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条据书信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19篇)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模板19篇)



三年级教案的制定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的三年级教案,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以及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习惯。

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连续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眼急脑快(口算)。

利用羊村为了迎接亚运盛会,举行了圣火接力赛,让学生通过口算来帮助小羊胜利的完成任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逐一出示口算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8+7=9+5=8+42=46+9=。

34+53=28+12=520+300=。

2、心明手巧(笔算)。

师:同学们很顺利就迎接到了圣火,但如果想把火炬保留下来,必须打开密码箱才行,你们有信心把火炬保管好吗?现在请拿出练习本,用竖式算一算,密码是多少,看谁算得好。

笔算下列各题:25+38=45+29=。

学生独立用竖式进行计算后汇报结果并引导学生观察。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3、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帮羊村完成了这意义重大的任务,村长为了表扬我们对他们工作的支持,决定请我们去参观野生动物园,高兴吗?准备好,看看你认识那些野生动物。

伴随悠扬的音乐,课件分别演示熊猫、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金丝猴、藏羚羊等受保护野生动物。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1、分析统计表,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注意思考从“已知种数”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数量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数据教育学生爱护野生动物。

(3)出示第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让学生思考。

2、尝试解答。

(1)师:这个问题你会列式吗?请用竖式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98+25=)。

(2)指名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计算。

(3)师生齐分析学生完成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结合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把这题的计算过程再说一遍,突出“那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打开密码箱的两题和例题,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汇报交流结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通过比较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特点并引出课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神机妙算(直接写出结果)。

65396743。

+78+86+95+88。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教师巡视。

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2、拔萝卜(用竖式计算)。

58+9468+5286+77。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3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3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的情况。

3、配钥匙(连一连)。

师:班长暖羊羊它负责小羊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不小心把小羊房间的钥匙给调乱了,你们能帮帮暖羊羊,把钥匙给配好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确!

58+9458+6759+7579+89。

125168152158134。

指名学生说说如何算得又快又准。

4、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答吗?请把你的算式写在书上。

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并指名说出解答的算式。

师:除了上面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想一想(扩展延伸)。

的两位数加上的两位数加和是多少?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

98+25=123(种)。

98。

+25。

123。

答: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123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x)班数学科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由于三年级是新分的班,但班里有许多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过的,对于他们的一些情况也有所了解,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有一部分学生是插转来的和以前是其他班的,对这些学生我还不太熟悉,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对新来的学生的了解和教育,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知识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2.下表是某小组6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

3.选择正确算式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课后习题。

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第2题。

板书。

平均数。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二年级教案

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

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估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例文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前面口算教学的延续,又是以后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的计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学有用的数学。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构建方法”,运用观察、探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初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复习两位数的分成。

2、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35+30=64+5=。

48+30=79+4=。

53+40=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二、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习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之和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知识应用。

1、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63+17=。

3、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数学三年级教案

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一、创境激趣。

二、互动解疑。

板书:3.2+11.5=?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2.5+0.23.9-2.96.5+3.13.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件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第5册第49页-52页的内容。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课件、钟面和两圈时间。

1、两个6时:同学们会看钟表了,下面这个钟面表示几时?

(6时)。这时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会有的同学在吃晚饭,而有的同学才刚起床?(因为一个是早上6时,一个是晚上6时),看来一天中有两个6时。

2、两个7时:现在钟面上是几时?同上。

说明一天中有两个7时。

3、发散与设疑。

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

也就是说一天中钟面上所有的时刻都会出现2次,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来回忆完整的一天。

1、你们知道1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比如今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们的1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夜里12时既是昨天的结束,又是今天的开始,1天就从这里开始了。

2、时针转第一圈。

(课件出示钟,时针指向12时),这就是夜里12时,这时我们正在睡觉,时间慢慢过去,我们要起床上学,上午上完了三节课,要吃午饭了,这时就到了什么时候?(中午12时)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走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时?(12个小时),这时,一天结束了吗?(没有)对呀,太阳正挂在头顶上,才过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时针转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叙述24小时与2圈。

(2)、呼应。

刚上课时同学们都认为钟面上所有的时刻会出现2次,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一天共有24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转2圈,第一圈从数字12-12,第2圈又从数字12-12,就出现了两圈一模一样的时间)。

1、设疑。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1:可以给它们增加一些时间名词,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师:这样行吗?我们以这个6时为例说说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时-12时改成12时-24时。

师:(黑板上出示钟面)下午1时改写成13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又一个小时,所以是13时。

晚上7时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数数)。

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时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多媒体课件教学。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数学教案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影院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影院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影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做课本29页第2、4、题

电影院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答:这个电影院一共有546个座位。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12页内容及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对称图形。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案,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纸、剪纸、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4、渗透图形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简单的图形的对称轴。

1、判断对称图形,按要求画出对称轴。

2、能正确找出全部的对称轴。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彩笔、剪刀和三张手工纸。

出示一些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

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还有别的办法吗?

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1、对称图形的概念。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

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一)反馈练习:

1、电脑出示第13页“看一看、说一说”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指出对称轴。

生:蝴蝶、脸谱、天安门等是对称图形。花布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它就没有对称轴。

2、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数一数一共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试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二)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与数字、汉字和字母打交道,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字母中有许多也是对称的,不信你找找看。

1、你的学号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对称的吗?

2、你的名字中的哪个汉字是对称的?

3、你名字的拼音中,哪个字母是对称的?

4、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对称?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0的读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20xx+2000=4000+1000=。

2、读一读:217630989001203023002003。

3、6782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3004里面有3个()和4个()。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练习: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第一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

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6、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的第9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