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唯美句子

唐朝服装观后感,求一篇簪花仕女图的审美感受

唐朝服装观后感,求一篇簪花仕女图的审美感受



唐朝服装观后感目录

看完一部电影的感想

求一篇簪花仕女图的审美感受

说说你对隋唐时期艺术风格的理解

看完一部电影的感想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

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

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

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

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

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

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

短袖)的传统装束。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

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

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与此相近的衫,却

长至胯或更长。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

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

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

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

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

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

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

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

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馐堑笔迸

求一篇簪花仕女图的审美感受

《簪花仕女图》绘有仕女五人,使女一人,犬两只,鹤一只。

画中仕女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

头戴折枝花朵和身穿透明纱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新奇装束,其样式应为中晚唐服装样式。

纱罗作为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而不著胸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表明了唐人思想的开放。

《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是典型的体态丰腴的唐代美女形象。

整幅图不做概景,仕女、白鹤、小犬几乎做等距安排,却又安排一仕女在远处。

整幅图比例协调,又有一侍女小与其他仕女,遵守“主大从小”的规则。

构图可看作以中间的仕女为中心两边大致对称,前后仕女又相互呼应的整体统一形式。

画面色彩艳丽,却又不失之粗俗,线条精细,却又略带高古,虚实把握极为到位。

这幅画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中唐宫苑仕女的生活场景,并对于其心理微妙的变化展示在画面上。

在仕女们闲散、舒适的表面背后却将忧郁、感伤、惆怅、悲切等感觉表露无异,反映出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宫仕女们颓废的精神情绪。

《簪花仕女图》不仅显示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光辉,而且是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一面镜子。

说说你对隋唐时期艺术风格的理解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各种民族相互融合,文化艺术群芳争艳。

国力强盛促使工艺美术各方面的蓬勃发展,陶瓷、织锦、印染、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

现主要从陶瓷工艺、织锦工艺来分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在隋唐工艺美术风格中的体现。

首先是陶瓷工艺,以釉陶工艺生产中的富有时代特点,代表盛唐气派的唐三彩为例介绍一下。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多彩釉陶,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又是只在盛唐时期流行,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历史。

它吸取众多艺术特点,融雕塑、绘画、釉陶等造型装饰技巧于一体,采用堆贴、印花、刻划、绞胎等装饰艺术,以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为主的装饰题材,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民族工艺,形成唐代陶塑艺术的独特风格。

唐三彩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器皿,有盂、尊、钵、壶、碗、盘、豆、盆、杯、盅、罐、瓶等盛贮器,及砚台、烛台、香炉、枕头等文房生活日常用具;二是模型,诸如房屋、厕所、仓库、车马、柜厨、假山、水榭、亭台楼阁等;三是俑像,人物造型多为天王、武士、文官、贵妇、女侍、男僮、牵马或牵驼的胡人以及骑马、杂技、乐舞俑等,动物俑造型主要有马、骆驼、牛、驴、狮、虎、猪、狗、羊、兔、鸡、鸭、鹅及镇墓兽等。

唐三彩中绝大部分是人物和动物的俑像。

其整体雕塑手法采用洗练明快的线条来勾勒轮廓,摄取神态,局部则用浮雕手法来增加立体之感,再以写实手法细致刻画。

这种表现手法达到了精致完美、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峨冠博带的文臣俑,高髻广袖、体态丰满的女俑,头戴尖帽、深目高鼻的胡俑,肌肉发达、怒目圆睁的武士俑等形象的塑造,无不给人以静中有动的艺术享受。

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的动物造型也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尤以矫健的骏马和稳重的骆驼最为出色,其比例准确,结构分明,雕塑精美,神态万千。

唐三彩作品也有表现唐代商人西出阳关,驮有丝织品和陶瓷器等货物的骆驼商队,沿着丝绸之路到西域或西亚各国经商,以及往来于长安和洛阳的外域商旅和驼群纷至沓来的情景。

随着汉代西北绿洲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同西亚、中亚等地区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隋唐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良好文化心态接受着外来文化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来文化,其中丝绸起了很重要的媒介作用。

其次,织锦工艺。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 ,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现从新式服装的出现与纹样内容的改变来浅析隋唐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一,胡服盛行,这是唐代服饰的一个奇观。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女着男装,盛唐时期,来自西域服饰的影响十分明显,这和数量巨大的异域人士留居中国有关,而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则离不开大唐经济富足、国家极度昌盛而衍生出的宽厚与开放。

二,在唐代绘画或陶俑等艺术遗存物中都可以见到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袒着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着束到乳房以上的长裙。

在她们的肩背上还披着一条长长的披巾,它就是“帔帛”。

敦煌莫高窟许多唐代女供养人形象上都有帔帛,除此之外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宫女图,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张萱所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的《宫乐图》也画出了帔帛的各种花色和披戴的方式。

从战国秦汉到东晋,妇女服装常常做成长袖或飞动的带饰,用来美化妇女柔美轻盈的身姿。

帔帛正是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以动育静的艺术法则,吸入西域服饰的特点为我所用,使汉民族服饰更加丰富。

然后,是纹样内容的改变。

唐代丝绸纹样的题材已从原先充满神秘色彩的飞禽走兽转为充满生活气息的花鸟植物纹样。

来自西方的忍冬纹、葡萄纹等颇为盛行。

如要反映唐代文化那种兼收并蓄、雍容大度的时代风格,非宝花莫属。

隋唐丝绸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兴技术和中西合璧的艺术风采。

通过丝绸之路,频繁的文化交流,唐代工匠不断汲取西方纺织文化的营养,不仅改进了传统技术,还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丝绸图案,从而使中国丝绸进入了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

中国工艺美术在隋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

并以其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接受着外来优秀文化的影响,同时影响着外来文化。

隋唐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

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希望采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