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励志句子

立命之学观后感,了凡四训读后感

立命之学观后感,了凡四训读后感



立命之学观后感目录

《了凡的故事》观后感

了凡四训读后感

这是立命之学的感想

立命学听起来像是深奥的哲学,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孟子的观点到凡四训的解释,立命之学强调命运并非由外在因素决定,而是与我们自身的行动、心态、选择密切相关。

孟子的理论深刻洞察了立命之学。被生死、贫富、贵贱等问题所困扰,乍一看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但实际上只要修炼心灵、积德行善,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思想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内心的修炼对塑造命运的重要性。

我被这两个故事感动了。我们生活在高压社会中。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被决定了。但事实上,我们的命运并非如此。正如了凡四训所言:“立志功名者,必得功名;立志富贵者,必得富贵。”只要有梦想并努力,就有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

另外,立命之学告诉我们谦虚和感谢的重要性。只要我们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不自满,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加以改进。感恩让我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懂得回报和付出。这种品质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和谐。

不管怎样,立命之学告诉我,命运并非完全由上天决定,而是与我们自身的行为和心态密切相关。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怀着谦虚感恩的心,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了凡的故事》观后感

看完《了凡的故事》,心里很是感慨,想起了过去的种种,真的像电影一样把记忆带回到从前,是看了《了凡的故事》的后感。

我坚信命运(个性)是可以改变的。

几个月的学习就会感到心塞,人只有在痛苦来临的时候才会觉悟,但如果不接触圣贤教育,没有佛心,就不会感到耻辱。

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是心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言,冲动这个恶魔就是你的肝火旺盛,最终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永远怀着感恩的心,不要在意一得一失,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平复浮躁的心,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什么,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什么,只要心里永远记住两个字“感谢”。

心情会变得明朗。

了凡的一生并不平凡。

先祖历经苦难,积德行善,但因明成祖朱棣与方孝孺不和而获罪。父亲在朋友的帮助下逃离了京都。

了凡,姓袁,名黄,字坤仪,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即公元1535年。

他因为祖先的事,母亲对他说不要学习,去学医。

当时了凡大概15岁,有一天偶然遇到了易学大师孔先生。孔先生看到他,觉得他有好人缘,就给了他生命。他说:“明年要考县里的秀才,县里第十四名,府里第七十一名,提学第九名。”

第二年,我十六岁的时候就考了,结果考得很好,名数正好相符。

孔先生的算命本领相当了得,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真正的实学数术专家。

从孔夫子那里,我也知道自己会在53岁去世。

从此,了凡知道了自己的宿命。而且,生活中的沉浮也印证了孔先生的预言。

他一度对自己的命运信以为真,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幸好得到云谷禅师的指点,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气,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都离不开一个善字。74岁时在家中去世。

“了凡的故事”告诉我们:1、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为了活命。

知己才能达观,才能知耻,自觉才能“知耻近勇”。

2、命运会怎样改变?改变自己的坏习惯。现在的社会很流行脏话,好像不使用脏话就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

《中华医药》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万事达观,脑栓塞是干燥的根源,若去干燥,则心血畅通。

日本的江夲胜博士著有《水知道答案》,也引起了全球对水波动感应原理的关注。通过千万次的实验,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语言,水都能感应到美好的语言和不好的语言,从而使水的结晶形成了不同样式的照片。

因此,贪婪、怨恨、愚蠢、傲慢、怀疑都是毒药。有了这五毒,一定会生毒,流的眼泪也有毒。

感恩的眼泪,幸福的眼泪,忏悔的眼泪,越哭心越明亮,他是眼睛流出的智慧之水。

地球的70%都是水,我们的身体也一样。

3、积德行善,积累功德,了解命运的善方。

过了40年就要了解自己生命的方向,否则就会想到于丹教授说的:满桌佳肴,你有一口好牙;腰万贯,你有生命之花;赏一路风景,你可以走;捡到一座金山,你要拿得起;在垄沟里吃饭的是好男人,躺在病床上数钱的是傻子。纵横千里,你必须有家,万民首领,你也必须有母亲;委屈烦恼,你总有人听,得意,你又有人骄傲;酷酷很漂亮,你没人爱,跌倒失足,你没人牵;结恨不如结缘,种刺不如种花;富贵不如福态,高寿不如喜悦。

4、无缘不是无缘,缘分不是缘分,有缘无缘都是缘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插秧。

6、谁能拯救自己?谁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生命的方向。

了凡四训读后感

《了凡四训》的读后感

几年前知道这本书,不记得是在哪里读过的,只是听到有人说这本书不错,就想读一读,后来就忘了。

今年偶然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在聊这本书,想起来了就在空闲的时候看看。

这篇书评本来也该写了,但一直拖延着。

我说了多余的话。

凡四训,哪四训?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这本书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命由天定,福从己求”。

但是,这句话对吗?我觉得有一半是对的,为什么呢?人的出身无法决定,但人生的道路是自己走、自己选择的。

虽说如此,根据出生的人、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等,你的性格和想法也会发生变化。

再怎么努力,也还是在那个圈子里。

井底之蛙即使在跳跃,跳跃的也只是高度,看不见外面的天空。

即使好像不正确,我也相信他。天已经改变不了。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可能地努力跳得更高。

要不然你一直坐在井底吗?

要想立命,首先要纠正自己的品行,也就是心理状态和行为,所以要洗心革面,洗心革面靠什么呢?书中说要有三心,不是信心、决心、恒心,而是要有耻心、畏心、勇心,这句话照亮了我的心。

可以改过自新,要多做好事积善,好事做的多了,周围的环境就好了,所以好事也就随之而来了。

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那么,什么是积善呢?这本书也告诉我们:“对人有益则为善,对己有益则为恶。”

对人有益,打人、骂人也是好事。

于己有益,则敬人,礼人皆恶。”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我为了求福而行善,那是善还是恶?说到底,这是一种“为自己着想”的恶。

但是,这本书一直告诉我们,只有行善才能获得幸福。

到处用福禄“诱惑”大家行善。

这不是自己和自己的矛盾吗?我自己现在可能因为境界太低而无法理解。

积善,自然能扬名立万,这种时候,谦虚重德,能让好运长久。

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本书中,我认为也可以提倡善事。

但是,书中列举了很多随处可见的例子,告诉我们做善事可以得名、得利、功成名就、子孙兴隆。

我不这么认为。

非常遗憾,因为有很多反例,所以不想多说。

简而言之,这本书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如信书。

勿以善小而不为,事事行善,不求福禄,也绝不会有错。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