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励志句子

邮购新娘观后感,滚拉拉的枪观后感

邮购新娘观后感,滚拉拉的枪观后感



邮购新娘观后感目录

电影〈原罪〉的影评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家长评语

总的来说,邮购新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引发了对于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邮购新娘现象的关注和讨论。"。

电影〈原罪〉的影评

第一次看《原罪》这部片子,有些不明白影片的名字为什么叫“原罪”。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好像也不单纯是一部讲述罪恶的影片。

一看到“原罪”,就必然让人想到西方人类原初的罪恶起源。

那么这部影片以此为题,究竟想要说什么呢?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看明白了的:一个英俊富有的男子路易斯从美国邮购了一位新娘,新娘漂亮性感,路易斯从此深陷爱河。

却没想到新娘是个骗子,新婚不久就骗走了路易斯几乎全部钱财,消失不见了。

路易斯深受打击,一个人呆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满脑子想的却是“我要她回来”。

几经周折,路易斯终于找到了她——自称真名叫邦妮的妻子,被背叛的愤怒、被欺骗的仇恨在邦妮的面前霎时烟消云散,他重新拥她入怀,甚至为了她背负上杀人的罪名,不惜倾家荡产。

谁料到,这一切不过又是一个新的骗局而已。

当他跟踪邦妮来到妓院,亲耳听到的却是邦妮在和搭档比利合谋要毒害自己。

在黑暗中踉踉跄跄回到住处,路易斯等回的是邦妮和她的毒药。

路易斯告诉邦妮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但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爱,路易斯还是喝下了毒药。

邦妮后悔至极,她带着路易斯逃避比利的追杀,甚至为了保护路易斯,夺过路易斯手中的枪,当着巡警的面开枪打死了比利。

邦妮被判了死刑,接受对神父的临终忏悔,却奇迹般的从狱中脱逃。

影片最后,路易斯和邦妮在与朋友玩牌时合伙作弊,邦妮极具诱惑的对着镜头,手在脖子上轻轻滑过。

  

  影片中低沉而略带欢快的古巴风情的小鼓节奏为整部影片增添令人沉醉而痴迷的情调,性感、欲望、诱惑、罪恶和爱情的交融,让人无法给出单纯的对或是错的判断。

片子开始的一段,一张素白的脸,淡定的眼神:“You cant walk away from love”。

注定这是一个与爱有关的影片。

一开始,男人对什么是爱情没有什么概念,娶一个妻子就像是购买货物一样,只不过为了让她为自己生个孩子——像其他人一样。

九点结婚,十点还可以回去工作,什么都无需耽误。

在码头,迎着耀眼的阳光,看不清新娘的脸,可一声低媚的“是你吗,路易斯先生?”,已经足以扰乱平静的心。

低回的音乐,痴迷的眼神,女人性感而略带神秘的诱惑,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沉迷惑乱?第一眼的相遇已经注定了的爱情,一个爱的无可奈何、罪行连连,一个却爱的毫无保留,名誉地位财富甚至生命都可以舍弃不顾。

但女人却说:“Its not a love story. But its a story about love.”

  

  的确,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当我第二次看《原罪》时,忽然明白了,影片讲述的实际是爱与欲、救赎与原罪的故事。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生命树上的果实,从此人类一出生就背负罪愆。

而这罪,起因于欲望,人类几乎所有的罪恶也都与不当的欲望有关。

欲乃罪之始。

爱,也是罪,因为人类之爱产生于欲。

欲望,便是占有,不断地占有,人类的爱也同样包含着占有,一旦无法占有便会产生恨。

但是,爱又是上帝给与人类救赎和自赎的途径,当爱超越了欲望,接近于上帝之爱的时候,就变成了不断的付出,无需回报的付出。

所以,爱与欲,就像是背脊相对的天使与魔鬼,人心在爱欲之间摇摆,人也就在天使与魔鬼的角色中交替更换。

《原罪》中有这样一段台词:“爱,就是不断付出,而欲望,则是不断索取”。

影片中充满着欲望的气息,邦妮与比利为了婚姻骗局,在船上时就杀死了真正的新娘;比利贪得无厌,威逼邦妮继续欺骗路易斯,当他卡住邦妮的脖子狠狠的说出“你是我的”时,欲望之火在眼中燃烧,为了得到,为了占有,哪怕是犯罪!而路易斯呢?路易斯爱了,他也付出了,但是当得知被背叛和欺骗的时候,他还是愤怒了,“在失眠的夜晚我会想起她。

她也许永远都不知道我是多么爱她,所以她也不会知道在她离我而去的那一刻我是多么恨她”。

他拿起枪到处寻找邦妮,找到邦妮,却更深的陷入爱中。

为了爱,他背负杀人的罪名;为了爱,他与她作弊赢钱被人暴打;为了爱,他放弃财富和名誉与她一起奔逃。

当他以爱的名义不顾一切甚至犯罪的时候,也就跌入了罪谷。

爱之欲,乃罪之源。

  

  如果路易斯的爱仅仅停留在拥有邦妮,也就是说当他发现邦妮和比利的阴谋后,没有喝下毒药,而是揭穿他们,甚至报复了他们的话,那么,这里讲述的也不过是一个爱情与犯罪的故事了。

但是,故事一开始,女主人公就说了:“Its not a love story. But its a story about love.”所以,路易斯端着有毒的咖啡,缓缓的,沉静的,伤痛的对邦妮说:“我爱你,不管你是好的,坏的,你是谁,我就是爱你”,然后,喝下明知的毒药。

在这一刻,路易斯的爱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爱,它没有了欲,它只有单纯的付出,完全的、无悔的付出。

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的爱,才更接近上帝的爱,也正是这样的爱,使得邦妮背弃并杀死了充满贪欲和邪恶的比利,也正是这样的爱,使她在对神父临终忏悔后奇迹般从死牢中逃脱;是这样的爱,使得路易斯死里逃生,最终获得完美的结局。

这是爱对邦妮的救赎,是爱对路易斯现实意义上的自赎。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原罪是人类爱与欲的起源,爱既是罪欲,又是上帝给人类的救赎之路。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句台词:“爱情,只留给那些相信它的人。

”那么,上帝的爱也是如此,它只留给那些相信它的人,只有那些相信它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滚拉拉的枪,描述了苗族部落(中国唯一带枪的部落)男孩寻父办成人礼的经历,滚拉拉的枪观后感。

这个故事用很动人值得深思之处。

  1、 自然(人)&现代城市(人)。

影片中,描述了苗族部落原生态、自然美的生活。

部落人都恪守老祖宗立下的规矩,不能随便砍伐树木,纯手工无任何工业化,低头即饮的溪水、生长茂密不修边际的参天大树、徒手插秧收割的麦苗等保存了最原始生态的环境。

这里的人犹如这里的水一样清澈见底,主角滚拉拉途中见到饥饿难耐的猎人变将身上唯一的半袋粮食全部送给了猎人,而同样善良的苗族人收留了滚拉拉并给予其食宿。

让我想起一个独闯拉萨的友人,在停食一天一夜的情况下获得少数民族老妇的无条件帮助,并奉上平时只有过年才吃的珍贵实物,让友人至今感动不已。

无条件付出及真心的关爱,也使我这个落在纷繁城市中的俗人给以一种淳朴美的陶醉。

同时存在的是,山脚下逐渐现代工业化的城市,取代叁天大树而密布的高大公寓、取代清脆洪亮山歌的是KTV热热闹闹的情歌、一抬眼不是清澈透蓝的天空而是连绵不绝的电线杆、脚下不是柔软亲近的泥土而是坚硬冷漠的钢筋混泥土,观后感《滚拉拉的枪观后感》。

仅此一条地平线,山上和山下的距离却是如此遥远。

山下也有极具诱惑的地方,滚拉拉的好友贾古旺因此想在山下做点事赚点钱,却不料葬送性命。

有时候我多么想让蓝天永远是透彻的蓝,淳朴的苗族部落人民永远是如此纯洁、简单快乐。

  2、 成长与艰苦并存。

滚拉拉从小就很好奇自己的亲身父亲是谁,年轻气盛及生活所迫的压力使得他通过奶奶的言语细节试图去寻找父亲的足迹。

当他翻阅千难险阻,回头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父亲,自己只是个被奶奶从小领养的孤儿。

面对奶奶为自己典当了毕生的首饰换得代表成人礼的枪,滚拉拉明白,不必再为不存在的父亲而好奇难过,眼前一手把他拉扯大、并将一切无私付出的奶奶才是自己该用毕生感恩报达的人。

滚拉拉拿起手中期盼已久却沉重的枪,一阵枪响迎来了成人礼,更告别往昔的自己。

  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 色彩画面。

这是一部描画少数民族的电影,大山、梯田、溪水、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色彩等等都是极富浓郁感官色彩的外在环境,加之少数民族人民质朴清透的内在心理,希望能勾勒出一种让人沁人心脾的视觉盛宴。

正如张艺谋在《英雄》、《印象刘三姐》等电影中的演绎手法,极度放大自然透彻的色彩美,用艺术化的效果使观赏者陶醉于自然之美里。

  2、 细节处理。

这部电影采用纪录片形式,但是不同于已有单纯讲故事的纪录片,故事本身带有很强的人性色彩,感性并富有人性光芒。

这些电影亮点应该化为:语言细节、动作细节、肢体细节等方面表现,而不是平铺直叙的表述。

打个比方,当奶奶典当跟着她一辈子的首饰时,导演只是用奶奶对五金师傅的对话“人老了带着也没用,拉拉成人礼更重要”来带出“泪点”,可是表现手法较为生硬,奶奶离去时的背影也是一个简单镜头度过,太过简单。

同时,同样为了孩子典当首饰的情节在电影《岁月神偷》中,导演把握住罗爸拖下戒指后深深的指环印记,暗示此戒指跟随自己年数已久但为孩子而义无反顾地变卖赎钱,加上旁边罗妈内心汹涌又只能故作坚强,“泪点”非常到位。

  

  〔滚拉拉的枪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家长评语

我的青少年成长时期是80-90年代,那个时期,父母的时间几乎都是忙碌,每周只有一个周末用来休息。

孩子们的时间相对很是宽裕,下午很早就下了课,作业也在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做完,其余的时间就是我们的了。

除了晚饭,可以一直在居住的大院里玩到晚上10点,直到父母扯着嗓子喊我们回家,也许还要挨训。

那个时期,社会环境非常好,但物质很匮乏,信息和知识仅停留在学校和广播,或者连环画小人书的范围,电视对于家庭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因此我们的课余兴趣和活动,多集中在由孩子们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上,通常都是男孩子一堆、女孩子一堆,各玩各的,当然也不排除假小子或小尾巴的混入。

整个青少年时期是愉快而充满回忆的,当然这是国家上几代人的奋斗所赐予我们的幸福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我们的梦想就是天天快乐,很少有个体发现新的兴趣,需要单独深入追寻。

个人的简单创造和开发也与集体活动牢牢关联,比如开发一种新的集体游戏,或动手能力强的为大家提供制作诸如弹弓、火柴链子枪、捕鱼网、捕蝉等工具的开发和制作。

打架是比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们事情,那个时候,有个高自己几年级的亲哥或表哥的,别管给不给自己撑腰,在同龄孩子里是很牛的事情,因为感觉腰杆可以硬一些。

对于打架,我们这个阶段的孩子既惧怕又无奈,每天有这么多快乐,去打架是不是有些犯傻,这就是我那个时期的想法。

当然,那个时期的朋友圈里也有一些异类,并且是我很敬重和诧异的异类。

在我们都在上小学的时期,满院子玩和跑的时候,他竟然可以和另一个同龄小伙伴,跨出大院子的活动范围(我们的大院子在河北),结伴去青岛旅游,而且不需要父母陪同。

同样是他,可以从订阅的天文杂志提供的信息上,自己邮购玻璃镜片和牛皮纸,自己动手做出了天文望远镜,让我看到了院子上方天空的另一番景象。

这个哥们甚至还有自己制作土火箭的历史。

在他高中时期,迷上了电子和武侠,结果耽误了高考,成了职高生,之后谋于生计,当了一名工人,现在则是一名高级技师,在企业深受重视。

我对他的敬重和崇拜,在于他高于同龄人的视野和敢于自学、敢于追寻的精神。

我对他的敬重和崇拜,在于他高于同龄人的视野和敢于自学、敢于追寻的精神。

他的快乐一定是我们中最多的,并且他的快乐可以延续至今,仍然滋润着他的业余生活。

而我们的快乐,则随着青少年时期的离去,更换了若干种载体,成为了被社会公众娱乐形式牵着跑的一分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