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培养中学生预习能力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培养中学生预习能力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写心得体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总结。这是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作者通过真实的经历和深入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感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假如教师有个正确的“育人观”,就会在数学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师自身也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的想象力、创造力。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应带着一种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曾经说到:处于压力下的思维是带有强迫性的,这种思维很难产生创造灵感。创造性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持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将会使“教与学”更加和谐。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有调适学生心理,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

首先,我们要从习惯入手,在观察中我们要做到,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强力的好奇心,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对好奇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事物的形态和特征,找出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观察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要有目的地去体检、去观察,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获得认可。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的体验、观察,将会无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有目的性的观察,也就是最有效的观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最后,学生要养成仔细、认真的观察。学生认真的态度有利于仔细、认真的观察。如果回圈吞枣,匆匆一览,就很难发现事物内部一些细微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仔细而认真地观察,培养学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细微现象,我们通过以上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费赖登塔尔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己有图形或物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己有知识和技能掌握后,如何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己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类似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以及类似解题技能的知识进行分析,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五、倡导学生的求异能力。

教学中求异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一题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例如,解答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致的梯形,得出面积公式。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样做麻烦,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的顶点,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运用己学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在学生求异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主动、迁移、求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地采用鼓励性评价,表扬后学生会感到如沐春风,之后课堂上会敢讲敢做。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活力、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这样学生积极性就提高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换到“乐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激励解答一鼓励表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的海洋”。

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教材内容加强引导,从生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语感是人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来源于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语感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引入生活。那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而语文课正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很贴近我们的生活。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去获得对生活的某种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在的思想与情感。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才叫做语感。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用词混乱,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换句话说,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诠释。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就会有所发现。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桂林山水的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语文教学论文)如文中描写漓江的水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静、清、绿;桂林的山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他的三个特点:奇、秀、险。此时,他们已融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中了,个个饱含着深情。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诱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心灵深处。

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文章的情感借助语言文字渗透于字里行间,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灌输给学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相同的体验,语感自然而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因为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有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读对培养语感有着独特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自由读、品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不用急于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使其对原有体会不断深化。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歌颂了鲁迅先生善良、正义、助人为乐的品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以读入情,培养语感,点拨学生读时必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怀恋和崇敬之情。尤其课文最后说“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就这样让学生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让他们从中领悟课文内容,升华认识。

三、积累知识内化,迁移运用表达。

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悟中读,读中悟,还要重视背诵指导积累语言知识,使学生能够意到笔随。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积累。在小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比如我在教学《疯羊血顶儿》中,盘羊的哪些特点保证了他们这个族群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能生存下来?生1:盘羊非常警觉,能及时发现敌情,而且跑得非常快,这保证了他们这个族群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能生存下来。生2:盘羊的幼稚态很短,几分钟之后,刚出生的羊羔就可以自如行走,如果像人一样,十个多月之后才能蹒跚学步,便很难活下来。生3:盘羊的生活环境很恶劣,几乎每天都有生离死别,但它的“悲痛期”很短,能比较快地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生4:还有,盘羊群里,为了生存,一些老弱病残的羊,经常被整个羊群抛弃。它们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大家的利益,是很自然的事。

总之,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多融入语感教学,就能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增加生活积累,锻炼思想,提高认识。只要我们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蓝天。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着重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的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及自主探究能力,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有效课堂,从而有效地实施新课标。

关键词:数学;自主探究;合作;构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重点在于倡导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学实践应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出发,为此,我在“以生为本、自主探究”层面做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角色向新型教育角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围绕新课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合理转变教师角色,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前提。

二、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数学新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如,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瓦匠正在砌墙(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瓦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而你们能否为他找到理论依据呢?”从生活情境入手,提出新问题,可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从课本中获得信息向学生传递并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信息选择、传递、接受的过程,这必须建立在和谐的交流基础之上。为了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数学交流,尝试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变化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来促进数学交流等。由于学生基础有差异,思考问题的途径不尽相同,因而对目标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各异,这时通过小组展开自学情况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得以解惑。这样既给予了学生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创造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那么课堂气氛就没有那么活跃,而就上述问题充分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即使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这就说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重要性。在备课的时候,我一般会花费较多的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的来源。在课堂上,我把这些相关知识讲述给学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大胆提出猜想,从而使他们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结论的重要性。

三、注重师生情感交融,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摆出一副自高自大、很权威的样子,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提高,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互相接纳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大胆地讨论、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做到:(1)认真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2)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3)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4)上课期间,教师应让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都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教师与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课堂上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增,综合能力明显得到提高。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明确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握好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章士藻。数学教育研究导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0.

[2]倪树平。促进学生探究的策略。中学数学,(01)。

[3]王新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研究,(09)。

(作者单位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传统的教学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本第二单元《直线、射线和角》的时候,就可以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利用教室中器材作比喻,说说教室里的物品有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回答:“将门边看成一条直线”“将地面看成一条直线”“地面和门边都是直线,形成的角就是直角”“我认为……”……这样从现实中给学生找到最直观的教学例子,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应该只针对某一些学生,而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老师必须通过更好的课程教学安排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根据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的需要,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正确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学习和思考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数学《测量》的时候,主要学习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等。一些小学生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假如学生对现在学习的知识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了,就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讲解了,而是让他们学习难度更加深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地锻炼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学生,给他们仔细地讲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善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规范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获得更优质、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规范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虽然效果有,但总感觉效果没有达到最好,通过本次培训,我学会了更多的思维理念和教学方式,我想对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教学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程序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愿学”、能“会学”、“乐学”、“快学”。

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愿学”,即首先激活学习内驱力,教师务必教会学生会听课,让他们在听课时做到“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其次学习方法是通向学习成功的桥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要得法。每个学生因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

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法。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为了能够确保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要求教师应该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以新颖、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样,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拥有先进、高效的教学理念,以此来确保教师能够拥有科学、合理和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确保其在初中数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1.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新一轮课改中,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之外,还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新颖、高效、活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在我国传统数学教学中,都是以老师为主体进行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数学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该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只体现在学生成绩上,而无法体现在学生的能力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成长造成限制[2]。因此,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新一轮课改之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要主动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中主动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2.联合实践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

在对学生数学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对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先通过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数据计算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空间换算能力等数学能力进行培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其数学应用能力的主要体现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应用问题,因此,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生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就应该有效联合实践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在对圆柱的侧面积计算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先举几个圆柱的例子来使学生对圆柱进行初步了解。比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烟囱、排水管道、普通杯子等,都属于圆柱体,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圆柱体就会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几个问题,比如如果在生活中需要用油纸对抽油烟机的管道外围进行包裹,那应该怎么购买合适大小的油纸;同时,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向学生讲述曹冲称象和爱迪生量灯泡体积的故事,诱导学生变相对圆柱侧面积进行计算。最终,学生就会想到将圆柱裁开进行计算的方式,就会明白圆柱侧面积计算方式的由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合理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这一学习方式更体现了该课题的优势,新的教学实践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可按爱好选择和研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己喜欢研究的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索、交流和归纳来进行,由于新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小组合作能登上新知识的台阶,而且可去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非常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在统一的指令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看上去学生动手操作了,探索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实际上只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虽然表面上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其实是被动的,没有自主性的,而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这一环节时却别具一格,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自带了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的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数一数,量一量,一个把前三个概括和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辩、认同,十多分钟的研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都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新的知识点在学生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中被突破了,学生们特别兴奋,一个个意犹未尽,数学太有趣了,学生们期待着向全体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引导想象,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方法,不断创新,灵活多变地采用各种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如:“王大伯家有大奶牛16头,小奶牛9头,小奶牛比大奶牛少7头。”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由学生编题,最后列示解答。反过来用式题,如:16-9去画线段图,凭想象去编各种应用题,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遇到应用题会画线段图,列示解答。遇到式题会画线段图,会编应用题。较好地突破了难点,丰富了想象,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精选例题,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点拨,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而且教师在诱发学生想象时能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观察、对比,从而达到了引导想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注重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有些式题、文字题、应用题,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表面上相同,但实际上完全不同,如果不仔细观察,不认真比较,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分析,通过独立观察,同桌讨论,小组争论一直得出正确结论为止。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熟练掌握条件和问题,弄清数量关系,找到异同处,完全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表面不同实质相同的题目的观察,学生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辨别能力低,对这类题目同样要注重观察与比较。如:1.有6户农户养大猪12头,小猪24头。一共养猪多少头?2.王大妈养小猪24头,大猪12头,一共养猪多少头?第1题中给出了6户这个多余条件,低年级学生往往把三个数连加。通过观察比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市一切能力的核心,而发展思维能力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思维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规律,在发现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素,激活思维,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由单一思维到多角度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有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学生不掉队,这样的教学就激活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正是当今小学数学的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在以后的教学我们会倍加努力,力求在新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把这项实验搞得更具特点,更加成功。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一、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能力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地发现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

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能力是关键主体能力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能力,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能力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学生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1.允许“插嘴”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能力,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师生合作,探求真知。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是十分重要的。

3.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现在不少学校,课程从早到晚,作业又多得做不完,试问,学生还有什么主体性可发挥,有什么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教育应以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为载体,离开了时间的保证,又哪里去寻找这样的空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扎实抓好课堂实效,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科学运筹,高效利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自愿性、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拓宽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向社会实践求新知,延展学习空间。

陶行知曾说:“测造需要广博的基础。”只有节余了时间,解放了空间,学生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有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在“思想境界”中使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并且培养其具有多种能力,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我在多年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点。一、让学生当一次“教师”让学生当一次“教师”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新课讲完后,我总是找一部分同学到讲台上去当一次“老师”,并且让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按照以下环节精心准备,并且要广闻博长,不能照本宣科,其次,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精心设计自己的“小教案”,并且要注意重点和详略;第三,是大胆上讲桌去当“教师”,起余同学注意听,并把他所讲述内容和教师所讲述的对照加以记忆,积极回答问题,第四,自己写出体会。以上四个环节中,不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与学生多种能力,比如:组织文字能力、语言逻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理解分析研究能力、演讲能力等等。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参与意识,比如:我在讲完法律课中正当防卫以后,让同学们又上了一节课,整套课效果很好,讲课同学组织得力,其余同学积极回答并且挖掘了教材,有的同学大胆向所讲同学提出了多种多样问题,正当防卫杀死人为什么不偿命?我们同学之间打架可以实施正当防卫吗?等等这问题不管讲课同学能否回答上来,都为教师下一步教学辅平道路,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讨论法这种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是非常适合于政治课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能力考核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讨论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并且和是通过发言争辩来共同揭示事物的矛盾。这样在讨论中学生不仅能展示自己才能和独到见解,而且抛掉了模糊认识,培养了多种能力,同时解决了教师只讲而不结合同学的缺点,我所教过的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经常上讨论课,大都具有极强强的竞争雄辩能力。三、以情传教,注重对差生的能力培养。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各方面都不成熟的表少年,处于这个时期的表少年更需要教师情感温暖。在教学中要注重以情说教,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后进生的学习性绪及回答问题状况直接关系到其学习能力能否增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遗忘他们,而且尽量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诸如:在学校组织听讲活动中,及时提供差生展示自己才能机会,并且要抱着“多表扬,少批评”的想法去促进他们转变。四、注重政治小论文写作和练习。政治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经常性撰写小论文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学习思想政治课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韩光峰。

科技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1】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科技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科技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能力自主实践。

一、实例展现――从梦想表扬到“惨”遭批评。

这是我刚走上教师这一工作岗位不久的事,因为领导听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开课后我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本以为这次成功的展示,会得到领导的赞赏,没想到领导听课的面部表情有些不对,课后我不但没听到表扬,反而听到“这样的课你感到满意吗?”“这堂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懵了,我感到怨屈、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放学后,领导将我请到办公室,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拿出一篇文章给我看: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跳蚤放到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高度均在自身其高度的100倍以上。后来科学家们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跳起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们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改变自己跳跃的高度。最后,跳蚤变成了“爬蚤”,其实并非跳蚤已经失去了本来的跳跃能力,而是因为它们在一次次“碰壁”受挫后开始学乖了。领导说:“从跳蚤变成爬蚤,对你有没有启发呢?”开始我还没有品出什么味,但是当我联想到课堂学生高高兴兴的进来,“雅趣无声”的听讲时,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就像那罩子,由于突出了“我”,活泼好动的学生“安”起来。因此,要想让学生不“安”分,而“动”起来,就必须改变“罩子”。

二、从“我讲”到“生做”――小试牛刀之乐。

传统的教学使我变成了一个“安分”的学生,我已形成了“接受式”的思维定势,当我做教师时,这种惯性的延续,就不是什么怪事,问题是怎样做才是正确呢?怎样才能改变“罩子”呢?我试着找活动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着眼点――从导课开始;切入点――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将我的演示教具,变成学生玩具,让学生自己的亲自操作,玩透后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们都能说出看到玩具上面的小装饰物上下跳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时候学生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为什么”上,也就集中在自己手中的玩具上,去寻找原因,继而引出凸轮的特点及作用。这种设计,让学生在玩的瞬间,就进入佳境,没有了溜神的现象,没有了不参加活动的死角,没有了……看到孩子们忘情的活动,我乐了。

三、从哭到乐的`深层思考――能力培养与发掘。

学生进入到活动情景后,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诸多能力。要提高学生能力,要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如天文教学中要解决太阳黑子什么样?黑子是黑的吗?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组织学生用天文望远镜真正去观察太阳有没有黑子?有多少黑子?黑子分布情况怎么样?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把黑子的分布情况画下来,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揭示了黑子神秘的面纱。“黑子”走进了学生的心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存在,就为解决下一个问题“黑子是黑色的吗”做好了铺垫。在组织学生看太阳的奥秘时学生就能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更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并逐步形成。

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建立在有丰富活动资源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之中的,是建立在教师相辅相成的,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而这种相符的教学活动正是教师能力的显现过程。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活动资源,需要教师的学识水平与想象力,更需要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诸方面能力,需要教师有将能力目标落实到课程目标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有配合学生选择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需要教师有自我调控的能力(鼓励学生做,不怕学生错),要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要有发现的能力,随时质疑,提出可供思考和争辩的问题,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自己要具有相应的能力,提前做好。教师要有引导准备,避免盲人骑瞎马,误入歧途。

无论是教师的能力,还是学生的能力都不是瞬间形成的,它有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要提高能力,必须有两种思想准备,一是要有耐心,二是要有恒心,教师要将能力目标写进教案,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天天做,天天总结,天天反思,天天改进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教育部副部长王湛》。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

科技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和实验学习物理是教好中学物理的一个方面,研究物理问题是开展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当前新课程的实施中,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特殊的意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

作者:施玉勤作者单位:盐城市经济开发区中学,江苏,盐城,224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3关键词:。

政治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潜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育。教师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要把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创新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把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民主协商的课堂教学。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需要。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能成为教室教学改革的重点。我对此略陈拙见。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是前提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创新。而教育要创新,教师是关键。为此,教师首先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其中就有:

第一、制定具有明确培养综合能力的指向性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知识和技能,历史已经走进21世纪,教育的目的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本质功能已转变成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其中包括具有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怎样制定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何处,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升学目标”指挥下,只重“智育”、“升学”的单项目标。学生只想着“背多分”,教师则天天念叨着“升学”的紧箍咒,随时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考高分,如何提高升学率,无视人的主体价值,把学生看成是应试的机器、知识的'容器。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也主要是根据学生考出的“分”。因此“高分低能”型人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而“创新教学目标”除了教会学生做人、生活、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人格,更注重以具备适应社会的发展潜力为目标。

教学目标指导着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培养自己认识世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思想和能力。

第二、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的转变。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一分为本”。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升学率,注入式、填鸭式、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各种手段和方法都用上了,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思想也被训练僵化,身心后到摧残。 而素质教育的外延则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内含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核心部分就是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实践,独立去获得知识;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二、 形成互动模式,创设开放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第一、自学质疑,主动学习

即教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前预习,其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首创精神。要求

学生通过预习,提出疑问,并对疑难问题作深入思考。这样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同时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学开放,师生互动

开放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教学要有开放性。即教师不应照本宣科,只讲授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而应尽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挖掘教材中的启发因素、智能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利用教材的漫画、想一想、说一说等内容,发动学生向广度、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手段。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成败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对某节课的教法缺少优选或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屡见不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各教学方法要进行优化组合的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吸取——储存——再现”的传统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并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创造性学习。

特别在思想政治课的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各项实践活动,把主动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多方位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和创新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从自己研究的成功和失败中,认识规律,培养技能,综合培养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力,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教师怎样看待学生,看待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

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程度。教学中教师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

首先,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人格,担负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责任,使每个学生能积极自信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化解学生害怕出错的情绪,允许学生出错,给予学生重答、补充的机会,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探索新思路、新思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耐心倾听,决不随便打断学生的思路。对于学生的新奇念头,又给予赞扬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仅使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当前的必然趋势。作为中学政治教师,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头,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己任,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做出贡献。

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维训练为基础,从独立思维习惯养成、集体讨论法、对比和联系法、想象和联想、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等5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大学语文教学取得更好实效。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颁布,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当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相关的有效措施。结合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立足思维训练,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力求使大学语文教学跨越新高度,取得更好实效。

(一)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何为思维?思是想,维是序,思维就是有秩序地思索。思维能力则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应该从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入手。大学语文承担着传承人类精神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等基本任务,所编选的文章纵横古今中外,内容包罗万象。授课这一环节尤为关键,教师的组织、讲解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大学语文的教学,决不能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因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必然取代传统的接受式教学。

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普遍采取大班教学形式,数量通常超过百人,客观上教师的课堂授课和秩序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重视思维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的教学理念值得提倡。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质疑、课堂发言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理解、辨析甚至反驳,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事实上,学生通常很有兴趣在大学语文课上通过话筒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点评,特别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此同时,师生共同交流、探讨启发与心得,也有利于教学相长。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在点评中引导学生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也很重要。诚如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所说,“教育有责任让受教育者养成牢固而又有效的习惯……并在个人工作习惯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培养这些习惯,就是思维训练。”[1]24学习离不开思维,学会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的训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是一项持久而长效性的工作,虽短时间内很难见出成果,但只要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就是在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二)组织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集体讨论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可借鉴头脑风暴法的实施原则和程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是指精神病患者的一种胡思乱想的思维状态,在创造学中转化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造性设想。[2]101头脑风暴法在我国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美国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即通过集体进行自由联想和讨论获得创造性设想的方法,一般通过召开会议的办法来产生创新方案。其实施原则包括自由畅谈、延迟评判、禁止批评、追求数量、鼓励利用和改善他人设想、强调集体协作等。头脑风暴法极易于操作执行,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专题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动脑筋,畅所欲言,使每一个人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有效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例如在《论语·为政篇》(节选)教学中围绕“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一话题组织一次有准备的课堂集体讨论,就会出现不少有独创性的见解。学生在讨论中围绕“君子”涉及极广,有古代传统观念角度下的君子内涵,也有现代社会对君子素质的理解;有对道德、人格、人品、修养方面的阐述,也有对学识、才干、才华方面的探讨;有对社会的热爱和奉献、对事业的执著敬业,也有对家庭的责任和孝道及个人的诚信、处世原则等,不一而足。

这一讨论过程具体地体现了团队合作的智慧和集思广益,有效地锻炼了个人及集体的创造力。

对学生而言,这次讨论课值得一提的收获便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会了全面考虑,初步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意识;此外增强了自信心,即思维上的创意一样可以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

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期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些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2]69创造性思维亦称为创新思维,是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是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形式,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探索事物本质、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德国物理学家普克朗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他这里所说的思考,特指的是创造性思维。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较多地使用对比和联系方法,即对立思考策略和类比思考策略。对立思考策略指从已有的事物或经验等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方法。类比思考策略指的是根据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例如课上组织学生对李密的《陈情表》和李斯的《谏逐客书》两篇古代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有畏难情绪,对比和联系法给学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思路。经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学生积极大胆的思考,最终得出可喜的思维结果。总结归纳为:相同的方面是二者都是臣子写给君王的奏章,有的同学补充,结果相同,最终国君都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不同方面:(1)思想内容不同,前者君王征召,臣子不赴任;后者臣子反对君王逐客,希望被任用。(2)主题不同,前者紧扣“孝”,表现孝顺、孝情;后者紧扣“过”,评论逐客之过。(3)语言风格不同,前者语言质朴,以情感人;后者语言整齐铿锵,词藻众多,说服力强。还有的同学从其他方面展开深入地对比和联系分析,思维积极踊跃,两篇古代散文的教学结合思维训练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教学效果。

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没有想象就无法创新。“想象思维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也是对过去已经形成的那些事物的联系方式灵活进行新的综合的过程。因此,它是一种对事物形象或概念的选择或重组,具有极大的自由度的思维方法。”[3]315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勇于思考和探索,允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观点。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作品,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语言含蓄凝炼,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想象艺术空间,也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一节,围绕着宝玉挨打的原因和经过,及贾府上下众人的.不同反应,众多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刻画。其中宝钗送药、黛玉探望两处细节使用了文本空白,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人物性格。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咽住的后半句是什么话?黛玉则只有抽抽噎噎的一句“你可都改了罢!”作为学生文学鉴赏活动的引路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宝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的各自的内心活动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学生进行即兴阐述,在大胆的陈述中,两个贵族少女的不同性格进一步丰富和鲜明起来,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也积极调动起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在大学语文的思维训练教学中得到了有力体现。

(五)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与推理,是创造性思维中一个基本的主导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通过开展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训练进行有意识的提升。

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指从同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对的是集中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上,例如《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教学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在主题立意的把握上,先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不要单方向探索,而要多角度、多渠道、多因素地展开扩散思维,学生们的多向思维展示如下:角度一、关心残疾人;角度二、珍爱生命,珍爱健康;角度三、自强不息的人生;角度四、感受母爱,懂得回报母爱;角度五……然后对上述开放性、跳跃性的思维结果进行筛选,选择最切实可行的主旨。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显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4]157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语言为载体,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结合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不仅培养了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升。

总之,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担当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培养更多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

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普通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必修理论课程,对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加强语言实践、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普遍存在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制约着该课程的`学习.使该课程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语言学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评价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弥补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不足.

作者:余运伟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刊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年,卷(期):200912(6)分类号:h319关键词:普通语言学创新能力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大力鼓励诱导学生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促进其积极思维。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鼓励学生提问题。这一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低,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大。然而,这也正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的想象,进而产生疑问,例如《乌鸦喝水》这一课,讲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使水位升高从而喝到了水。讲读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乌鸦口渴了,但它找到的瓶子口小、身高、水少怎么也喝不到水。在此基础上,我打破常规教法,带学生学习最后一节,学生惊喜地发现乌鸦居然喝到了水。至此,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在心里画了一个大问号:它是怎样办到的呢?学生急不可耐地阅读了课文的中间部分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时,有同学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里面的水就慢慢升高了呢?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明白了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瓶子的四周有玻璃挡着,水只能向上移动,水位就升高了。教学的重难点在悬念中解决了,学生们对这只聪明的乌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一旦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向更深一层次发展,指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一种新的求知欲的形成。刚开始,由于孩子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可能会提出些幼稚或错误的问题。作为教师,决不能轻易或粗暴地扼杀这娇嫩的幼苗。《熊猫妈妈听电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朋友看我表演滑滑梯,都笑个不停。”在讨论“笑个不停”在句中意思时,突然有学生举手问:“真奇怪,大家看林林表演滑滑梯,笑个不停。他们不要吃饭,不要睡觉啦?”这个看似小儿科的问题并没有被我制止。我意识到这正是孩子主动探求、积极学习的一种体现,处理不当就会扼杀孩子这种可贵的学习精神。于是,我建议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同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笑个不停”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经过讨论,马上有人举手说:“这是看表演呀,看表演时大家笑个不停,看完表演他们当然要回家的。”回答得多好!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愈来愈强烈。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松树的尾巴》时,我刻意地教学生如何提问。第二节我示范提了三个问题。(1)作者是通过什么事写松鼠尾巴的用处的?(2)松鼠妈妈为什么只对小松鼠说:“笤帚就在你身上啊”,说完就出去了呢?(3)为什么在写小松鼠找笤帚时用上“找遍全身”、“最后发现”这些词语?然后,让他们自学第3、4节,试着提问。聪明的学生有了提问的例子,便举一反三,也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1)为什么第二次松鼠妈妈要把小松鼠尾巴的用处直接告诉它?(2)松树妈妈对小松鼠说:“乖乖,盖上你的被子!”这次,为什么小松鼠“马上明白了”呢?(3)能否把“它毛茸茸的大尾巴盖在身上”改成“它把毛茸茸的大尾巴披在身上”?有了这些指导,学是在课堂中的提问便逐步趋向深入,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渐增强。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习惯。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这是由学生对教材不同的理解所决定的。鉴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的课堂气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是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得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应进行适度的调控,针对教材要求,把矛盾集中,使学生散落在教材不同“角落”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来,产生讨论,展开讨论。

(一)、课前预习,布置提问。

以往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新课,不外乎要求学生自己认读生字,查查字典理解词意,读几遍课文。而上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将预习的重点放在提问上,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问写在预习簿上,无论问题质量的高低,只要字迹端正,态度认真,一律可得优。有的学生惰性作怪。马马虎虎提一个问题应付一下。因此,我便规定了问题的数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能提出三至五个问题,学生不得不开动脑筋质疑。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文内容,钻研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有疑……”预习中布置学生质疑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独立深入地钻研教材,长此以往,学生好问的良好预习习惯就会养成,进而提高质疑能力。

(二)、注重讲评,提高质量。

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只是写个成绩走过场,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无心这项工作,学生质疑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难以形成。我想既然自己打算在这方面作一些研究,就必须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通过对学生问题的讲评,引导他们深入学习课文,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因此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都仔细批阅,觉得哪一个问题提得不错,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并理解课文的,就在一旁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些问题记录在提问纸上布置在提问栏里,每过一段时间,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当选为“提问大王”。

新课之前,我总是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孩子们听,并且赞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小朋友读书真仔细,真会开动脑筋,被表扬的小朋友成就感大增,质疑热情高涨,不大会提问的小朋友通过讲评也慢慢学会了怎样问。

其实,在批阅和讲评的同时,教师本身也获益匪浅,怎样才算得上有价值的问题呢?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究竟在哪呢?只有通过批改,教师方能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逐步提高教师对问题质量高低的判断能力。教学相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惑的同时,我感到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和提高,我对教材有了进一步的钻研和理解,学生的问题给我许多新的思路及设想。

如在教学《拾贝壳》一课时,为了体会词语运用的正确性,我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孩子们区别“拾”与“捡”的词意。通过两个动作的演示,学生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更清晰了。忽然,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课题为什么用‘拾贝壳’,而不用‘捡贝壳’?这是我在备课中忽略的内容,但学生一问,到引起我的重视。我知道,词句的训练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在理解课文语句的过程中去进行。因此,我建议大家认真读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同桌讨论,引导他们理解“拾”与“捡”的真正含义。明白“拾贝壳”表明看见一个就捡一个,而“捡贝壳”则表示在许多贝壳中有所选择地捡。孩子们到海边一定是来拾贝壳的。若是如文中所说“口袋装满了,手帕盛满了”,他们才会有所选择地捡自己特别喜欢的带回家。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思索,帮助我们吃透教材,那就应该算是有价值的好问题。

在讲评学生疑问的同时,我还注意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属于对词语质疑,有的属于对课文内容质疑,还有的属于对题目、语句、标点等进行质疑。通过讲评,让学生逐步感悟怎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读思质疑、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首先,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初读课文阶段,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海上气象员》一课,我板书了课题,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气象员?”学生答:“预报天气情况的人就叫气象员。”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谁是海上气象员?为什么说它是海上气象员?这位海上气象员是怎样预报天气情况的?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性趣,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的积极性。

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读,在一遍又一遍“读”的过程,自发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聪明的华佗》第四节中,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学讨论提出许多问题,华佗为什么要两只手各拿一把嫩草?华佗为什么拿着青草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通过交流弄明白了,有的说:“华佗采鲜嫩的青草是因为鲜嫩的草是羊最爱吃的,羊吃了嫩草就不会再打架了,这样就把羊分开了,说明华佗很聪明。”有的说:“华佗两只手各拿一把青草是因为在他面前有两只羊,这样一只羊吃一只手上的草,另一只羊吃另一只手上的草就不会打架了,说明华佗很聪明。”有的说:“华佗拿着青草在羊面前晃动是因为能引起羊的注意,也就不会打架了。”随后,我进一步把质疑问难引向深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华佗在羊面前晃动青草仅仅是引起羊的注意吗?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越发觉得华佗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他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生通过质疑问难的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我留一些时间,问学生是否都学懂了,还有什么问题,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通过再质疑,解疑,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深刻,提高阅读效果。如《美丽的大公鸡》这篇童话,讲述了一只美丽而骄傲的大公鸡四处与别人比美,最后受到教育改正了缺点的故事。鉴于故事前后大公鸡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我断定二年级的学生会对这只公鸡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学完课文后,我别有用心地设疑“你喜欢这只大公鸡吗?”果然,他们产生了新的疑问:“这只大公鸡究竟可不可爱?”这时,我及时进行引导,先让他们各抒己见,然后帮助学生明白这只公鸡是很骄傲,但它能勇敢地改正缺点,成了一只真正美丽的公鸡,是值得大家喜爱的。

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

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但我发现学生既兴发问中有质量的问题更多,上课时,我允许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我的讲话,提出他们的疑问。能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有时学生会打断你津津有味的讲课而插入一些在你看来根本是莫名其妙,不值得提的问题。每当这时,我只能耐着性子提醒自己,学生是在开动脑筋,否则他们不会有异议,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为培养学生质疑的好品质,我的确牺牲了不少宝贵的时间。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再努力,就一定能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益。

学生课上的质疑,我一般由学生相互交流解疑,学生解释得不正确,我给予纠正;学生回答不全面,我加以补充;有时学生的提问很棘手,教师吃不准,甚至根本答不上来,那只能放下架子,对学生说对不起,请学生允许老师查找资料或思考后再回答他们的疑问。决不能为了维护面子向学生错误地作解释,课后,一定要把学生问题放在心上,尽力给学生满意的答复。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这正如古人曰:“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中国人讲英语可能犯两种错误,即语用一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一语用方面的.失误.这是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具体差异造成的,要避免这两种失误,英语教学注重教授这方面的知识.

作者:何泽清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41)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用能力文化差异。

作文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认知能力综合表现.教师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在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与写作技能的'训练,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遣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龙建华作者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415000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2.3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

[1][2][3][4]。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