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唯美句子

生死楼兰观后感,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生死楼兰观后感,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生死楼兰观后感目录

观《生死罗布坡》有感600字作文

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观《生死罗布坡》有感600字作文

美丽神秘的罗布泊,一直以来是人们内心深处久久挥之不去的情结,那令无数人魂牵梦绕、心神向往的楼兰古城更是我们脑海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有幸的是,一部电影让大家重新感受和领略到了罗布泊的无穷魅力和宏大气魄,它就是《生死罗布泊》!  电影中的大漠长景,与我们野外地质工作环境如此相似,此片以地质考察为背景拍摄的反映我国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寻找矿藏的电影《生死罗布泊》更让作为当代地质人的我们,感到由衷的激动和震撼。

影片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罗布泊景色,也展示了中国地质人不朽的奉献精神。

  影片《生死罗布泊》以寻找稀缺资源—钾盐为背景,讲述了地质工作者前赴后继,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经过八年奋战,终于破译罗布泊钾盐密码,勘探出世界超级大型的钾盐矿床,使死亡之海变成希望之城,在楼兰古国废墟的旁边,建起了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钾肥生产基地。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真实的再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寻找宝藏、无私奉献的生活场景,塑造了一组地质科学家英雄群像。

在他们身上,深刻地诠释了广大地质工作者传承和弘扬的“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生动体现了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深刻内涵。

影片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生动再现了当代地质人淡泊名利、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貌,呈现出我国地质工作者满怀报国理想、战胜重重困难艰辛、保证完成国家重点项目的感人事迹。

  影片中,在大家的最后希望—罗北洼地,当一汪清澈的高浓度钾盐卤水就那样平静地从探坑中涌出时,令在场的人们激动不已。

而当整个地质考察队在付出四人死亡,一人失踪的惨痛代价,将三壶珍贵的钾盐卤水带出罗布泊时,又让我们的心情无比沉重。

那三壶珍贵的卤水样品,是地质人经过生死抉择,用自己的生命跋涉,唱响了地质人的人生理想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范文【1】   以往我总觉得丝绸之路是专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似乎与这个世界无关,那是一个中国辉煌过去的标志,辉煌但已经是过去式,这条路也早已不存在,如此想是不是有些唯心主义?

  每每想起丝绸之路,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长长的一条绸带,飘动着绵延至远方的地平线,商队的身影在绸带的幻影中若隐若现……浪漫而恢弘的遐想,而现实并非如此,这条商道上,除了商队,还有军队,除了贸易,还有战争,除了财富还有鲜血……

  NHK制作的记录片,我看过好几部了,最大的特点的就是煽情,尤其擅长应用音乐,这和国内制作的过于严肃或冷清的纪录片是完全不同的。

这次的新丝绸之路,选取了比较崭新的视野,沿着古丝绸之路,去探访沿途的国家近代发生的变化与现状,虽然如此,也总会牵扯到历史因素,为了强调过去与现在,当画面进入叙述历史部分的时候,会呈现朦胧的金黄色,很有渲染力。

  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范文【2】   完整看过《新丝绸之路》后,留下的印象只有两个字:震撼,向往于考古探索的神秘,顿悟于历史的闪存,更震撼于文明的永恒。

  丝绸之路开创于东方国人,但近代的开启却源自于西方人。

“丝绸之路”命名是西方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

重新“发现”丝绸之路也是一批西方探险家,在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都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开始了最早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

  看完第一集《生与死的楼兰》后,留给我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看到这么多国家的珍贵文物流失国外,无不为之扼腕唏嘘。

然而,我又想,或许,没有他们这些西方学者探险家的发掘,丝路文明依然埋藏在漫漫黄沙之下,人类文明的交融将会缺失珍贵的印证。

  在贝格曼“死者的殿堂”记录中,我们感受到四千年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让我们有幸一睹小河公主的芳容。

4000多年前的欧罗巴人是如何来到东方,并在罗布泊繁衍生息?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次消失或者迁徙,只留下用生牛皮包裹的小河船棺。

或许,现在新疆唯一的白种人--塔吉克人就是小河人的后裔,或许这仅仅是一个联想,是留给后人的一个难解的谜。

然而,正是在这个小河船棺中发现的小河人身边的羊毛编织小篓中,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麦粒,这至少见证了4000年前,就有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不论楼兰王国的生还是死,不论小河人迁移或消亡,东西方文明的见证在延续,带给我的是对丝绸之路的重新认识,或许从此,丝绸之路将成为我心中永恒的记忆。

  丝绸之路纪录片观后感范文【3】   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它不仅仅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

那些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经历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伫立的物像,那些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仍然为津津乐道的人们,似乎都在诉说这一切从未走远。

时间的车轮在此留下痕迹,而纪录片将这些痕迹一一还原,在百转千回且充满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中,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

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

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而丝绸之路将其串成一线,每一颗都光芒四射,每一颗都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诗人的重要题材。

这些要塞壮丽的塞外风光,恶劣的生活条件,独特的民俗民风都在诗句中得以体现。

王之涣在《塞外》中吟诵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维《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大雪纷飞的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羌笛声,胡旋舞使苍凉的塞外多了几分魅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