲、粉莲、白莲以及重瓣的“重台”等多种品种。

全园又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滨湖密林等5个景区。

每当夏日,荷花开放,满眼翠盖红妆,香飘数里。

第三天可有南山、钱塘区的玉皇山、虎跑、六和塔、九溪、龙井、烟霞三洞等景点。

玉皇山玉皇山矗立于西子湖与钱塘江之间,海拔239米,巍峨挺拔,风起云涌之时,轻雾细雨扑面而来,但见耳边轻风徐徐,眼前一片江天浩瀚,在山顶便可享受“临镜映西子,听涛倚钱塘”之乐。

玉皇宫曾经是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

真武殿、大罗宝殿、三清殿等至今仍能让人回想玉皇山的宗教景观。

玉皇山上树多林杂,一年四季山色不同。

春天,开满山的野杜鹃,一丛丛,一片片,仿佛是绯红的云霞飘游在绿色的山林;夏日,山更深,林更幽,秋天,绿色还没褪尽,红叶就接踵而来;冬日,满山雪树,远远望去,宛若白云铺盖。

倘若遇到几丝细雨,抬头一看,却又全无雨信,似乎此山真有无影列踪的烟云岚气在飘忽。

从山腰望去,八卦四景尽收眼底,实有一眼见穿之感,凭栏远眺,浩渺的钱塘江、巍巍的六和塔,伴着松声竹韵,如登仙台,似驾云涛。

堪称登玉皇山揽胜的一大奇观。

灵峰探梅位于西湖之西,灵峰山下青芝坞,为西湖著名赏梅胜地。

后晋开运年间建有灵峰寺,现灵峰寺遗址,新建供赏梅的建筑群,有雅致的拢月楼,入座既可赏梅,又可品尝青梅等。

并修整了洗钵池、掬月泉等古迹,兼具山居园庭之胜。

青山环抱,葱郁幽谷,草地如茵,梅林似海,楼阁参差,暗香浮动,景色十分诱人。

虎跑泉 与龙井、玉泉并列为西湖三大名泉,有“天下第三泉之称”。

“龙井茶叶虎跑水”为“西湖双绝”。

龙井 在西部西山凤凰岭上,为西湖风景区三大名泉之一,泉水出自山岩石隙,清凉干冽,大旱不枯,四时不绝,取小棍搅拌井水,水面会出现蠕动的分水线。

烟霞三洞 除各种钟乳石外三洞各有其趣;烟霞洞以石刻造像闻名;水乐洞以足下潺潺流水声为特色;石屋洞则洞中套洞,别有情趣。

钱塘观潮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

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位于杭州东北45公里海宁盐官镇,从明代起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

远眺钱塘江出海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起三至五米高,潮差竟达九至十米,确有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之势。

不同的地段,可赏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观一线潮,八堡看汇合潮,老盐仓可赏回头潮。

如此壮丽景观,世上只有二处,一是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一是钱塘江。

为古今中外观潮者所倾倒,称

太湖石的特点

太湖石为我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我国古代就开发利用太湖石,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

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

现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广义太湖石。

园林石是中华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石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石头里面有文章,有故事,有历史.自盘古开天以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与石头有关的动人故事.有史料记载的赏石文化始于商,而太湖石是早在1千多年前的唐朝闻名于世的,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唐吴融的《太湖石歌》 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

”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太湖石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是园林石的一种.是大自然巧夺天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

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形奇、或色艳、或纹美、或质佳、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

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是叠置假山,建造园林,美化生态,点缀环境的最佳选择,是一劳永逸的绿色工程。

千百年来,赏石、藏石仅是封建帝王将相、士大夫文人等有闲阶级的独霸娱乐。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广大劳动人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赏石、藏石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日常文化活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个可喜的社会变化。

谁可以写一段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一景或一物,60字左右

留园位于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和留园)之一。

面积约50多亩,分东、西、中、北四部。

中部以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石刻300多方,为“留园法帖”。

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富丽堂皇。

如九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不仅建筑宏伟,内部装饰、陈设等也比较古朴精美。

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

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意趣。

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山上一片枫树,山左云墙起伏。

北面桃园,称“小桃坞”。

山前小溪,两旁桃柳。

留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彩,而且以连绵不断的建筑群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这段关于苏州留园概述的文字虽然稍长一些,但应该满足你的需要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juzi/haoju/2147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